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報應與人的命運


佛教因果報應與人的命運


人只要及時行善積德就可以改變命運

無論佛法的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 始終貫穿著因果報應的規律。 佛教因果論認為人們由業因果報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命運。 因果報應論屬於佛教的基礎理論, 是佛法的核心。因果,又叫業因果報,業:指一切身心活動,包括身、口、意“三業”。 包括善業、惡業。 果,是結果,報,是報應、回報。緣,就是條件,因緣結合,才產生果報。 概括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佛法稱為因果規律。 佛法將善惡分成 10 種,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屬於身三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屬於口四業);貪、嗔;痴;(屬於意三業)。 反過來說,便是十善。 十善業是世間善法的標準。 因果貫通三世。 《三世因果經》首先就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涅磐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即人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前世所種

的業因,而現前身口意三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 經中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中每一個現象都有它的原因的。 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 相互影響,這種論點和三世因果的說法卻不謀而合。可有些人卻認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 沒有什麼前因後果。 ”現實生活中也有富者不仁、惡人榮華富貴、善人卑微貧窮等現象,便懷疑因果。 人們看的只是眼前,並不表示做壞事沒有果報,只是機緣未到而已。

東晉佛學大師慧遠,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系統地闡述因果報應論的高僧。 由於慧遠將中國傳統儒家的倫理思想融進了佛教的果報論, 使中國佛教思想更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慧遠親自撰《三報論》。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 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 ”意思是佛經說造業有 3 種報應,即現報、生報、後報。 現報就是今生行善造惡,今生承受果報;生報即今生行善造惡,來世承受果報;後報是人行善造惡,今生來世都不一定受果報,而是經過二生三生乃至多次輪迴後承受果報。 在現實中人們善惡慶殃的區別,只是前世或今生行善造惡的體現,可以是現報,可以是生報,還可以是後報。 慧遠大師將人的生命擴大到今生、來世、後世的多世輪迴之中,並肯定了無論善惡必有果報,報應的方式有現報、生報、後報 3 種,系統地闡述了佛教的三世報應論。 避免了常人只注重現世報應而對佛教因果報應論產生的懷疑, 使得因果報應論更具普遍性和威懾力。慧遠的因果報應論不同於宿命論, 因為宿命論認為一切皆是前定而不可更改的,因而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慧遠則堅決否定這種機械的因果觀, 主張人們在遵守因果律的基礎上,通過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最終可使得惡報轉小,重報變輕,急報變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