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師節送給我的禮物,我又都送出去了

​園丁1號,一線教師

作為一名教師,一點不誇張地說,我很“害怕”過教師節。因為每年的教師節,都有家長給我送禮,而我總苦於要反覆拒絕,有時拒絕不了,又面臨著該如何處理的難題。

當然,也不必諱言,不少教師很“喜歡”過教師節,他們非但不拒絕家長送禮,還會將家長的送禮當作一種“隱形福利”,私下裡不少教師也會互相比較自己的“戰利品”。

我的同事也會這樣。我們私下相處時,對於送禮收禮問題並不避諱。像教師節當天傍晚在辦公室,一個年輕一點的女教師,就頗為開心地在“盤點”她的“收穫”。有教師調侃她:“今年大豐收了。”她回答“哪有”,接著說她的同學在某地的貴族學校,單單一個教師節可以收多少多少購物卡,那才叫豐收呢。

需要澄清的是,我指出這一切,並非“告密”,也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收禮的教師。事實上,對於其他教師收禮,我是懷抱矛盾態度的,雖然明明知道這樣做是“錯”的,但對他們又有著“理解的同情”。

我在一個經濟實力很強的縣級市的一所小學裡任教,整個教育系統的福利待遇馬馬虎虎,雖然跟公務員壓根沒法比,但相較其他經濟差一點的城市的同職位教師,待遇會更好一些。我所知道的是,相鄰一個縣級市的教師,每個月的到手工資整整比我們少了2000元;即便是我所在的縣級市的上屬設區市,教師的月薪也比我們少了差不多1000元。

對於很多人而言,每個月少個千把塊錢沒什麼大不了,但教師的工資基數本來就不高,如果做的是同樣的工作,別人卻拿得更多,心裡難免不平衡。何況,相較於教師的付出,給予體面一點的福利待遇並不過分。

我自己是教師就深有體會。許多人都認為小學教師嘛,有寒暑假,而且很清閒;可實際上,我每天早上七點半就得到學校負責早讀,然後上課、備課、改作業,不時還得應付學校裡各種繁瑣的檢查,好不容易下班了,還得耐心回覆班級微信群裡家長的疑問或者家長的私聊,家長的電話還不時會打進來……

我周邊的同事大多也很負責任,我們常常自嘲,還好教師有寒暑假,否則不好好休息下,一年到頭這麼勞累真會猝死(或許有人會辯解,很多白領的工作也很不容易云云,但這並不是教師也得受累的理由)。雖然中央曾經發文,提出要切實提高教師待遇,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但據我所知道的,還沒聽說哪個地區教師的平均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更別提什麼高於了。

因此,我頗能理解一些教師同行的抱怨。

教師的確是一個有道德光環的職業,但教師的本質就是一份職業,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但教師想要擁有一份相對體面的收入也是權利。每個教師也有家庭,要養家餬口,要養小孩,要還房貸。

我個人非常佩服那些有奉獻精神的教師,也心嚮往之,但問題是,我們不能以這樣的標準要求其他的教師。不要總是用道德拔高那一套來要求教師做出“犧牲”,併合理化教師的無償付出。這種以道德化來取代制度改革的套路在中國一向很盛行,但很抱歉,我一點也不認可。

當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有些教師便把教師節的收禮當作一種福利上的補償。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知道不能明著送現金,家長們便很“聰明”地送購物卡、精美禮品或者土特產。雙方都是踩在法律和道德的模糊地帶上,你說他們違法吧,但你知我知,金額也不高,實在很難被抓到什麼把柄;何況雙方也會這樣自我安慰:教師節就是感恩老師的節日,中國曆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給老師送點小禮物表示感謝怎麼就不行?

但其實,無論是送禮的家長還是收禮的教師,內心都明白:家長送禮是有所“求”的,是希望老師更多關照自己的孩子,一旦老師收了禮物,就很難不在意家長的這份“囑託”。

這對於其他孩子便造成了一種不公平。即便這種不公平是隱形的甚至是非常輕微的,可不公平就是不公平。

在師生關係上,教師是掌握資源和主動權的一方,一個恪守本分的教師就不應該憑藉這一“優勢”獲得任何不當得利。教師的付出或許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但也不應該以錯誤的方式來修正錯誤。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從任教那一天起,我就旗幟鮮明地拒絕收禮(孩子們自制的小卡片、幾塊錢的小鮮花除外)。只是這依舊攔不住家長們。

比如有一個家長,她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送貴重禮品,我好說歹說退了回去,第二年還是接著送,直到她孩子六年級畢業,她沒有哪一年是落下的。她知道當面送或者讓孩子送,我一定會退回去,她就通過快遞寄到學校。有一次送了一大箱櫻桃,沒有寫寄信人,我簽收後,吃也不是,不吃又擔心整箱壞掉,最後只能拿到辦公室分給同事。幾天後她才在電話告知我,櫻桃是她送的。

總之,有的家長為了將禮物送到,總是各種想方設法(最怕那種跑到家裡來送禮的),我常常“防不勝防”。

如果禮物退不回去,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曾困擾我許久。上交給教委或者校長,得了吧,他們或許收得比教師還勤快。分給同事?這本質上還是收禮了。最後我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實在推不掉了,就分給班上的孩子,或者作為給孩子們的獎勵。

除了每週例行的主題班會課外,我會自行抽出一節語文課用來訓練孩子們的交流和表達,或者以競賽的形式來考察孩子們的課外閱讀和知識掌握情況,表現良好的同學有獎勵。如果家長送的是時令水果,那就在班會上發給大家,不夠的話我再自己買點小零食,大家圍坐在一起,在一種比較寬鬆的氛圍下,邊吃邊說。如果是精美禮品,就當做知識競賽或者講故事大賽的獎勵。

我會在班會上告訴孩子們,水果或禮品是哪位同學的爸爸媽媽送給大家的,請孩子們用掌聲向該同學表示感謝。事後,我也會在班級微信群裡發佈今天班會的動態,並再次強調禮品是哪位家長為孩子們友情提供的。

這樣一來,送禮的家長對一切心知肚明,知曉我對送禮的拒絕態度。家長的送禮對象從我變成孩子們,由送禮屬性變成某種公益性質。家長們做了“善事”,我也於德無虧,對其他孩子也是公平的。

這是我個人處理家長送禮的做法,這不見得是最合理的,但至少這兩年實踐下來,我問心無愧,面對推不掉的禮物,心態上也放鬆很多。

對於送禮的家長,我有深深的感激和理解。感激是因為,我願意將他們的送禮理解為這是他們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尊重,我感激這份尊重。理解是因為,在一個潛規則盛行的關係社會里,經驗告訴很多人,送禮才能好辦事。送禮已經內化為許多家長的思維方式,他們不見得是真心想送,而是擔心其他家長都送了,萬一自己沒送,老師會不會對自己孩子冷言冷語了。我不收或者推不掉就送給孩子們,是想讓他們知道:在其他地方我管不著,但在我的小班級裡,我希望孩子們在一個公平的環境裡學習,我希望他們從小就能感受到落到實處而不是口頭說說的正向價值。

對於其他收禮的教師,我的態度是複雜的。我雖然做好自己的本分,卻也從未指出同事們收禮有何不當。我“理解”大家的難處,我不會因此“舉報”或者“告密”自己的同事,但我也知道教師的這些看似細微的錯誤,可能給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這一點上,我非常矛盾。我曾安慰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用管別人了,但又總覺得自己這樣也是錯的。至今,我也沒有找到讓自己內心平和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