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大約60%的英國人需要感染新冠病毒,以防止其在未來暴發”,英國的“群體免疫”政策讓世界頗為震驚。中國舉全國之力控制了疫情的傳播,為世界做出了一個優秀的典範,這種時候英國的這種“不抵抗”政策在大家看來似乎很不合時宜,

網友拋出疑問:為什麼不趕緊抄中國的作業?


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中國的作業不是說抄就能抄"


雖說病毒無國界,但是各國國情和國民意識存在著差異性,英國的政策之所以與大多數輿論提倡的“嚴防嚴控”思路背道而馳,或許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新興傳染病教授、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馬丁·希伯德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說:


“政府想讓這些原來可能在1-2個月內集中出現的病例,分散到6-9個月之中,讓高峰出現在夏季。因為夏季是流感淡季,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有相對充足的資源可以應付新增的新冠病人。等冬天流感季再到來的時候,人群的60%-70已經感染過了新冠病毒,便能受到抗體的保護,不需要去醫院了。但如果現在已經採取了更嚴格的管制措施,便可能將高峰期推遲到夏季之後,NHS將處境艱難。”

英國或許吸取了歐洲其他國家的教訓。意大利在疫情之初選擇了封城策略,但是在政府的勸導下,民眾依然不配合,並且出現了擠兌醫療資源的困境,意大利嚴防嚴控政策最初以失敗告終。“英國的‘放任’其實也是對意大利前半程嚴控失敗教訓的汲取”,“如果英國政府強推嚴控,存在雙重風險——首先是引發劇烈社會衝突,其次是政令無法執行,失去威信。無論哪種風險爆發,都是社會失序的結果。”新京報分析道。


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疫情爆發,意大利採取封城政策,大量民眾湧進火車站,倉皇”出逃”)


另外,“群體免疫”這一概念並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是有流行病學這一理論可以考據的,通常是為保護公眾免受從麻疹到流感等傳染病感染而採取的措施之一,對於流行病學家來說,它並不是一個不尋常的概念。


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群體免疫是什麼)


英國防疫道路的選擇,與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國民心理息息相關,或許就像新京報說的那樣,“是無奈的選擇,也是現實的選擇”。

英國防疫之路阻礙重重


儘管此政策有其合理性,但它從公佈之初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據澎湃新聞報道,鮑里斯政府關於“群體免疫”的說法剛被英國獨立電視臺的政治主編羅伯特•佩斯頓推送出來的時候,中國留學生和本地居民都炸開鍋了,微信、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處處可見留學生和當地人對政府被動抗疫的批評。

“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沒有疫苗就這麼做純粹是自尋死路”,“幾乎是放任病毒肆虐全國”,網友覺得這很不可理喻。


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中國留學生的轉租信息,他們考慮離開英國)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14日發佈的一篇文章則認為

“群體免疫”完全是英國首相的“謊言”。饒毅表示,在一個新的病毒出現,全體人民沒有疫苗,極少數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不遏制病毒傳播,把全體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現群體免疫現象的。會出現的是凡是感染了會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免疫,繼續活下去,這種現象是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主編理查德·霍頓在社交媒體上批評稱,英國政府正在“與公眾玩輪盤賭”。


3月14日,英國229名科學家公開抨擊“群體免疫”思路,稱“群體免疫”的思路將讓國家醫療體系陷入更大的壓力,同時“令許多人冒著不必要的生命危險”。


超10萬人在請願書上簽字,

呼籲英國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方式”,防止疫情蔓延。按照英國相關規定,一旦請願人數超過10萬,議會就應考慮對相關議題進行辯論。


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延緩”抗疫遭世界衛生組織批評)


“群體免疫”的不確定性


群體免疫力的獲取是成為一個未解難題。據研究,這種免疫力的獲得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接種疫苗獲得的,還有一種就是來自於人群已經普遍接觸或者感染過這種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此前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望18個月內準備就緒。疫苗的研製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況且是對於新型病毒而言。所以通過疫苗獲得群體免疫對於英國來說可能性很小,英國目前要面臨的是讓大多數人感染病毒,自行產生抗體,從而獲得免疫的狀況。


美國芒特西奈伊坎醫學院環境醫學與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尼古拉斯·德費利斯說:“一旦60%至70%的人口對新冠肺炎產生免疫力,我們將“開始看到”群體免疫,那時人們變得不那麼容易感染,疫情也會逐漸消退。”


一位北京援鄂醫療隊的專家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群體免疫確實是對抗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但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這麼做,風險是難以預料的。

醫學界有一個理論叫做“臨床倫理學”,旨在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發佈張文宏醫生和其他醫生的合稿《張文宏:大流行狀態下的國際抗疫與中國應對——國際戰疫動態與展望》,文中提到:


群體免疫的策略,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可能會涉及一些人性和倫理的問題”,“在現代社會科技文明發展下,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獲得更好生存的權利,而不是以個體的微弱力量去面對自然法則的“優勝劣汰”。


文章認為英國群體免疫的策略看似公平,實則存在著倫理的風險。


同時,英國的疫情蔓延也會給世界抗疫格局帶來難題。張文宏醫生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後續發展將不容樂觀,英國等佛系抗擊疫情國家將變成病原輸出國,為醫療資源更加不發達的地區帶來更大的威脅。

另外,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在15日接受天空新聞採訪時,被問及“群體免疫”問題,他的回答似乎與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在13日發表的言論有些出入:“群體免疫並非我們的目標或政策,它只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目標是保護生命,打敗這一(新冠肺炎)病毒”。環球網對此評論稱,“漢考克15日的態度與瓦朗斯的話存在溫差”。


英國抗疫,何去何從?

(天空新聞網截圖)


不可預料的風險、政府方面巨大的社會壓力、英國對於政策回應的前後不一......英國的抗疫之路面臨著諸多難題,“群體免疫”究竟能不能順利推行下去?英國抗疫政策何去何從?依舊是一個懸念。


文| 綜合新京報、華山感染、環球時報


更多精彩新聞、熱門評論,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網(ID:wap-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