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黍的一場愛戀


與黍的一場愛戀


與黍的一場愛戀


圖/離間秋(叢威老師學員)


黍,破皮之後,便是黃米。磨成面之後,上鍋蒸熟,然後,置於瓷盆中。這時候,等待它的,便是一場漂亮的拳擊


程序是這樣的:雙手蘸涼水,然後,向剛剛出鍋的米麵不停搗擊。樣子看起來像和麵,但比和麵更跋扈,更潑辣,更咬牙切齒。像是要擊倒一個仇人,讓他永世不得翻身。儘管搗擊的人燙得齜牙咧嘴,但此刻不能有任何的鬆懈。因為,糕面最後筋道不筋道,全在於拳擊手的力量,以及,這場擊打是否氣勢恢宏


這個儀式,在我們當地叫搋糕。村裡有個莽漢,力大無比,善搋糕。他搋糕從不蘸涼水,也就是說,他不怕燙,且搋出來的糕筋道無比。但他喜出汗,一場糕搋下來,頭頂便雲蒸霞蔚的。生產隊時候的糕,差不多都是他搋過來的。


後來,生產隊解體,人們便不再用他了,嫌他汗多。他每天站在供銷社門口,眼巴巴地看著磨面的人從身邊經過,一臉的黯然。也許,無論哪一種手藝人,都會有一個失魂落魄的黃昏吧。


糕被搋過後,癱軟在那裡,筋道異常。蟄伏在其中的陽光和雨水,以及大自然的各種精華,開始在糖原分子中釋放異香。一口咬下去,糕筋道得在牙齒間粘合,卻又不失糯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米香,在味蕾間遊離和迴盪


這時候的糕還只是個半成品,俗名叫面心糕。這以後油炸的步驟,黃河以北的好多地方,習慣不盡相同。但大都要在糕面裡包上各種的餡,糖餡也好,豆餡也罷,然後才到油鍋裡炸到焦黃。


我外祖父一生平庸,並未留下什麼寶貴的東西,卻在吃糕方面頗有心得。他說,面心糕最是筋道,於是,自創了一種新穎的吃法。很簡單,碗底置辣椒油少許,以醋拌之,作為蘸料。然後,糕切丁,每次三五丁投於碗中,與蘸料充分拌合後吃之,糕主體的米香與蘸料的酸辣結合,居然會在唇齒間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美感。這種吃法,外祖父既無口傳也未心授,我是偷師過來的。


吃油炸糕,佐菜自可隨意。若推薦的話,蕎麥粉最佳。粉要切條,再配黃瓜條若干,香菜少許,口感更佳。油炸糕的淺膩與蕎麥粉的清淡,恍若煙柳與畫橋,風簾與翠幕,搭配得相得益彰。其實,天下美食,最講究搭配。好多美食的意境,都是搭配出來的。


有了好意境,自會吃出好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