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有些山巍峨壯觀、氣象萬千;有些山旖旎秀麗、千姿百態;還有些山與宗教、文化融為一體。這些著名的山嶽,引來人們競相攀登遊覽。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1

佛教四大名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

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

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的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音bō rě,即智慧)的化身,主司智慧。關於文殊的般若智慧,佛教把他比喻為能斬斷一切煩惱,劈開一切矇昧,斷除一切魔障的鋒利寶劍。《華嚴經》中有佛說文殊在清涼山講經說法,而五臺山以氣候清涼、地兼五頂,所以在唐朝唐高宗和武則天“二聖”的授意下,就把五臺山正式確定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亦得名“清涼山”。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普陀山盛產“四大海魚”產品,其中黃魚、墨斗魚最為有名。每年盛夏捕魚旺季到來時,正是採購海鮮的大好時機。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普陀山是觀音道場。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大慈大悲和大智慧的象徵。公元858年左右,也就是唐朝大中年間,那時候的舟山地區還叫“定海”,當時的定海,是去往今天日本、朝鮮等地的海上口岸。有位日本高僧,名為“慧鍔”,從日本遠渡大唐求學佛法。慧鍔在求得佛法之後,在五臺山迎請了一尊觀音菩薩,準備帶回到日本去供奉,在行船經過定海的時候,海面突然狂風大作,世浪滔天,阻擋了慧鍔的船行,慧鍔只好將觀音菩薩置於名為“梅岑”的小島之上,結廬供奉。由此,觀音與“梅岑”結緣,後來隨著到此朝拜觀音的信眾越來越多,香火也是越來越旺,隧將“梅岑”更名為“普陀山”,歷經1200多年的歷史傳承,終成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成為國內公認的觀音道場之一。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峨眉山

峨嵋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位於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內。“峨嵋”是《詩經》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語。主峰萬佛頂之金頂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區海拔400餘米,相對高差在2600米以上,不論海拔還是相對高度,都整整是兩座泰山的高度,雄冠華夏。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佛經載,普賢與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文殊表“智”,普賢表“德”。普賢菩薩廣修十種行願,又稱"十大願王",因此贏得"大行普賢"的尊號。普賢菩薩形像總是身騎六牙白象,作為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據《峨眉山志》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採藥於雲窩,見一鹿欹跡如蓮花,異之,追之絕頂無蹤”。因問在山上結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是普賢菩薩“依本願而現像於峨眉山”。蒲公歸家後即舍宅為寺,於是峨眉山就發展成普賢菩薩的道場。另有資料說,是晉代的普公在山上採藥時,見一老者騎白象隱去。兩種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


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據《宋高僧傳》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剃度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他為了學習佛法,不遠千里來到九華山,被九華山的幽翠環境所吸引,於是決定在此學習修行。修行期間,一位叫諸葛節的居士發現,地藏比丘修的是苦行,非常感動,便發心在此建立寺廟,供奉僧眾。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貞元十九年七月十三日,地藏比丘在此圓寂。圓寂後三年,僧人們開槓驚奇的發現其肉身不腐,與地藏經中描述地藏菩薩的狀況相同。“兜羅手軟,金鎖骨鳴,顏面如生”,於是大家一致認為地藏比丘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並以地藏比丘圓寂的日子當做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涅槃日。唐朝的大詩人李白曾與地藏比丘特別交好,金地藏圓寂後,他還專門寫了一篇《地藏菩薩贊》作為紀念。此後,九華山被大眾公認為是地藏王菩薩的度化眾生的道場,也成為地藏信仰的朝聖地。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2

道教四大名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是中國道教聖地,四座山分別供奉廣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


齊雲山

齊雲山,古稱白嶽,因遙觀山頂與雲平齊得名,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齊雲山鎮。

齊雲山由於地處北亞熱帶氣候環境,高溫多雨,直接出露地面的紅巖,在風化和流水割切與散流沖蝕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齊雲山主要供奉的是廣援普度天尊(即丘處機)。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武當山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方圓400公里,屬大巴山東段。

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武當山原名太和山,傳說真武大帝在此山得道昇仙,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一說,故太和山更名為武當山。真武大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民間傳說他是盤古之子,生有炎黃二帝,為龍身,天龍有八部,中華之祖龍,並接替三界第二任天帝玉帝成為天庭的第三任天帝玄帝。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內,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東漢末年,張道陵觀《道德經》有感,追尋聖賢足跡,尊老子為“道德天尊”,道壇設於四川青城山;又以《道德經》為教典,在四川的鶴鳴山創立天師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道德天尊是太上老君的尊稱,道教學說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德天尊的化身之一。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龍虎山供奉的降魔護道天尊,即道教創立者張道陵。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3

佛道與名山的關係

1.佛道推動名山形成

出家人沒有任何牽掛,佛家的出世思想激發了信徒對大自然的嚮往,促使僧侶們紛紛到風景優美的山嶽之間紮根、建寺。古印度也有開鑿石窟的做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佛教向山嶽發展。

道教吸收了五行思想和《山海經》關於五嶽諸神的描述,早就跟名山結下關係。後來又提倡帝王奉祀山嶽,進一步促進了佛道名山的形成。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2.名山促進佛道發展

山地寺廟的選址多選擇在含蓄而非封閉的地段,或藏或露、或隱或現,總是力求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協調。這樣,既能滿足佛道教教義的傳播,又營造遠離塵世的靜謐感。

清淨優美的環境有助於清除雜念、心無旁騖地修行,雲蒸霞蔚的自然環境還能夠烘托出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這也有利於佛道教的發展。

佛教四大名山和道教四道名山


END

參考文獻:

2.於曉曉《儒佛道與中國名山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