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古村落|過關通隘院洋村

壽寧古村落|過關通隘院洋村

過關通隘院洋村

縣文史委在研究、確定古村落名單時,南陽鎮院洋村居然占上了一席之地。在院洋村,沒有明清古街,更找不到一座值得書寫的“地主老宅”,它的古老亮麗在哪裡?是不是古村落的選定出了偏差?當筆者到院洋村作實地調硏後,才真實感受到,這懷疑是多餘的。在茫茫群山之中的壽寧,要過關通隘走出壽寧,院洋關隘是其一,歷史曾在這裡聚焦過它的輝煌,有個縣令曾給它作過註釋,有個古老故事,一直在這裡傳揚。

院洋村位於南陽鎮東北部,距南陽鎮11公里,總面積13平方公里,南面與福安市潭頭鎮、範坑鄉為鄰,海拔782米,300多戶,1300人,是壽寧縣八個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轄村底、周家、溫家、傍洋、洋尾、福頂洋、好坑半山坵、坑兜嶺、官宅、寨下、後園12個自然村,其中半山坵、坑兜嶺、官宅、寨下、後園5個自然村已遷徙,無人居住。

院洋村主姓徐,元延佑三年(1316年),第一世祖徐煦大從浙江省泰順縣仙居鄉遷入,至今已繁衍三十一世;周姓明代從福鼎的白琳遷入;溫姓1760年從福建汀州府遷入。先後遷入的還有龔、張、劉、林、王、夏、繆、吳、陳等。

院洋明代屬福建道,福州府長溪縣平溪裡十三都,建文元年(1399年)屬福安縣平溪裡十三都,明景泰六年(1455年),壽寧建縣屬二都稱大蜀院洋。建國後屬第五區南陽區院洋鄉,1959年3月區改公社,設院羊大隊。南陽建鄉後,改為院洋村。

壽寧古村落|過關通隘院洋村

院洋村山清水秀,森林密佈,古樹參天,杜鵑滿山。名勝古蹟吳道仙聞名遐邇。相傳,嘉靖六年,福安縣潭頭鎮下洋村一位名叫吳風揚的道人在此修道,他17歲出家,苦心修道,36歲自焚脫凡成果,封雲漢昊道大德真仙。後來人們給他塑造仙像。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吳道仙誕辰日,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是閩東北、浙西南一帶著名的道館之地。吳道仙頂海拔1139米站在山頂可觀兩省六縣(福安、周寧、柘榮、壽寧、泰順、景寧)美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好去處。

院洋村古代是通往福安、柘榮、霞浦等地的交通要道。離村1公里外的隘嶺關口有一石碑可以見證。碑文曰:“壽寧縣漁溪大蜀院洋隘,嘉靖貳拾伍年捌月吉日謹題,知縣事貴州普安張鶴年立。”在馮夢龍編著的“三關十六隘中,這裡就佔了一隘,是明清時期的軍事要塞,通過走古道、看碑文、察要衝,每次到這裡調研,都彷彿回到遙遠的過去,都是收穫滿滿。

院洋村是否古老,一進村前,就有5棵千年古樹在向你招示,其中一棵還是珍貴樹種紅豆杉。經深研,遠在宋朝,院洋村就一度繁榮得讓人羨慕與嚮往,村中有雙面街道,有多家酒館、錢莊、茶樓與驛站。人來客往,因交通便利成就了這裡市場經濟的繁榮與昌吉。除現在的村莊分佈外,我們還勘查了院洋村中的王厝、外厝崗水碓、上碓、下碓、上店、下店、旁山店等自然小村落。每個小村落一樣是一部演義史,其名稱與其村史密不可分。這些碓字地名的“碓”字,主要是利用水力的帶動,生產食用穀米與食用茶油;這些“店”字,足夠說明客人多而設的客棧,至今地名依舊,店基猶在。在採訪長者時,我們還進一步瞭解到,當時有一地名叫“長基坪”就是現處院洋小學旁邊,有一個官設宅院,此院非常大,據說有“九榴”,作為公眾議事或官府巡迴辦差之用,這就是明朝福寧府志記載的《壽寧縣疆域圖》裡標註的著名的“院洋汛”。再加村周圍是幾百畝田園的大洋,主村含村底、周家、溫家、傍洋、洋尾五個小村,如同住在一個被山圍住的小院裡,故村名統稱院洋,沿用至今。

壽寧古村落|過關通隘院洋村

院洋村的民居建築以“榴式”為主,土木結構。這裡因缺大溪的原因,擔心一家失火,殃及相鄰,因此,不但村與村散落而居,保留了一定的距離,而且每幢房屋都用土牆圍實包嚴。這裡的建築,雖為簡陋,但不簡單,是閩東北、浙西南一帶典型的山村民居代表。在城市久居後,回到這裡,完全進入真正的農耕生活圈,家裡永遠保持著冬暖夏涼;用竹子引山泉入缸,水注聲彈奏的是清爽的樂音;打開門戶,是開闊的園野,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四季有變化的田園畫卷。

20世紀30年代,葉飛、範式人、葉秀蕃等革命先輩曾在這裡從事革命活動。民國24年(1935年)5月,因叛徒出賣,葉秀蕃英勇犧牲在官宅發竹崗。民國25年(1936年),後園全村八座大房屋被民團燒光,成為廢墟。這個時期村民徐桂順、龔成五等投身革命。革命勝利後,全村被評為烈士34人,五老11人,紅軍失散人員11人。現在院洋村中一山岡上,建造了葉秀蕃紀念亭,給後人以緬懷,也給古老的院洋村新添一景。

壽寧古村落|過關通隘院洋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