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對於普遍政治冷感的中國年輕人而言,這是鮮有的勾起全民參與和表達慾望的事件。它的背後,他們試圖在個人命運、民族主義、全球浪潮甚至是意識形態紛爭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發聲意味對另一種關係,即國家和公民的重新理解,儘管目前看來仍不得其法。


作者 | 張一童

設計 | 範曉雯


2月28日,一條來自司法部官方公眾號的鏈接被推送到了小酒的朋友圈。她還在上大學,在朋友圈時常刷到這些來自於法律系同學的分享。這次的意見徵求引起了小酒的特別關注,因為其針對的是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的擬定。


基於種種文化和歷史原因,多民族的中國一直以來卻是一個移民制度極其保守的國家,建政之後,出於政治和外交的考慮,中國一直在雙重國籍等血統效忠問題上態度剋制甚至冷漠。


2004年,中國才開始正式建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管理制度。當年8月由公安部、外交部發布《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併發放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我們也可以將永居留證理解為“中國綠卡”。相比之下,此次的新條例擬定則意味著,“中國綠卡”將獲得更高層級法律的規範。


“我第一反應就覺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小酒說。在我接觸的人裡,她是極少數直接通過司法部官方渠道瞭解情況的年輕人,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社交媒體的轉發和熱搜中得知了“永居留條例”的存在。最終,他們還是會湧向社交網絡。


這幾乎已經是一種本能,小酒在看到推送的第一時刻就打開了微博,開始搜索相關新聞,大部分主流媒體和官方機構已經先後發佈了這條消息,評論和轉發被浪潮似的反對聲淹沒。


不僅僅是微博,在抖音、QQ空間、貼吧甚至是豆瓣小組,他們高聲呼喊著反對意見,複製粘貼後轉發各種評論分析,並號召更多人前往司法部官網填寫意見。


對於普遍政治冷感的中國年輕人而言,針對“中國綠卡”的抵制活動是鮮有的勾起全民參與和表達慾望的事件。3月5日,意見徵求稿發佈不到一週,“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話題有超過46.3億閱讀,討論超過345.5萬。


在這次輿論爆發的背後,精神自信與現實焦慮交織的複雜情緒拉扯著這些年輕人,他們試圖在個人命運、民族主義、全球浪潮甚至是意識形態紛爭間找到和保全自己的位置。


發聲則意味著對另一種關係,即國家和公民的重新理解,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伴隨著多個事件的發生,這種追問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交媒體討論中。

年輕人們試圖重新梳理自己對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務的參與方式,儘管目前看來仍有不得其法之處。


01 | 潘多拉的盒子


Jason 反覆聲稱自己沒有種族歧視,也不牴觸外國人,但在微博上刷到消息的一瞬間,他腦海裡只剩下“臥槽,這事兒也有人能想出來。”


長期以來,嚴苛的報批流程和有限的通過率,使中國被認為是全球申請綠卡最難的國家之一。事實上,在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間,中國一共僅向外國人發放了7356張綠卡,每年不足600張,同期美國幾乎一年就發出100萬張。


Jason 對新條例的反感來源於一種擔憂,認為其設置的門檻並不能如預期中的那樣引入高端外籍人才,“引入的人良莠不齊,會帶來很大風險。”


這種不信任在反對者中普遍存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國福在2018年文章中的一個數據被廣泛引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入籍的1360名外國人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有86人。


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條例中對申請條件的設置不夠嚴格。比如,小酒認為“對比同職稱的國內科研工作者人數,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員即可申請的門檻太低了。”


第十五條中對工資標準的設定同樣受到爭議,一些人認為對於在華工作的外籍人士而言,獲得所在地區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收入並不是一件難事。儘管在他們的證明中,為了達到這個“容易”的標準,需要有一系列假設條件的存在,比如“特別選擇平均工資較低的城市工作”。


一些表述也被認為不夠嚴謹,且提供了較大的尋租空間。

“國際知名、突出貢獻、國際公認……這些都需要更具體的給出定義、制定規範甚至是實行量化。”劉超說,他對新條例的出臺保持著整體積極的態度,“但需要完善,不能僅憑一個籠統的好意或者願景埋下隱患。”


引起最多恐慌和反對的是第十七條。滿足“家庭團聚”需求在全球各個國家的移民政策中都存在,在新條例中,第十七條規定中國公民及永居留外國人的配偶、子女以及年滿六十歲的直系親屬在滿足一定條件後也可以申請永居留證。


“這一條是讓我最生氣的,我堅決反對鏈式申請的存在,任何外國人都需要單獨申請和單獨審核。”2015年大學畢業後,隱舒留在廣州工作。廣州長居黑人超過30萬,是亞洲最大的群體之一。他們之中並不是所有人都獲得了合法身份,一些非法移民通過撕毀護照留在中國,還有一些通過婚姻關係獲得了新身份。


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隱舒對第十七條內容的強烈反對。小北和淘金是黑人在廣州主要的聚居地,Jason說他的朋友和同事們都提到過會盡量避免去那裡,一些關於黑人的傳聞在廣州市民間流傳,當提到此前廣州發生的聚眾事件,Jason篤定這與非法移民有關,“來源可靠,我有內部消息。”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廣州淘金街是黑人聚居地之一


廣州被作為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用以佐證大規模“低質量”移民的進入會帶來巨大的隱患。與其並列的還有歐洲正在面臨的嚴重難民問題,鄭若麟的一則關於法國難民的視頻在微博廣泛流傳。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鄭若麟對於法國難民問題的傳播被廣泛傳播


“難民和移民確實是不一樣的。”隱舒承認,“但還是會非常擔心。”一個矛盾之處是,這種擔心的前提是所有人都堅信新條例的出臺將帶來大量外籍人士的進入。事實上,和帶來“最難綠卡”的管理辦法相比,新條例對申請標準做了細化,但並未放寬,甚至在諸如投資等領域做了更嚴格的要求。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歐洲難民問題被反覆提及


信息更快流通是引發更大規模討論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流通不僅僅發生在國內,同時也發生在海外。隱舒在微博看到過一些照片,非洲國家張貼各種海報宣傳來中國的好處,其中有一些內容涉及婚嫁,表達露骨。


這種不安超出了條例本身,一連串事件被聯繫到一起,比如上文提到的廣州的黑人問題,以及在過去幾年不斷寬鬆的留學生優惠政策。


由於曾提到可引入移民改善勞動人口不足問題,發改委專家楊宜勇和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羅天昊在社交網絡受到攻擊。而新條例的出臺,被認為只是進一步開放的開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Jason說,“這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


02 | 我關心的是平權


劉超最開始的態度算得上佛系。他是個80後,北京人,青年政治學院的求學經歷讓他對各種政治事件一直保持著關注,但也很少真的有發聲的慾望。


“一開始我沒有想到要寫意見,或者說衝動沒有那麼強。”劉超說,促使他發生轉變的是朋友的一句話。劉超的朋友來自新疆,大學俄語專業畢業後成為一名北漂,他問劉超:“哥,我在北京四年了,從來沒想過落戶北京,外國人有了永居留證是不是能給個戶口?”


這讓劉超感到有些難過,“我覺得得參與了,不然真的會後悔。”


劉超所強調的正是新條例受到廣泛關注的另一個議題,即條例是否將導致“超國民權力”的出現。出於各種原因,從基層矛盾的處理到大型優惠政策的推出,外國人確實在一些方面享受著優待。


2016年,隱舒在中山大學工作,同系的一位老師將房子租給了在當地工作的黑人,雙方因為房租問題發生了糾紛,老師多次向派出所求助無用。但是,在他停掉出租屋的水電之後,派出所很快出面希望老師能夠恢復水電,“可能是因為不能破壞團結。”


隱舒至今仍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她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則視頻,視頻拍攝於2010年,在北京復興門地鐵口,一位外國人試圖強姦一位中國女孩未遂。“最後好像只是罰了幾百元,也沒有拘留。一個外國人怎麼可以在我們國家這麼放肆的犯罪。”


雖然並不能驗證這個視頻的真偽,但是她有著強烈的感覺,“我們沒有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反而比外國人還要低一等。”


“外國留學生的住宿待遇比中國學生好很多,還有補貼拿。”Jason感到義憤填膺,他提到去年引起巨大爭議的山東大學學伴事件,“語言不通不方便為什麼不安排男學生,而要安排女學生伴讀,他們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但很難讓我不想歪。”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山東大學就“學伴事件”道歉


新條例被普遍認為過分強調了永居留外國人的權力,而缺乏對義務的規範。另一方面,就像劉超的朋友所面臨的,當中國的大部分城市,特別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還實行著嚴格的落戶制度,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險等公共福利對永居留外國人的開放是否會導致其獲得超過本國公民的權力。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博主在微博上傳了一篇文章逐條分析條例中的具體法規,這其中存在一些錯漏,比如將“常住人口”這一人口學統計概念理解為“戶口+居住證”的簡單行政組合。但擔心不無道理,條例中雖然未對永居留人士的戶口做出明確規定,但又表示永居留外國人可以享有公積金、義務教育、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多項社會公共福利。


大部分人對基層的執行能力有所保留,因而寄希望於法律本身做出嚴密規範,甚至到了摳字眼的程度。條例第四條中規定“在中國境內的永久居留外國人應當遵守中國法律”,“為什麼只是應當呢?”隱舒說,“這個措辭讓我很生氣,遵守我國法律是底線,不應該是應當,而是必須。”


這種不平等感還有更深層的歷史淵源,比如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隱舒認為在中國人民做出重大犧牲,以此為代價換得社會經濟資源的發展後,卻要將這些資源“拱手”讓給外國人是有問題的。“教育是國家根本,連自己國家的人都沒能全部普及,五險一金很多農村人都沒享受,卻平白無故地給到外國人手裡。”Jason說。


“社會穩定和資源分配不均是會實實在在影響到普通人的。”小酒強調,“我最關心的是權力是否平等。”


03 | 全球化逆潮


2014年9月30日,國務院總理在會見外國專家時指出要讓外國人在中國拿“綠卡”更容易,來華開展教學研究、投資興業更便捷,知識產權更受保護。


在過去幾年,中國政府有意為在華外國人提供更多便利,以在經濟、科研等多個領域帶來有質量的外部活力。


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其中提到取消職務級別限制,放寬居住時限,同時放寬外國優秀留學生在華工作限制,為畢業後永居留提供渠道;2019年7月,公安部宣佈擴大外國人才申請永久居留對象範圍,放寬簽發長期簽證和居留許可的對象範疇;與此同時,包括長三角、成都、深圳等地在內,國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複製促進服務自貿區建設12條移民與出入境便利政策。


一種撕裂出現在官方意識和民間意願之間。不斷開放的自由貿易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意味著中國要建立起全球主義的世界關係,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19年,對於這一代年輕人而言,被寫入政治課本的“全球化”似乎不再具有吸引力。


他們出生和成長於中國經濟和國際地位飛速發展的20年,自信和優越幾乎成為了一種底色。並且,無論是官方宣傳,還是商業文化,這種情感都得到了充分引導和反饋。


儘管在人口結構上已經出現一些問題,但劉超認為這些問題靠中國自身依然是有可能解決的,而非立刻採取開放移民的方式。“錯就錯在我們還沒有采用其他補救方法,就要採取極端措施,這是不負責任的。”


不同於以移民為基礎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美國,在獨立完成經濟和國力躍遷的中國,民族與國家的捆綁更加緊密。悠久歷史下民族文化和內部共識的形成使得他們天然對“外族”帶有警惕和牴觸心理,近代的被殖民歷史則強化了這種敵意。


在我們的接觸中,可以發現相當數量的年輕人的潛意識裡,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於中國應該以何種方式引入外國移民,而是中國永遠也不應該成為移民國家。


隱舒的閨蜜比她的觀點更偏激,她強烈反對條例中的每一條內容。在隱舒和朋友的小群裡,對方轉發了一條微博:“五胡亂華帶來的血淚和教訓歷歷在目,堅決反對這種養外滅漢的荒謬條例。”


不只是中國,全球政治正重回保守。民粹主義政黨從國家政治邊緣邁向舞臺中央而大放異彩,無論是法國民主陣線、荷蘭自由黨、英國獨立黨還是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得勝利的特朗普,

反移民和反全球化正在他們的推動下成為另一種意義上政治正確。英國全民公投中“脫歐派”取得勝利,美國在墨西哥邊境建起高牆。幾天前,保加利亞當局應希臘政府要求,打開大壩以阻止非法難民的進入。


這些都成為了反條例者支撐自己觀點的佐證。中國還存在著另一種意義上的恐慌。從2月29日開始,在“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的話題下,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博“思想火炬”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他們往往還會帶上諸如“天津60個國企混改項目股權拍賣”、“中國糧油控股市場化”、“十部委嚴控公立醫院數目”這樣的標題,認為新條例的出臺是一場“和平演變”陰謀。


這些指控大多數缺乏嚴謹性,比如有人將申請條件中的“在中國境內從事公益活動,為中國公益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曲解為放寬海外公益機構的進入。


但是,他們依然獲得了諸多人的信任與支持,一篇分析文章認為新條例將“給雙重國籍、假外國人大開方便之門,造成國家資產的流失”,有超過19萬人轉載了這篇文章,閱讀量超過1046萬。


04 | 噪音與混亂


阿夜轉發了呼籲大家參與意見徵求的微博,但她並沒有真正閱讀具體的條例內容,有人主動整理了一份建議稿,阿夜直接複製粘貼發送到了司法部的官方郵箱。


這是很多人的參與方式,一部分人甚至只停留在轉發階段,像是完成一次義務性捐贈,募捐者和監督人都是社交媒體首頁的“好友們”。


面對這樣一個同時涉及公民權益、民族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複雜問題,大部分的“深度參與者”也僅僅是閱讀了條例原文,很少有人蒐集更多資料作為參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是“針對條例中認為有模糊的部分提出質疑。”


大部人分不清試點的定義和法規的擬定流程,豆瓣小組裡,有人還就蘇州等地已經在2019年開展試點發出質疑,認為“這是先斬後奏,並不是真的想徵求意見”。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蘇州工業園區在2019年已經作為試點之一


謠言和曲解廣泛流傳。在一次會議中針對中國目前面臨的人口問題時,楊宜勇認為“中國不能與印度和那些小國家比人口密度,有人提放開生育政策是錯誤的,中國人口降到七八億時再放開生育完全來得及,實在生育率上不來,我們還可以引進外國移民”。這句話在新聞標題中被寫成“中華民族復興可能需要外國人來完成”,並廣為流傳。楊宜勇因此被掛以“漢奸賣國賊”的名號受到辱罵,不得不在3月5日,發佈聲明,否認對自己的不實指控。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不同立場讓反條例人群內部陣營分明,各自為戰。3月3日,脫離了事實本身,一種更情緒化的表達開始在抖音、QQ空間等社區藉助短視頻、段子迅速傳播。這些內容放棄了對現實生活和宏大敘事的討論,用上“鳳冠霞帔”、“十里紅妝”甚至是“和親”的意象,關注點也成了婚嫁這樣的具體生活事項。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阿中哥哥”、“挖掘機擬人打榜”之後,他們依然擅長以娛樂化的方式消解政治應有的嚴肅性,在抖音,“中國男孩保護中國女孩”的話題下,充斥著與之無關的男性自拍。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中國女孩”衝上了當天的熱搜,很快引起了“平權”人群的強烈不滿。陰謀論在內部喧囂塵上,認為這是“背後勢力”轉移矛盾的一種方式。在此之前,一份專業律師編寫的意見稿被廣為流傳,但由於其中缺少第十七條的截圖,被認為是故意放出用於轉移視線。


一些人在這樣的混亂中發現了商機。3月1日23:00,一個官方認證為搞笑博主,49分鐘前還在轉發搞笑段子的微博賬號,發佈了一條原創微博,帶著“楊宜勇漢奸賣國賊”的話題標籤,將名字改成了“只有五十六多花”,搖身一變成了一位反條例KOL。


原本評論轉發幾乎為0的他,現在置頂微博的轉發超過3500,評論超過3000條,有2.9萬人點贊。


05 | 學會發聲


2月28日傍晚,劉超發了一條朋友圈,貼出了可提交建議的所有渠道,並引用了魯迅的話“有一點光就發一點熱”。他說道,“我朋友圈裡罵街的人居多,我一直在勸他們不如去正經渠道提意見。”


在我接觸的人裡,除了此前曾經參與過“離婚冷靜期”意見徵求的小酒,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公開參與政治討論。


對於普遍政治冷感,擅於消解嚴肅話題的中國年輕人而言,“中國綠卡”罕見地勾起了全民的參與和表達慾望。這一定程度上是由其獨特性決定的,契合了民族主義的精神底色,又對大多人的現實生活產生了實際影響。


也不僅僅是因為如此,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在全國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年輕人們保持了極高的情感濃度和政治討論熱情,圍繞“永居留條例”展開的討論就像是這種情緒下的又一次爆發。


長期以來,國家、民族和政權三者在中國高度統一,崇拜與熱愛幾乎融為一體,伴隨著國慶70週年閱兵禮的舉辦,在“阿中哥哥”的稱呼下,這種情緒在2019年達到頂峰。現在,他們又沿著這個高度統一的範式不斷向後追問,試圖重新思考自己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這和立場無關,反對也不代表背叛。”隱舒說,在經歷了堪稱狂熱的集體情緒之後,這可能是年輕人們在過去一段時間學到的最重要的“常識”之一,“要用理智的方式把我們的想法反映給國家。”


反饋渠道的設置略顯老舊,不夠便捷。“三個反饋渠道其實都不太好用,網站的加載速度很慢,檢索也不太方便;郵箱得不到任何反饋,連最基礎的確認收到都沒有;最後一個渠道是信件,我很好奇當今時代是否還會有人以信件的形式反饋問題,司法部又要怎樣給予反饋。”劉超說。


Jason沒有號召更多朋友參與意見徵求,他對意見徵求能夠產生的實際結果持保留意見,小酒在“離婚冷靜期”的意見徵求中投了反對票,但最終還是通過了,“不論結果如何,都要發聲,發聲的領地不搶佔就只能失去。”


3月7日,司法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召開徵求意見座談會,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條例》在充分吸納公眾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之前不會倉促出臺。國家移民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高度重視公眾對完善境內外國人管理工作的關切。


與“永居條例”相關的多個話題目前已經無法顯示。


「中國綠卡」引發爭議:人們反對的原因與帶來的思考

▲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微博話題目前已無法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