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豐富的物質始終無法填補人們精神的荒蕪。在盲目逐利的過程中,人們把對物質的佔有的多少視為幸福的標準,卻忽視了內心世界的需求。當人們在生活的平庸、瑣碎、狹隘中,不斷追問到底什麼才應是人生的主要目標,什麼才是生活的真正必需品和手段時,梭羅的《瓦爾登湖》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

一、生於浮華,嚮往簡單的“矛盾者”梭羅

他生於19世紀的美國,當時的美國社會正處於工業革命迅速發展時期,人們熱衷於追求財富,尋求身外之物,拜金、拜物主義盛行,人們大肆利用土地修建廠房,不斷地從自然掠奪資源,追求經濟效益。面對浮華的社會,他卻選擇隱居湖邊,過著“簡單生活”。他就是工業文明中的“矛盾者”梭羅。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梭羅毅然離開了親人和朋友,走進了田園之中,來到了瓦爾登湖畔生活。他在生活中自己自足,沒有現代文明的幫助,單純依靠自己的雙手,用一種最親近自然的人生體驗面對生活。他在吃穿住行方面,都儘可能將物質生活的需要降到最低,

將更多的時間親近自然,直面內心,直面生活。在長達兩年的田園生活中,他根據自己獨自生活的真實寫照創作了《瓦爾登湖》,在書中他將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留給了後人。

《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二、梭羅對物質崇拜與過度物質追求的反思

1、在瘋狂的物質崇拜中,消耗生命

梭羅在《瓦爾登湖經濟篇》中這樣描述置身於物質文明世界的現代人的生活:在得到生活必需品之後,大多數人把生命消耗在無休止的勞動中,去謀求同樣的多餘物,而不是選擇別的東西。“大多數的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使生活過得舒適的東西,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確確實實有礙於人類的進步。”我們生活在不斷膨脹著的物的時代,人們被不斷增長的物所包圍,消費日益成為日常生活的主題,對物的崇拜已經統治著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

人們把物作為新的上帝來崇拜,奉上的祭品包括人無盡的勞動和時間。為了服侍我們的身體,我們會願意花掉生命中大部分的黃金時間,但對於靈魂的救贖,我們卻只願花人生的最後幾分鐘。在對物的盲目追求中人類失掉了面對自己靈魂進行自我反省的能力,人們把大多數時間花在物質享受中,而不去考慮“什麼東西真正值得尊敬”,人們滿眼盡是社會中是什麼東西受到了尊敬,

正如書中所說“人們偶然擁有財富,並在衣著和設備上顯露出來,就使得財富的佔有者幾乎無往而不受尊敬。”

2、在過度的物質追求中,失去真我

人們把物“與奢侈、奇異、美、浪漫日益聯繫在一起,而它們原來的用途或功能則越來越難以解碼出來”,在梭羅看來,生活的必需品僅需要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他以衣服為例,描寫了人類有著如何超出必須的過度追求。他認為,“一個人最好應穿得非常簡單”,可現代人在服飾上總是追求新奇,追求時尚,不考慮穿衣者的性格特徵,試圖通過穿華麗的衣服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以求得到社會的尊敬,以至於出現了“根據人的衣衫來評價人”的情況。

《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在這個過程中,人被架空了,我們選擇某件衣服並非是因為衣服風格和我的個性相合,不是利用衣服來表現我們自己,實際上我們成了衣服表現其所象徵的階級地位的工具。人們對商品的消費,對物的追逐是一個無休無止地過程。人們在物的包圍中逐漸遺忘生活的真相,誤認為幸福必須依賴於能測出價值的物上。個體亦不再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沉浸在琳琅滿目的物中,沉浸在物所指涉的意義中,在一個又一個的符號中尋找個性,卻是真正失掉了自己。

人們在對物的大量佔有中尋求滿足,但在實現慾望後伴隨而來的常常是空虛和失落,物的神秘感蕩然無存。人們卻始終不明白物並不等於理想生活,其上的光環只是對所有人生活的模仿和綜合,於是在空虛,失落後又投入對物更大的追求慾望中如此而沒有結局,人的一生便陷入不斷慾望,滿足,空虛,更大的慾望的可怕循環中。

三、心靈的棲息所——精神富足的簡單生活

梭羅有感於現代人這種人為物役的生存狀態,提出了自己的生活哲學並通過自己的隱居來實踐這一理論。我們之所以生活得如螞蟻般卑微,梭羅認為是因為我們將生命浪費在對不必要的物質的追求中,對精神的關注卻微乎其微。人們都以生活的重擔作為自己沉淪於平庸和瑣碎的最佳藉口。可是梭羅告訴我們,我們所謂的忙碌是追求不必要的物質造成的,其實外在的物質生活可以非常簡單。

他說“一個誠實的人需要計算的數字,無需比十個指頭更多,在極罕見的情況下,他可以加上十個腳趾,其餘全可籠而統之。”梭羅認為雖然日常生活充滿算計,可真正值得花時間花生命去算計的卻很少很少。他認為美好生活只能來源於清貧,人類幸福的所有真正障礙都來自對非必需的物質的追求,太多的食物,太多的錢,過於華麗的房子,這一切都會讓人們沉入物質算計的泥沼中不可自拔。所以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一再呼籲人們過外在簡樸的生活。“簡單,簡單,再簡單!”就是梭羅對沉浸在物質主義中的人們忠告。


《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梭羅用兩年的隱居經歷向我們證明:“要獲得一個人的必要口糧,困難也是極少,少得令人難以置信;而且一個人可以吃得像野獸那麼簡單,而能保持健康與體力”。人們陷於物質的漩渦,從一個商品到另一個商品,從一個符號到另一個符號,只是盲目地跟隨者潮流,忘一記得自己真正需要或真正適合自己的是什麼,

甚至忘記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梭羅認為人原本應該過合乎自然的輕鬆生活,但人自己卻因為追求慾望的滿足而與之漸行漸遠。

2、對富裕和貧窮重新進行定義

梭羅對富裕和貧窮重新進行了定義,他認為最富有的人並非是擁有最多物質財富的人,而是擁有最多自由時間的人。梭羅把人生的活動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維持生活而必要的勞動,另一種是個人自由選擇的活動。前者是枯燥乏味的,後者則是極具價值的。因此,對於梭羅而言,美好的生活就要儘可能將自由時間擴到最大,把從事枯燥勞動的時間降到最低。梭羅認為真正遵循天性生活的人們必定所求不多,比起對物的偏愛,他們更加珍惜自由的時間。

梭羅稱“不願把自己的時間花費在求得華麗的地毯或其他優雅的傢俱、精緻的廚房、希臘式或哥特式的房屋上。”人應該割捨掉多餘的物質,以換取更多的空閒時間。過簡單的生活,爭取更多的閒暇則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完滿。而現代人卻顛倒了這種關係,他們把大半生的時間花在工作和掙錢上,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忽略了靈魂的救贖。

《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個人應從多餘的勞動中解脫出來,為了必要的生活物質人們僅僅需要必要的勞動,除此之外人們便應自由自在地去做他一心向往的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過外在簡單的生活的另一方面是梭羅鼓吹的要過內在豐富的生活。現代人的生活表面上是快節奏的,而實際上確是緩慢的,因為生活的單調,重複讓一天彷彿一年,一年彷彿一世。梭羅認為只有在精神上不斷攀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過任憑天性,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才算真正地活過。

3、閱讀是提升精神境界的最佳途徑

閱讀是梭羅在隱居時的主要活動。有人對梭羅的隱居生活感到好奇,想要知道梭羅是否會孤獨害怕,梭羅便讓他們瞭解到他不僅可以和真我對話,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很多思想大師進行交流。而現代人的問題則是不願意將時間花在閱讀上,或是藉口因忙於工作而無暇讀書,梭羅感到“在這個城市裡,除了極少數例外,人們甚至對英國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或非常好的書籍也不感興趣。”內心的浮躁讓人們不肯花功夫去深入經典之作。

梭羅認為所謂富有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善於思考,愛好閱讀,名家輩出的時代是非常富有的,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可以說是貧窮的,因為我們喜歡的,閱讀的只是一些簡單讀物,即使偶爾有人閱讀過一些優秀的書籍也找不到可以與之談論的人,我們閱讀,思考的能力處於極低的水平。現代人總是本末倒置,將外在的物質追求置於內在的精神完滿之上。梭羅通過他自己的生活實踐告訴我們,過剩的財富只能買過剩的東西,靈魂和精神所需要的東西是錢所不能買到的。

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乏味和平庸只能通過精神的探索去超越。要想保持自己的本性,則需要“賣掉你的衣服,保留你的思想”,思想和智慧讓我們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周圍的事物在我們眼中也就面目一新,讓我們以更加寬闊的心胸容納大千世界。

《瓦爾登湖》:物質、精神,一個“矛盾者”的心靈棲身之所

四、總結

梭羅的《瓦爾登湖》多多少少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心靈的棲身之所,

協調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之間的關係,同時強調精神上的豐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通過內省發現真正的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實現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瓦爾登湖 南京》

2、《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

3、《隱士:透視孤獨》

4、《梭羅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態倫理意蘊》

5、《梭羅簡單生活的當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