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任何一個故事,但凡套上“真實事件改編”的模子,總顯得悲憫而令人動容。在故事背後,是鮮活的生命,是可被理解的愛與悲傷。“愛你就像愛生命”,不是一句單薄的抒情話語,是父親李武雄,要用一生去證明的,給女兒的諾言。

2009年,第二次做導演的臺灣演員戴立忍,只花了100萬人民幣拍成的黑白電影《不能沒有你》,在第4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連拿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年度臺灣傑出電影以及觀眾票選最佳電影五個大獎。

隨後,在2010年的第十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中,奪得了最佳電影的獎項,同期獲獎影片還有《竊聽風雲》、《花樣年華》、《瘋狂的石頭》等。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不能沒有你》國內版海報

影片講述了一個在港邊討生活的窮苦男子,和他親生卻並不“合法”的七歲女兒之間,無法被分離的故事。

為了爭取女兒撫養權,他來回奔波,四處陳情,卻一無所獲。無助的他選擇了抱著女兒,從臺北天橋往下跳。

在這部黑白膠片式的電影中,導演用簡單的基調奠定了沉穩有力而引人入勝的訴說姿勢,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他以“屢見不鮮”的新聞事件作為突破口,展現了2009年的臺灣,經濟衰頹下小人物的命運,抨擊了一個高度組織化社會的機械性,充滿著人文關懷。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不能沒有你》截圖


黑白色基調下,解構現實的紀實性電影

1、紀實性的故事背景

1991年前後,在楊德昌事業的巔峰階段,戴立忍曾作為學生,上過他兩年課。

戴立忍很好地繼承了老師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奇特敘事風格,改編了2003年的一個新聞事件,最終有了這部《不能沒有你》。

兩任導演在影片上的共同點是:用影片來解構當時的臺灣社會,其電影好似放大鏡一樣放大當時臺灣的社會現狀。

影片開始於2009年的一個破舊的漁村,來自高雄的父女倆住在一個廢棄的海邊倉庫裡,連電線都是偷接的。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破舊倉庫中,相依為命的父女倆


整部影片,摒棄了高雄的大都市形象,代之以低矮的平房及凌亂的修理間,把下層人民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現在觀眾面前。

正是這種對現實社會與經濟生活情況逼真的反映,才能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從而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紮實基礎。

為了養活自己和女兒,父親李武雄一直在找工作,只是僧多肉少,並沒有合適的工作適合他幹。

而現實中的2009年,臺灣正陷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中,失業率大幅上升,原本就在臺灣經濟中屬於弱勢群體的南部地區更是雪上加霜。

以本片故事情節設置的地點高雄為例,高雄市百分之七八十的市民都屬於勞工階層,屬於臺灣社會中最下層的人群。

他們想謀生更是難上加難。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無證的李武雄潛水為生。

2、“黑白”質感的用意

黑白色調的選用,往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悲劇、苦難、壓迫等負面詞語,讓觀眾對影片產生一種“年代久遠”的距離感,但同時,也更容易抽身出來去思考更多。

影片的悲劇剝絲抽繭地層層裸露出來:

原以為女友只是不告而別,沒想到早已結婚;原以為只是貧窮,沒想到依戶籍法規規定,女兒的父親不能登記為李武雄。

也就是說,儘管母親從來沒有管過女兒,但撫養權仍然歸屬於她;而社會保障局將以法律名義,將父女倆強行分離。

父親滿懷希望地去找那些官員,官員們臉上帶笑,彬彬有禮,初見之時,總有種如沐春風的暖意。

但對於父女倆的問題,卻心照不宣地推卸責任,一句“按制度辦事”堵死了父親李武雄的所有出路。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警員要帶走女兒時,父女倆掉在地上的砧板和魚。


“你看以前那些戰爭的照片,又或者是場面有激烈衝突的照片,一般都會用黑白膠捲去表現,因為可以減低畫面上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戴立忍

在僅僅一百萬的預算內,黑白膠片的價格反而比彩色膠片昂貴。戴立忍決心用簡潔的黑白風格,去掩蓋影片中父女倆髒亂差的生活環境所帶來的不適感,從而留下更多的空間,去讓讀者自己填色。

這種互動模式將感官上的不適降到了最低,而將除開色彩之外的表情、劇情等元素推到了最高峰。

觀眾開始注意到僵化了的政治體制,注意到旁觀者的冷漠和嘲諷,注意到髒亂差的環境之外的,父女倆的溫情脈脈和堅韌不拔。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父女倆的彩色劇照

個體的苦難與旁觀人群冷漠的“看客心理”

在整部影片中,所有人都在旁觀這場鬧劇。諷刺的是,在影片之外,投資方拒絕投資的理由也是:“觀眾看電視新聞就足夠了,不必花錢看你的電影。”

1、制度的僵化,一個高度制度組織化社會的荒謬

在爭取女兒撫養權的過程中,父親李武雄遭遇了多次官員踢皮球的情況:

當上官了的小學同學林進益笑眯眯地讓他找戶政司王組長;王組長和藹地讓他回高雄,找當地戶政事務所地林專員;王專員直接消失稱不在,當地辦公人員稱,此事需要孩子的母親和現任丈夫來處理。

一切回到了原點。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李武雄冒雨等待林進益,用塑料膜護住了女兒

在這個過程中,強烈的戲劇衝突展現了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的荒謬:這個社會一切講規則,一切講究法制。每一個人明明都不是壞人,明明舉止文明禮貌待人,但卻解決不了一個底層百姓的生活問題。

對李武雄來說,女兒是他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不知道要怎樣按照社會的要求做,才能留住女兒——所有人對他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廢話”,沒有任何作用。

而最諷刺的是,在與好友財哥的通話中,他聽到了林進益的慷慨陳詞:“政治過程草率,缺乏整體規劃,就這樣一意孤行,倒不如找更多的人,找更多的人來給他抗議。”

明明他也是那僵化的體制中的一員,卻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發出如此宣言。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2、“社會不公”的呼號,指向每一片雪花

恰好是這通電話,讓他想起了一個偏激的處理方法:以父女倆的安危,逼得媒體和社會正視這個問題。

他撿起了之前鬧事的人舉的牌子,想學他們也來一場偏激的示威,卻被警員圍堵,強行帶走到了警局。

那一箱為了和官員搭話而忍痛買下的蘋果,就這樣被扣在地上,離他漸行漸遠。

這箱蘋果被還回來的時候,每個果子上面都佈滿了斑斑駁駁的痕跡。

李武雄想起那些在臺北的日子裡,他捨不得買吃的解決自己的溫飽,這一箱狠心買下的蘋果,寄託著自己和女兒在一起的美好願望。

現在卻千瘡百孔。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絕望之下,他最終帶著女兒爬上了天橋。

有六家媒體聞訊而來,這事成了新聞在電視臺上輪番滾動播放。

與此同時,他也成為了茶餘飯後的笑談:站在電視機前的人們饒有興致地討論著他的舉止,認為他是“想紅”的也有,語氣輕鬆地說“他不敢跳”地也有。更有甚者,笑著對身邊的人說:“他快跳一跳我們也好回去上工了。”

另一邊,有記者對他說:“先生你有什麼苦衷?”他大喊著:“社會不公啊!”隨即被警務人員援救上來,臉頰被按在地上,淚流滿面地眼看著自己的女兒被帶走了。

豆瓣8.3《不能沒有你》:時代潮流席捲下,邊緣人群的苦與痛

在這個悲劇中,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那一句“社會不公啊!”是對僵化的體制怪獸的反抗,是對嗜血卻不幫忙的媒體的希冀,是對冷漠旁觀的“看客”的憤怒和不滿。這樣的呼號,如利劍般指向了每一片雪花。這樣一個心繫女兒的父親由希望走向絕望的過程,讓我看到了身處底層的小人物對整個社會的害怕和不適應。

結語

在影片的最後,時隔三年,李武雄終於和女兒見面了。

他們一個在船的這頭,一個在岸的那頭,想說又不敢說話,生怕這是一場夢境。

這段溫暖乾淨的親情,終究是圓滿了。

在任何一個時代裡,我們都是渺小的小人物,被迫捲入時代的潮流中,隨波逐流的同時可能會被時代的浪潮淹沒。所以,只有迎著風浪勇往直前,才能在對抗中一點點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不會丟失我們手中的那些美好。

也正是那些美好,讓我們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