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講述中國故事

巴德瑪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北邊的山樑》、潘薩銀花與小黃侗歌隊合唱的侗族大歌《蟬之歌》和《祖公落寨》、牛玉亮展示的口技絕活《綠水春山·百鳥爭鳴》、秦夢雨和徒弟的昌黎地秧歌、90歲高齡的沈少三讓徒弟們展示的撂石鎖武術功力……近日,在國圖舉辦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首批優秀成果推介會上,幾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表演令人拍手叫絕,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感染著現場觀眾。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但由於傳承人的這種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情況。截至目前,3068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已有超過400位離開了我們,因此,用搶救性記錄工作驗收專家委員會主任張慶善的話說,搶救非遺就是“與時間賽跑”。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進行公共傳播。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受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託,作為學術諮詢和驗收機構,於2018年5月完成了首批搶救性記錄項目的驗收工作,最終有227個項目通過了專家評審,其中25個被評選為優秀項目並在此次推介會上公佈。

在這些獲獎項目中,常州吟誦的代表性傳承人秦德祥、侗族琵琶歌的代表性傳承人吳家興、楊氏家庭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楊棲鶴等幾位老人在搶救性記錄工作期間已相繼去世,令人噓唏。負責拍攝吳家興老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間,吳老被確診患有淋巴腫瘤,在醫院整整治療了半年。2017年春節,我們記錄一個重要的侗族民俗活動‘記間節’時,吳老頂著寒風、坐在歌堂中關注著擔任本次活動歌師的徒弟彈唱琵琶歌,並配合著我們的拍攝。可令人遺憾和惋惜的是,吳老已於今年年初永遠離開了我們,這讓我對本次搶救性記錄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覺得即便年三十晚離開家人趕赴拍攝地點,也是值得的。”

對於這些古老的文化藝術,傳承人各自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歌仔戲代表性傳承人紀招治說“唱戲比命還重要”。撂石鎖代表性傳承人沈少三已經90歲高齡了,說起武藝、武德依然有盤馬彎弓的氣勢,他將一身的好武藝免費傳授給了幾百名學員,他說:“即便是賣藝,也要有道義。德行好,大家都認可你,才會捧你的場。”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汪秀霞坦言:“我願意把我這些東西傳給他們,將來有那麼一天我不在的時候,我這些東西還在”……推介會上,著名歌唱家雷佳深情回憶了與潘薩銀花共同演唱侗族傳統歌曲的情景,在她看來,傳承有兩種方式,一是把民族文化通過唱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另一種則是進行二度創作,使古老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自“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動啟動以來,已有約兩千名觀眾在國圖影院觀影,國圖影院的放映幾乎場場爆滿。推介會上公佈了展映月期間觀眾投票選出的三部“觀眾最喜愛影片”:《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沈少三——撂石鎖》和《楊棲鶴——楊氏家庭泥塑》。

配合展映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展”在國圖北區一層學津廳開展。展覽以時間順序回顧了搶救性記錄工作的歷程,以圖文、影像、裝置藝術等形式,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首批成果進行了詳盡展示。展覽還原了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口述史採訪的典型場景,設計了227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肖像組成的裝置作品“技·憶不隨年華老”,共同呈現出影像記錄與時光流轉的交織意象,體現了文化情懷和人文關切。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29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