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疫情期間,多數人都宅在家裡,無心辦公,也學不進去。


照理說,大家都乖乖呆在家裡等著追劇,這段時間播出的電視劇應該會很吃香。


然而,北京衛視和上海衛視聯合力推的都市劇《安家》卻爭議滿滿,不少網友嚴詞拒絕:


“鐵公雞夫婦的劇,我們不看!”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究其原因,《安家》的女主角正是孫儷,她與老公鄧超曾為疫情捐款30萬。


乍一看,30萬也不算小數字,然而鄧超和孫儷都是事業紅火的公眾人物,綜藝和影視雙豐收,收入十分可觀。和其他同為明星的夫婦相比,他們捐出的數額就不太令人滿意了。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兩人之前憑藉熱劇和綜藝,國民好感刷得滿滿,結果捐款數字一出,不少網友大呼失望,甚至要脫粉轉黑。傳聞說孫儷拍《安家》的片酬已經下跌不少,如果捐款風波的影響真如網友所說的這麼嚴重,那麼之後的發展可能要打個問號了。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其實,不只是明星會遇到怎麼捐、捐多少的問題,在工作單位或學校發起的捐款中,普通人也會感到頭疼。


對於捐款,我們會有一些習慣性的考慮,比如領導肯定要比員工捐的多,或者打聽別人的捐款金額,不要讓自己的金額墊底,不然會很丟人等等。


疫情當前,我們擁有的捐款慣性思維是否合理,它們的來源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鐵公雞的標籤,能不能貼,怎麼貼


“我不是道德綁架,但他們掙這麼多錢......”


控訴鄧超夫婦的經典句式如上。


它意味著多數網友明白自己的行為可能涉及“道德綁架”。與其被藝人粉絲抓住這個點來來回回的辯論,倒不如直接拋出來撇清關係。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那麼,給捐款少的當紅明星蓋章“鐵公雞”,是否就是道德綁架呢?


從概念出發,道德綁架是指人們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衡量他人行為、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行事的現象。


人們常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常人能夠理解的道德標準大多數都在法律之上,而這些自我規定的道德標準則存在極大的自由性。


人與人心中的道德準則自然不同,但只要它存在,自有它的理由。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法律規定有錢人一定要捐的更多嗎?沒有。


我們習慣性地期望有錢人捐更多錢去回饋社會,而這種期望是自己的道德標準嗎?是的。


看來這些網友的觸覺是相當敏銳的,道德綁架一詞的確和他們的行為密切相關。


其實除開早期的捐款,孫儷夫婦還直接給醫院捐贈了物資。這些物資幾乎悄無聲息地交到了醫護人員手上: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的確,和他們的財力相比,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捐贈物資的困難和消耗,付出多少都不算多。


與其否認,倒不如明明白白的說:“我的確是在道德綁架,然而我對鐵公雞夫婦的好惡是我的個人決定,失望是我的自由,抵制也是我的自由。”


這樣一來,罵聲不停,也有它的原因了。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捐款,一場面子保衛戰


和公眾人物大同小異,我們在工作單位或學校組織的捐款中,也會習慣性的在意他人的眼光。


因為我們深知道德綁架一直都在,誰都不願意變成表格裡墊底的“吝嗇鬼”。


捐款,不僅是做慈善,還是一場面子保衛戰。


有人為了顯得自己慷慨,忍痛多塞幾百塊錢;有人一擲千金後,也總要拿著巨型紙板支票與收款方合影。


也許我們的出發點是善良,然而在公開的表單下,為了獲得良好的風評和形象,我們還得顧及自己的面子。


錢不是大風颳來的,與其說是“自願捐款”,有時候倒成了不得不捐。助人為樂本是快樂的事情,卻引發瞭如此的糾結和痛苦,箇中無奈令人咋舌。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有錢人真的慷慨嗎?


影響人們捐款多少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人們擁有的財富。我們期望有錢人慷慨的原因,也在於他們擁有的財富數量更多。


然而,有錢人並沒有想象中的慷慨。The Conversation 公佈的研究表明,與高收入者相比,低收入者的捐款數額所佔收入比重反而更高。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究其原因,有錢人和普通人捐款的觸發條件不相同。


生活條件不富裕的人更容易感知到財富較少的人的難處,他們對捐助對象的心酸和無奈感同身受,這種與他人的聯繫感(communion)促使他們產生捐款的行為。


生活富足的人,自主感(agency)會更加強烈,他們會將目光放在個人目標和自我價值。站在救助者的角度對他人伸出援手,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進而做出捐款行為。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對富人而言,其他捐助者的身份也是捐款的參考標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個人生活習慣會延伸為對其他人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參加慈善晚宴總被視為身份和能力的象徵。


捐款的出發角度只是一種心理探究,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希望每份捐款都能落到實處。


捐款,力所能及就好,不要讓窮人捐到無法生活、明星詐捐換聲譽的慘劇重演。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結語


疫情之下,頻繁的捐款事件也許會給我們帶來煩惱。


然而,無論捐款是出於怎樣的心態、以什麼形式捐助、得到了什麼樣的評價,本質上都為疫情做出了一份貢獻。


捐款是自願行為,只要力所能及的提供了幫助,就是你為社會做出的貢獻。


不用在意他人目光,我們自己覺得有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鄧超孫儷“鐵公雞夫婦”30萬惹爭議 | 捐款時,我們在想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