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遊大同之七:“痞代王”成就中國最早、最大的九龍壁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些小學課本學的詞語,站在九孔壁前,立刻就在我的腦海中了。


慢遊大同之七:“痞代王”成就中國最早、最大的九龍壁


大同九孔壁的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龍壁早250年,體積是北海九龍壁的三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年代最早的一座龍壁。
仔細讀端詳每一條巨龍,彷彿它不是琉璃燒製的,而是用綢帶做的,這九條“游龍”時刻要騰雲駕霧去鬧海啊!


如此大手筆的精美“作品” 自然是與皇家有關的。據悉,大同九龍壁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壁上均勻協調地分佈著9條飛龍,兩側為日月圖案。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

雖然朱代王的府邸早已沒了蹤影,但是從九孔壁的規模來看,可以想象當年他在大同住的“皇宮”有多奢侈了。


慢遊大同之七:“痞代王”成就中國最早、最大的九龍壁


關於九龍壁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版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三個兒子叫朱桂,據說是一位“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吃豬尾巴拿牛頭也換不出來。”的蠻橫主。他從小被立為太子,不讀詩文,秉性愚頑,脾氣古怪。年近二十,無才無德,朱元璋廢其太子之位,封為代王,鎮守大同。

代王到了大同,橫行街裡,經常無故殺人,活像一個地痞,大同百姓背地叫他“楞怔代王”。

代王的妻子,是大將徐達之女,雖是將門之女,卻是個又醜又妒的潑婦,一次競把代王的兩個漂亮侍女滿臉塗上鍋底黑,發洩她的妒火。就這樣,兩口子把大同城攪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

朱元璋廢了代王太子之位後,又立四子繼承王位。代王聽到這消息後,大鬧金殿嚷著也要當皇帝。朱元璋只好在大同城內大興土木,修建宮殿,讓代王過過“皇帝癮”。所以,至今大同古城內還有“皇帝街”、“正殿街”、“東華門”、“大有倉”等街道名稱,都是舊皇宮的遺址。

一天,這位楞王爺忽然想起要到燕地逛逛,看看四哥朱棣。朱桂代王酒足飯飽,在王府外閒逛,抬頭一看王府門前新修了一座琉璃九龍壁,非常高興,吵嚷著也要在大同的皇宮前造一座講究講究,並撒潑耍賴把圖樣帶回了大同。代王立即把懷仁吳家窯琉璃匠吳氏父子三人召來,命他們燒造龍壁。王妃徐氏知道後,要求一定要“比燕王府的龍壁長二尺、高二尺、厚二寸”,代王無奈,只好應允,所以至今大同的九龍壁全國最大,故宮裡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慢遊大同之七:“痞代王”成就中國最早、最大的九龍壁


接下來的故事更精彩:半年以後,九龍壁建成。端禮門外張燈結綵,鼓樂齊鳴。代王朱桂、老將軍徐達及其女兒王紀徐氏登上城樓憑欄觀賞,果然高大雄偉,輝煌奪目。陽光下壁頂的琉璃瓦光彩耀眼,正脊上的兩條金色臥龍,栩栩如生;壁面上九條琉璃彩龍,或盤曲迴繞,搏浪嬉珠,或昂首奮身,吞雲吐霧。愣代王高興得愣性大發,狂飲一番,大聲叫好。一會兒,濃雲密集,天空陰沉,下起雨來。代王命人秉燈點燭,不一會紅燭高燒、宮燈齊亮,透過雨簾,彩壁上九龍浴水,撲朔迷離,別有一番情趣。所以有“雨中戲龍”一說。

忽然空中電閃雷鳴,接連三聲霹雷震耳。朱桂一驚,酒杯失手落地。他彷彿看見從天上下來一黑一黃兩條飛龍,在壁前吐水如泉。原來,龍壁上的龍以假亂真,引來了天上的巨龍送來了甘霖。一會兒,彩虹當空,晚霞通紅,雨水冰浴過的九龍壁,更加五彩斑斕,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龍壁有無傷痕。回來的人票報,龍壁之後的金泊倉三步之內被霹雷砸出兩眼井,兩眼井水一甜一苦。就是現在的金泊倉“兩步兩眼井”,也是九龍壁一景。至今還在民間流傳著“三步井兩眼,一眼苦來一眼甜”的俗語。但龍壁前被炸雷轟了一個坑,裡面集滿了一汪碧水,代王就在壁前讓人砌了一個水池。九條龍倒映在水中,風吹水動,像“游龍戲水”,成為九龍壁又一景。


慢遊大同之七:“痞代王”成就中國最早、最大的九龍壁

另外,一個說法是:龍壁在我國有很多,有獨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和九龍壁,其中九龍壁是最高的規格。吳工匠雖然會燒琉璃,但是從未燒過龍。因為,在古代燒龍犯戒。吳氏父子從王府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隻瀕死的小蛇,帶回家給它養傷。修建工期緊張,加之沒有經驗,父子三人很苦惱。最後,只好按著小蛇的樣子做了九條龍,然而成品仍不理想。工期臨近,一日小蛇到吳老頭夢中致謝,並表示要報答吳氏父子的恩情。吳老爺子夢醒後,兩個兒子跑來告訴他九條龍已經燒好。

在崇禎末年(1644),王府“毀於兵火”,被付之一炬時,因龍壁與王府隔街而獨立存在,故沒有被殃及,免於劫難,幸運地遺存了下來。

關於九龍壁的故事,你還聽過哪個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