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星18號衛星

2017 年 4 月, 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中星 16 號發射升空,標誌著我國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通信衛星寬帶應用。

2019年年初,計劃發射中星 18 號衛星,這將有助於我國進一步構建高通量衛星系統,完善我國寬帶網絡體系。

中星 18 號衛星是中國衛通新增頻率資源衛星,是一顆具有多頻段、多波束、 多功能的衛星。其配置的國內 Ka 頻段多波束轉發器,為中星 16 號衛星的有效補充, 通過中星 18 號衛星項目 Ka 多波束覆蓋我國東北和西北部地區,將進一步實現 國內 Ka 頻段全國覆蓋。

該星 Ku 頻段載荷可補充國內 Ku 頻段資源、支撐國家“一帶一路”戰略,Ka 多點波束可補充中星 16 號 Ka 寬帶衛星對國土覆蓋的空缺,Ka BSS 頻段載荷可支持廣電開展 Ka 廣播電視傳輸業務。

中星 18 號 Ka 頻段高通量衛星資源與中星 16 號 Ka 高通量衛星的共同組網,將有助於發揮協同效果,有效推 動國內基於衛星通信的互聯網應用,為包括城鄉結合地區、農村地區、偏遠地區 在內的全國廣大地區提供寬帶網絡接入能力,為縮小國內數字鴻溝提供有效的技 術手段,為“互聯網+”和“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中星 18 號衛星軌道:東經 115.5 度;

中國衛通為什麼將全面轉型高通量衛星

1、實現傳統衛星通信系統向高通量衛星系統的轉型,增強國際競爭力

從傳統衛星通信系統向高通量衛星系統的轉型是衛星通信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高通量衛星 的自身特點使其市場應用將更為側重流量數據通信端,有助於寬帶接入、中繼通信、移動通信應用領域的發展。

2、大力拓展衛星通信領域,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保障國家衛星 通信安全

本項目配置的境外 Ku 頻段波束轉發器,可以增加中國衛通境外衛星頻率資源的儲備,為那些電信基礎設施欠發達的絲路沿線國家提供衛星通信網絡接入能 力,為滿足國內中資企業“走出去”需求,提供有效的通信技術手段。

3、組網實現國內 Ka 頻段全國覆蓋,為“互聯網+”和“寬帶中國”戰略 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衛通高通量衛星的發射規劃

2017 年,中國衛通已成功發射我國首顆 Ka 頻段高通量衛星中星 16 號,具備了國際先進、自主可控 的衛星互聯網應用服務能力。

後續,公司計劃於 2019 年初發射中星 18 號高通量衛星,屆時將實現衛星互聯網對我國全疆域的覆蓋;

2021年前後,公司計劃再發射 2 顆超大容量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在增強對國土、海洋覆蓋的同時,實現 對“一帶一路”的基本覆蓋能力;

公司正在積極推動低軌星座試驗和建設,構建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與低軌互聯網星座相結合的全球覆蓋、天地融通、隨遇接入、應用豐富、安全可靠的衛星互聯網體系,衛星互聯網服務與地面網絡服務將深度融合。

Ka 寬帶衛星業務,衛通打算怎麼做

一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 Ka 寬帶衛星商業應用模式,積極與國內互聯網企 業合作,形成 Ka 寬帶衛星服務的互聯網應用商業模式;

與國內電信運營商合作,形成互聯網接入業務分成模式;與航空公司等行業企業合作,形成共同運營模式,拓展衛星應用服務領域。

二是形成我國“天地一體”全覆蓋的寬帶網絡,緊密結合“寬帶中國”戰略,融合地面寬帶通信,解決我國老少邊窮地區和教育、醫療等特殊用戶群體的寬帶互聯網接入問題,進一步縮小數字鴻溝。

三是向最終用戶 提供機載通信、船載通信和車載通信服務,通過開展星地一體化寬帶互聯網服務, 創新衛星應用模式,滿足通信和互聯網接入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