茶馬古道 丨 馬背上的茶香.......

“茶馬古道”起源於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茶馬古道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雲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西藏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陸路通道,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追溯茶馬古道的繁榮。

茶馬古道 丨 馬背上的茶香.......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雲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

茶馬古道 丨 馬背上的茶香.......

茶馬古道的源頭思茅普洱,歷史上長期為府、道、專署治地,是思普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故鄉。明、清以來,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產加工集散的茶,稱普洱茶,名揚天下,香飄四海,長盛不衰。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葉很興盛,清朝廷在思茅廳設總茶店。歷史上的普洱茶產於普洱轄區(今思茅地區、西雙版納州)思茅廳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內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這六大古茶山至今猶存,有的還在生產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瀾滄,也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地。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邁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樹,萬畝古茶園。這些地方,以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傳統加工工藝生產、加工成散茶,蒸壓成緊茶用筍葉和竹籮包裝,經茶馬古道運往內地、西藏和東南亞諸國。一時,普洱茶名震京師,馳名海外,成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清順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勝州(永勝)請求,在勝州與雲南舉行茶葉貿易,獲准當年,做成生意5萬擔。清政府實行配額專賣,徵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為貢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辦貢茶事宜。

茶馬古道 丨 馬背上的茶香.......

清《康熙·雲南通志》卷三載:“後來麗江改設流官,且交通方便,(北勝州)茶市改設麗江。藏族商人每年自夏曆九月至次年春天趕馬至麗江,領‘茶引’赴普洱販茶。”此後,茶馬古道都是以下關為中心地。滇南(包括臨滄、思茅、版納)通過古道把茶葉運到下關,經下關揉制緊、餅、方茶,運往麗江與西藏等地茶葉商賈交易。

南路(普洱至下關),佛海——思茅28個馬站;思茅至下關需走20天,經40個馬站;普洱至下關36個馬站;順寧(鳳慶)至下關8個馬站;緬寧(臨滄)至下關12個馬站;昌寧至下關7個馬站;雲縣至下關8個馬站(每個馬站以30公里計算)。

下關至拉薩,馬幫路程(1952年下關茶廠受中央財委之託,實地調查的路線):由下關出發途經大理至鄧川一日程,經右所至三營一日程、甸南至劍川城、甸頭、三河,到麗江地區的白漢場,這裡是茶馬古道重要集散地,有多條路線。一是從白漢場可以東行過永濟橋至麗江,轉達四川鹽源,西北到木裡、西康至拉薩。二是由白漢場北上經龍蟠,渡金沙江,直至德欽,轉達西藏。三是由白漢場西北行,經石鼓、金莊、巨甸、維西到西藏。下關至麗江全程六天,由麗江至拉薩全程需80天,計2025公里。下關至拉薩共計86日程。

茶馬古道 丨 馬背上的茶香.......

在歷史上,茶馬古道曾把藏、康(西康)、蜀、滇聯繫在一起,是通過茶葉、馬匹、藥材、絲綢等商品交換而形成的。因雲南大宗普洱茶,通過這條古道運到西藏、四川等地,同時西藏與印度的佛教文化傳入大理。因此,“茶馬古道”不僅是茶馬交易的商道,又是一條宗教文化傳播的通道。茶馬古道,現今多數為公路所代替。

茶馬古道 丨 馬背上的茶香.......


遠看馬幫踏過的斜陽

走在叢林深處群山綿延的地方

馬鈴在山間久久迴響

馬背上茶葉陣陣飄香

馬蹄聲聲堅定地踏響

一步步走過千百年時光

遠處走來的大馬幫

你把時代的夢想在古道傳唱

......

圖片部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