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這是1998年日本電影《螢火蟲之墓》開場時的一句話,這部電影從誕生之日起就遇到了不同的解答,影片中表現出來的溫情和殘酷一樣讓人動容,這部電影反映的主題如此複雜,因此讚揚和反對它的聲音此起彼伏,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這部電影由同名小說改編,小說的內容靈感取材於作者野坂昭如在中學期間遇到神戶大空襲時為了避難所經歷的一連串事蹟。野坂昭如後來也說過,少年的他未能像在他筆下《螢火蟲之墓》小說裡的清太竭盡一切所能地照料妹妹,反而因受不了妹妹的哭鬧而拍打她的頭。事後疏散到福井縣的妹妹因營養不足而逝世,當時妹妹瘦弱死去的模樣,則深深烙在野坂昭如的心中。

這部電影聚焦於主人公清太照顧妹妹的故事,初看電影時像反戰類電影,再仔細品味時卻不是如此簡單,實際上在電影的內核之中,是對人性的深刻描述,隱藏在其中的則是個體認知不足帶來的無知無畏。

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向智慧的學者請教,發現他並不如自己所想的淵搏,蘇格拉底向將軍請教,發現他只替誇誇其談。然後他說:人類的無知在於他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用這句來形容電影則非常恰當,無知的結果帶來的則是悲慘的命運。

電影創作的侷限性

如今電影成為主流,短視頻更是火熱得不得了,但依舊替代不了文字的力量:蒼頡造字,夜有鬼哭。

文字是一種主動的閱讀和輸入,可以讓人能夠更加的深入和共情,閱讀帶來娛樂的同時會引發人們深思,思考帶來的除了娛樂之外還有內心的充實。

影視作品由於節奏比文字快,當下更是故事為王,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可以只管娛樂不動腦子的去看,充實欠缺娛樂依舊,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一直不看書光看影視劇感覺到內心空虛的原因所在。

優秀的電影導演則會試圖打破這種侷限,所以會想方設法來引發思考,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解答了為什麼電影中反映人性及衝突落差大的電影會讓人深思,因為它常常會打斷娛樂性,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衝擊。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想是一回事,做卻很難,優秀的電影總是稀缺資源,電影導演也很無奈,想要用影像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和電影立意,相比文字來說被動的輸入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或是無感,所以有人感嘆:電影創作太有侷限性了,由於主題往往是隱藏的,則讓觀眾更不易理解。

《螢火蟲之墓》初看上去就是一部戰爭電影,但是觀眾們也注意到這部動畫片中除了空中飛過的轟炸機和民眾口中談論的敵人外,幾乎看不到敵人的存在,敵人只存在於遠方,而且是屬於必須被日本人消滅的對手,至於對手長什麼模樣,為什麼需要被消滅,沒有人在乎,而當自身開始承受戰爭帶來的災難時,他們思考的是:自己有沒有受苦,卻很少思考自己為什麼受苦。

雖然有種種侷限性,剝開戰爭的外衣,內核可以看到人性的中隱藏的無知無畏,是誰的錯卻是一筆糊塗賬,用一句俗氣的話來說,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對戰爭的無知和狂熱

蘇格拉底感嘆他人的無知,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要了解學習的東西太多,所以才會在爭辯中尋找事實的真相。

先看一下電影中清太的媽媽是怎麼死的,當美軍轟炸機過來的時候,外邊已經有人用喇叭大喊讓民眾躲藏到防空洞去,而清太這一家在幹什麼呢?媽媽還在想著收拾行李,清太正在挖坑埋藏點食物(早幹嘛去了,已經被轟炸了兩次還不知道如何規避風險),而這一切卻是所有困難的根源,沒有孩子的媽媽未來的路太難了。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有點類似於闖紅燈過馬路一樣,前面幾次都沒事,所以這一次轟炸估計也沒事,由於對戰爭殘酷性的無知,他們的行為就讓人看不明白了,結果這一次燃燒彈的轟炸直接讓母親被燒成重任不治,清太和妹妹從此成了孤兒大軍中的兩員。

對於戰爭來說,許多人都是一無所知的,只是知道有外國侵略者需要被打敗,民眾出於一種愛國熱情支持戰爭,但缺乏常識,不會想侵略別人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哪怕在戰爭中生活困難,清太的遠方阿姨也是一個典型民眾的縮影,並沒有思考過是什麼帶來的苦難,甚至還鼓動清太保持身體健康,這樣就可以去當兵打仗去了,把當兵打仗作為一種榮譽,所有人普遍缺少的則是對於戰爭的清醒認知,可以說完全是一種無知狀態。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包括清太自己把父親當成偶像,百玩不厭煩的遊戲就是假裝打仗,模擬玩打死敵人的遊戲,在得知日本戰敗後表現的情緒比媽媽死的時候還要強烈,為什麼?因為從認知裡,他並沒有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戰爭聯繫在一起,對於戰爭卻有著一著盲目的正義感。

更可笑的是,在轟炸中他變得無家可歸,卻因為轟炸當所有人去防空洞躲藏時可以去別人家中偷東西,甚至為轟炸歡呼,只有轟炸才能讓他吃飽喝足,那對於他來說,轟炸反而是一件好事了。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除了對於戰爭的無知之外,清太這個人物的優點和缺點同樣很明顯,優點則是對於妹妹無私的照顧,而缺點則是對生活的無知,盲目自信,相信自己能獨立自主的照顧妹妹,結果導致了妹妹的死亡和自己悲慘的命運。

對生活的無知和盲目自信

清太的父親是海軍軍官,家境原本是很富裕的,無憂無慮的童年讓他養成了盲目自信,對於生活的真正並沒有真正認清。

他家庭富裕的一個體現就是當他把在戰爭期間埋藏在地下的食品挖出來帶給遠方親戚時,著實讓對方感嘆不已,好東西真多啊。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但同時也正是前期這種幸福生活讓他並沒有意識到生活的困難會如此嚴重,而他後面做出的舉動就讓人看不明白了。

在影片中,清太的許多舉動都是從他自認為的角度出發的,即在阿姨家也是每天吃喝玩樂,並沒有想過如何工作或幫忙之類,當他提供的物資被慢慢消耗時,阿姨對於遊手好閒這事就不太樂意了,畢竟在戰時,年青人都要去幫忙,而他們卻依舊是天天在外面遊蕩玩樂,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什麼。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阿姨其實說的很對:你也不是小孩子了,也要想想出點力幫幫忙,不能老吃白飯。結果清太就自己開始做飯了,從後面阿姨一家的對話來看,只要清太承認一下錯誤,如以後想辦法幹活之類,是完全沒問題的。阿姨也不會不給飯他們吃,最多是吃得不太飽了。

然而清太的做法是直接買了爐子回來開始自己做飯了。但是阿姨還是會照顧他們一點,其中有一個細節則是阿姨夜裡起來看到他們自己做飯的碗沒有洗還幫他們洗掉了,其實阿姨雖然嘴碎,只要他們有點改變還是可能繼續在這個家呆下去的。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然而他的自尊心又很強,從自己單獨燒火做飯到最後離家帶著妹妹住進防空洞,這一切都是對於生活的無知無畏。

清太已經到了能夠加入救火隊行列了,但是他的選擇依舊是得過且過,保持著天天玩樂的狀態,並且一直堅信父親能夠回來(也就是相信戰爭一定會勝利的)。

然而兩個小孩子單獨進防空洞如何生存下去是個難題,向他人求助,人家也說得很清楚,都得依靠配給或者加入自衛隊才能過活(這時清太是可以加入的),農民伯伯的建議很在理,回到親戚家是最理智的選擇,然後清太小小的自尊心卻不允許他這樣做,在自尊和妹妹的生命比起來,前者變得如此重要。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由於清太堅信父親能夠回來,哪怕外出偷盜東西,吃垃圾食物等等,銀行裡的錢卻一直沒有動用,直到妹妹已經病入膏肓了,才想起來取錢出來買點好吃的給妹妹吃,這時候再好吃的東西也救活不了妹妹的命了。

最終,清太就是這樣一步步的把妹妹推向了死亡。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來,只要清太哪怕對於生活的真相看清楚一點點,少點自尊心和無知的自大,做點家務或加入救火隊幹活,都可以在阿姨家生活下去,也許會受到點言語上的諷刺,但可以活下去。

只是清太選擇了一條自以為是的道路,正如有人評論影片中的清太這一角色:戰爭讓他們一家分崩離析,但我認為哥哥如果改變一下做法,不至於最後這麼慘,把自己和妹妹的命都搭進去。

中國一句老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在《螢火蟲之墓》這部電影中,從富裕走向貧窮之後,清太並沒有真正改變過絲毫,當失去了父母的庇佑,按理應該能快速成長。

而清太選擇的的是一腔熱血,是對父親無限崇拜的期盼中,期望著父親回來自己又可以一起幸福的生活了(所以一直不願意取銀行裡的錢),他覺得自己逃離了阿姨家這個"地獄",可沒有想到,真正的地獄,從他帶著妹妹離開那就,就已經在前方等著他們了。

從電影創作的侷限性,淺析《螢火蟲之墓》隱藏其中的無知之痛

這部披著反戰外衣的電影會讓許多人誤讀了,高畑勳曾經表示過這部動畫與"訴求反戰"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作品裡頭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沒有刻意去傳遞反戰思想的意思,主要想藉由故事中清太與節子脫離社會群體、想以僅僅兩人來建立一個家庭生活的行為,來影射出社會上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一些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們。

你以為你長大了,其實你以為的只是無知基礎上的荒誕行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