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鎖:疫情危機中的社會工作實踐空間和專業定位

2月23日,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中特別指出,“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支持廣大社工、義工和志願者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隨後, 3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民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的通知》,進一步指出要將心理援助和社會工作服務納入疫情防控的整體部署。政府對於社會工作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視和期望讓社會工作界為之鼓舞,也促使社會工作界更多地思考重大疫情事件中的專業責任、角色與能力。

今天,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鄧鎖具體來談談疫情危機中的社會韌性建構與社會工作定位。

新冠疫情是全球社會所面對的共同挑戰,疫情的爆發也再一次警醒人類在高度工業化與全球化時代,必須正視日益增長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在《風險社會》一書中強調,當代社會風險突破了時空限制,具有全球性與不斷擴散的人為不確定性特徵,這使得已有風險管控的制度有效性受到挑戰(貝克,2004)。作為後發展國家,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大,既有可能產生局部領域的重大風險,也有可能產生全局性的社會風險,迫切需要加強對於風險的預判以及強化風險治理體系。從系統視角來看,風險的不可預測性要求系統是複雜的、開放的,能夠容納更大程度的不確定性,並同時具有受到外部干擾而能夠適應和再生的力量。社會系統的這種複雜適應性也可以被概括為“社會韌性”,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它是指社會結構中所具有的,在遭遇破壞性力量仍然能夠維持社會整合、促進社會有效運行的特質(王思斌,2016)。社會工作是全社會協作參與、共同應對疫情災害的重要跨專業力量,而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尤其體現在其對於激發、培育疫情危機中社會韌性的獨特意義上。

一、疫情危機與社會韌性

疫情危機的發生是對常規化社會系統的干擾,對組織運行機制和社會心態都帶來極大衝擊,是對社會韌性的重大考驗。新冠疫情是一次突發的公共衛生危機,在病毒傳染源及傳播方式未能確定,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藥物尚不可得的情形下,社會公眾會自然地產生恐慌和焦慮的心理。尤其在疫情爆發初期,武漢和湖北地區的確診感染數量上升很快,醫療物資急缺,為了與病毒蔓延搶時間而迅速出臺、實施的應急管控措施,也造成了部分地區和機構在執行上的混亂失序。疫情的突發性可能帶來常規工作機制的延宕、既有管理經驗的失效,在救治病患的緊迫時間、空間壓力下,可能由於預案不充分、協調分工不足等帶來更多的問題。重大疫情危機事件中,公共衛生問題還超越了特定的醫療領域,而對社會各個層面產生影響,這對於國家的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形成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疫情危機的出現還會衝擊到社會心態與社會關係結構,帶來社會排斥與分化的風險。在受到疫情直接影響的家庭中,突然感染離世的家人會給在世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影響。在防控隔離下,這種對離世家人的哀傷情緒無法通過儀式化的方式得到紓解,可能帶來在世者的愧疚、自責等的心理創傷。疾病本身具有汙名化的效應,嚴格的隔離措施可能會加劇對於受到感染者或風險感染者的歧視與排斥。疫情爆發初期,許多地區實行嚴格的“內防輸入、外防輸出”封閉隔離舉措,一些地方封路斷行、粗暴執法,將武漢、湖北乃至外地人都列為防範對象,不僅侵犯了民眾的正當權益,也使得一些擔心被排斥的民眾刻意隱瞞自己的外出經歷,反而不利於疫情防控。一些不當的應急防控舉措更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恐鄂”氛圍,對社會信任造成了損害。此外,物理意義上的社區居家隔離也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秩序包括社會交往方式,年輕人可能比較習慣於線上溝通,但老年人、殘障者等不便於網絡交往的人群可能產生較多的心理苦悶。隨著疫情形勢的向好,一些個人或家庭的心理壓力可能逐漸地緩解,但受感染者家庭的心理負擔以及對於病癒者的汙名化,即使疫情平緩後也仍然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問題。可以說,疫情的危機也帶來整個社會心理的應激危機。

韌性也被稱為“抗逆力”或者“復原力”,在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工作中,韌性較多地運用在個體和家庭層面,被視為服務對象在逆境中仍能積極面對和適應的特質。生態學以及災害研究則更多從生態系統的視角來研究韌性的特徵及其來源。社會韌性被看做是災害發生後,系統或個體適應、響應以及快速從災害中恢復的能力,它既包括組織系統能夠吸收災害所造成的破壞性的內在條件,也包括能夠提高組織系統恢復、適應以及轉化的可能性(Adger, 2000)。好比人體在病毒侵入時會自發產生免疫和抗體,個體、家庭和社區在面臨困境時也會產生抵禦困難的社會和心理層面的韌性。個體層面的心理韌性體現在面對困難戰勝逆境的勇氣和積極的行動,社會層面的韌性則體現於靈活彈性的應變治理體系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社會凝聚力。重大疫情的發生好比是對國家和社會的壓力測試,不僅考驗政府的公共衛生防禦體系以及整體應變機制和能力,也考驗社會的向心力與互信程度。社會系統是否有承受突發事件的社會韌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應對危機的成敗。不過,社會韌性並非是一種靜態的穩定社會狀態,也是一個與不確定性相伴的動態變化過程,社會韌性的程度因此具有適應性與應變性。在重大的危機事件發生後,社會韌性的建構對於危機應對與社會系統的復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韌性的生成具有系統的自發特性,也需要積極的培育和建構。新冠疫情發生後,整個社會處於一種應激反應中,民眾迫切希望得到公開真實的信息,希望看到混亂秩序儘快得以恢復,對政府的應急管理的能力和效果有比平常更高的要求。政府則因應疫情蔓延的程度不斷地調整應對方案,逐漸形成更加有序、有力的疫情防控管理機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與此同時,疫情中心武漢和湖北每日不斷攀升的感染病例、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危和社區工作者的重壓也無時不刻不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無論是受感染者與病毒鬥爭的頑強樂觀,還是外援醫務工作者、慈善組織及基層工作者不顧安危、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都體現出危機事件發生後有力的社會韌性。社會韌性影響到能夠從災害復原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而持續、有意識地激發和培育社會韌性,對於當前的疫情防控以及疫情消退後的生產生活重建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社會韌性建構與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專業在社會韌性建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中,

社會韌性首先體現於應急管理行動體系的跨專業協調性與靈活性,社會工作的參與有利於突破傳統的系統邊界,促進這一體系及時有效地回應疫情影響下的社會服務需求。重大疫情的應對不僅是衛生部門的問題,也因疫情所帶來的次生影響而涉及到國家治理的不同層次。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各國以“全政府”參與的方式來應對疫情,要求各個政府部門廣泛行動,以跨專業、協同全面的方式共同參與疫情防控。全局觀與協作精神是處置風險的核心要求。貝克(2004)指出,“風險具有統攝一切的關聯性,它穿過了過度專業化的篩子,……也跨越了專業和學科的邊界,跨越了各種專業職權和制度責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基於專業訓練優勢的分工不重要,而是說在重大危機事件中,對於不確定性風險的應對需要更加綜合地考慮技術、經濟、組織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風險治理體系更具靈活性與彈性。

社會工作所強調的系統視角在應對危機事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將個體、家庭與社會看作是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整體。然而這種系統視角並非是“大而無當”的,系統中“人的需求”始終是社會工作服務的中心。

這種系統思維也影響到社會工作的具體工作方法。在疫情爆發時,社會工作者基於病患及一線醫務工作者的需求,積極地鏈接各種醫療物資、信息資源,對於及時回應危機時刻的需求起到積極作用。在重大危機時,基於組織與專業分工的常規應對措施可能不再有效,這需要打破系統、組織甚至不同專業之間的邊界,加強跨組織協調溝通,社會工作的這種系統思維十分有價值。如疫情危機可能帶來部門分工協作的盲區,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風險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不同部門和專業之間的通力合作至關重要。在跨專業行動中,社會工作者的貢獻並不侷限於狹隘傳統專業分工,而體現在其基於人的複雜性、差異化需求——特別是困難人群的需求,力圖克服部門和專業之間的割裂所進行的資源鏈接行動。這種跨越邊界的系統思維,體現了疫情危機時社會工作在促進應急管理體系結構韌性的專業優勢。美國芝加哥大學安德魯.阿伯特也因此將社會工作看作是跨越系統邊界的職業,是“邊界的行動者”(Abbott, 1995)。

其次,疫情危機中,社會韌性的建構還體現在對於受到社會排斥以及困難人群的需求回應,社會工作強調公正性和發展性的核心價值,通過社會政策的倡導建議、社會服務體系的改進等可以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公正性在服務傳遞中體現在資源分配平衡與“需求的正義”。這涉及到服務對象不同的需求之間如何排序,不同群體之間的需求如何平衡,如何通過有效的政策制定和實施來有效回應需求等。在重大疫情發生時,一些本來居於社會脆弱境地的人群可能面臨更大的危機,如疫情防控對於低收入群體的生計、脆弱人群的照顧、貧困家庭兒童的在線教育資源獲取等產生很大的影響。國家衛健委、人社部和民政部等先後出臺意見,要求落實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和城鄉社區工作者的關心關愛措施。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在3月9日也出臺對於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對於受疫情影響的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人員的生活保障和基本照料服務。在疫情危機下,及時出臺有利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僅有利於緩解經濟壓力,也產生積極的社會心理影響,體現對於脆弱人群的濃濃暖意。而政府的各項措施在落實過程中,還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考慮得更加細緻周全,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公正性和發展性為指引的社會工作理念方法的運用,有助於在政策制定落實過程中體現個性化和精細化,通過因應評估不同的困難狀況和需求實現更加精準有效的福利服務傳遞。疫情防控還可能加大部分地區困難人群的脫貧難度或返貧風險,發展性的社會工作服務不僅強調基本生活保障,還致力於通過多樣化的生計重建、能力提升使得脆弱人群更好地應對和管理風險。社會韌性體現於整個社會的包容性,這也是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對於受到疫情風險影響的脆弱人群的關懷和扶持不僅能夠直接地預防和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也是整個社會攜力度過危機的重要基礎。

最後,疫情危機下的社會韌性還來自於日常生活共同體社會成員之間的守望相助、相互扶持。儘管信息化社會已經極大改變了溝通的媒介和方式,但民眾對於疫情的最直接及感同身受的還是基於他們所生活的社區,尤其在疫情防控隔離期間,社區基層的聯防聯控措施對基本的生活出行帶來巨大影響,社區基層工作者在人手急缺、防護條件不足的情況承擔了大量的防控管理和上門服務工作,迫切需要社區居民的理解與信任。但另一方面,社區工作還需要敏感於疫情防控之下居民生活、心理、人際關係等的多樣化需求與困境。疫情影響下,民眾對於病毒感染的恐懼,在某種程度甚至更大程度上也來自於對於染病後所可能受到的社會排斥和孤立的恐懼。此外,人們也擔心隔離防控對自己家人照顧的影響,對於因為無法照顧家人而感到害怕和無助。疫情導致的社會排斥還可能源於信息獲得的不完整或錯誤,如媒體報道,在某地從武漢返家過年的村民孩子發燒,雖然醫生檢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只是普通感冒,但由於沒有及時地向社區居民通報確切信息,遭到村民的驅趕,並與工作人員發生衝突。在武漢和湖北一些地區,社會工作機構通過與線下社區工作者合作,能夠通過對居民提供及時的信息支持、心理疏導等協助社區整體的防控工作。疫情防控中還應當特別注意社區內生支持系統的發育。我國城市社區的類型複雜多樣,一些社區中的組織化力量如業委會、志願者隊伍等發揮著自我組織、自我服務的積極功能,社區內生的這種守望相助精神在疫情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工作的社區工作方法對於激發社區內在支持體系有積極作用,社區通過宣傳動員、引導合作參與,能夠較好地緩解社區的恐慌心理,以及消除對於受感染者的歧視,同時,社區的內生支持也能夠對於特殊群體和困難家庭起到及時地發現幫扶,通過與社區整體防控工作銜接配合,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避免悲劇事件的發生。病毒防控實際上體現了個體與社會的共同責任,也需要政府與民眾有高度互信,這其中既包括政府相關部門細緻有效的信息指導,也包括民眾個人積極的行動參與,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細緻周全的服務提供、居民之間的相互扶持如同社會良好運行的毛細血管,是促發和形成社會韌性、共同抵禦疫情災害的基石。

三、社會韌性建構下的社會工作定位

疫情危機下的社會韌性建構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協作參與。社會工作作為一個科學的助人專業,在應對危機事件、引導和培育社會韌性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由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人類服務的專業理念與實踐特點所決定的。不過,社會工作作為一個西方工業化時代產生的專業,自身也在現代社會發展、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地演化和變遷,如社會工作在後發展國家面對的是更加整體性的治理和社會發展問題,在非西方的制度文化情境中發展社會工作面臨本土化轉型的艱鉅任務。同時,社會工作自身在發展中還必須能夠適應風險社會的變遷特點,在專業理論、方法和實踐能力上獲得更有效的提升。在此次疫情應對中社會工作已經並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筆者在與參與其中的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的交流中也發現,社會工作知識體系也還有待更新與進步,尤其需要發展出能夠有效應對當代社會突發危機事件的介入方法和服務體系,

包括如對於危機干預的階段性分析、公共衛生領域的更多知識掌握、突發事件下的志願者管理、不同層次社會工作介入的有效對接、線上服務方式和課程的開發等等。在危機事件時,常規化的專業程序和方法不一定是有效的,應當建立適應危機情境的快速評估與介入方案。可見,此次疫情危機也是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一次大考,迫切需要社會工作提升實踐中的反思和研究能力。

從系統層面上看,社會韌性的建構不僅有助於疫情危機中社會系統的快速復原,也是系統自身積極地適應、反思及轉化過程。習近平在2月23日的講話中也指出,這次的疫情應對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方面存在明顯短板,而及時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將有助於社會系統在更高水平上的適應性轉化。在社會韌性的建構上,還應當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跨部門、跨專業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待遇保障和專業化水平,以及加強社區層面的醫療和社會服務體系整合等等問題。在風險社會中,社會系統的運行將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出不確定性、變遷乃至危機,社會治理體系建設需要更好地適應風險社會的特徵。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儘管包括武漢和湖北在內的全國防控形勢日趨好轉,但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疫情還在持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之間還需要統籌推進,我國公共衛生防禦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和培育社會韌性是應對危機和挑戰的強大動力。

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使其能夠成為個體與社會韌性的“促能者”,社會工作也應在社會韌性建構的系統視角下更深入思考專業實踐空間與發展定位。

(稿件彙總/北京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