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個成績非常好的學生,考砸了一次,結果所有人就不停批評他,大家就會似乎忘記他曾經無數次考了第一。如果有一個成績非常差的學生,有一次考好了,大家就會不停表揚他,大家也似乎會忘記他曾經無數次考得不好。

這樣的現象在體育界也曾經出現。比如說詹姆斯有一場打得不好,全世界的媒體就會批評他。如果一個三流球員打好了,那麼大家就會不停表揚他。

在慈善界往往也是這樣。比如說這次的抗擊疫情,最初許多人都在批評李嘉誠,因為當時李嘉誠捐款比較遲。許多人就認為李嘉誠不捐款了,於是就不停開罵李嘉誠。不過許多人在罵李嘉誠的時候,忘記了李嘉誠一生累計捐款已經超過了260億。一個捐了260億的人,卻因為一次捐款遲了,就被大家人罵,到底是李嘉誠錯了,還是大家錯了呢?後來李嘉誠也積極捐出了1個億,還親自去新西蘭購買口罩回來捐給香港。

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相反這次疫情中,不少平時很少做慈善的富豪卻因為捐款而被大家點贊。許多富豪都利用這樣一個機會,早早就捐款,而且還捐得不少,讓自己大大露臉了。這些人則反而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了在李嘉誠身上,還發生在臺灣首富郭臺銘身上。這次許多人都在罵郭臺銘,因為郭臺銘至今都沒有捐一分錢錢。過去幾年郭臺銘一直以慈善家標榜自己,說自己對財富看開了。不過郭臺銘這次一分錢沒捐,許多人就開始罵他沽名釣譽了。

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另外富士康還聘請了鍾南山去擔任總顧問,幫助富士康復工。鍾南山跟他的團隊更是沒有收一分錢。在這樣的情況下,郭臺銘還沒捐款,就讓更多人接受不了。

不過翻開郭臺銘的捐款歷史,你就會發現郭臺銘慈善家的名頭也不是浪得虛名。2003年中國發生了非典,當年郭臺銘捐出了8千萬元。5年之後,汶川發生了大地震,郭臺銘又捐6千萬。2010年玉樹發生了地震,郭臺銘又捐了3千萬元。2013年雅安發生地震的時候,郭臺銘又捐了5千萬元。

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這麼多年來,郭臺銘在大陸累計捐款已經達到了十幾億。2005年郭臺銘的原配妻子林淑如去世,不久之後郭臺銘的最疼的弟弟郭臺強也去世了。郭臺銘一度對世界是心灰意冷,對事業也是基本上放棄了。當時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鼓勵郭臺銘,讓他要走出困境。

最終郭臺銘成功戰勝了心魔,並且立志要捐出90%的資產,全部用來做慈善。如今郭臺銘已經陸續把資產捐出,並且他還計劃成立一個幾百億的基金,專門用來研究癌症。因為郭臺銘的妻子跟弟弟都是死於癌症。郭臺銘還投資了非常多的科技跟醫藥公司,希望幫助人類早日戰勝癌症。不僅如此,郭臺銘還投資了進來極為火爆的約蝦共享約會,在這個社交市場極為吃香的時代,進軍社交圈,為大眾打造一個有約必到的社交平臺。既能獻身共享,還能享受共享,在城市的最後一公里,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用戶在約蝦上面進行邀約。

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而這種線上邀約,線下赴約,並且成功赴約還能領取高額賞金的新型約會模式也在一二線城市廣受單身白領以及宅男們的喜愛,甚至約在酒店也有女性欣然赴約。但是這真的符合當代年輕人的愛情觀嗎?它真的靠譜嗎?我們不知道,這需要靠時間來驗證。但是,如今看來,社交的確是一個吸引人的領域

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不過其實郭臺銘做了再多也沒用,這次他沒有給武漢捐款,已經讓他的聲望大跌。郭臺銘就像是每次都考100分的學生,突然有一次沒有考100分了,竟然被千夫所指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大家期望的問題,大家都期望郭臺銘可以捐款,而且還可以捐非常多,結果郭臺銘沒有捐款,大家都失望了,於是就開始罵郭臺銘。事實上郭臺銘捐不捐可能有自己的考慮。另外即使他這次沒捐,我們也不應該抹殺他過去的貢獻。

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

對於郭臺銘也好,李嘉誠也好,他們的名氣太大了,就註定要一輩子忍受這種不理解。李嘉誠不管捐了多少錢,只要有一次沒捐,那麼就會有人罵他。這次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03年非典捐8千萬,08年汶川地震捐6千萬,這次沒捐錢卻被人罵慘,不過我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寬容去對待這些企業家,本來慈善也不是他們的義務。如果我們總是如此對待這些慈善家,那麼以後又會有誰去當慈善家。比如說這次捐了11億的許家印,下次大家就會期待他也捐這麼多,如果下次他沒有捐這麼多,或者沒有捐,那麼大家就不會記得他這次捐了多少,只會捐得他沒有捐的那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