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歷史,但是讀著讀著我卻產生了疑問:歷史到底有什麼用?我想可能每一個喜歡歷史的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吧?實際上這是一個偽問題。歷史是人類精神的基本構造,是人類的思維方式,如果離開了歷史,人類也就失去了思維。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正因如此,古往今來有一部史書被人們反反覆覆地閱讀著,事實上,無論它存在怎樣的謬誤,依舊無法撼動它的地位。金聖嘆的六才子書中有它,黃侃只看的八部書中也有它,它就是史記。如果想要讀懂史記,那麼你首先要了解史記背後的人,也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字子長,夏陽(陝西韓城)人。他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後接替父職出任太史令,為西漢史官。因受李陵降匈奴案牽連被處以宮刑,後任中書令,掌管漢武帝機要。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司馬遷的事蹟,多數國人都知道一二。司馬遷屬於今文學派,所以他是今文學家。這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對了解司馬遷至關重要。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司馬遷沒有選擇的餘地。官方只承認今文經學的地位,只有學習今文經學才能夠升官,讀書人趨之若鶩,司馬遷也只好被潮流裹挾向前。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在司馬遷二十歲的時候,他開始出門遊歷。他出門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開闊視野,瞭解各地的民風民俗。在這裡,我們可以推測,如果沒有他父親在經濟上的援助,司馬遷不可能有機會出去壯遊;如果他父親對兒子的教育不是很前衛,也不可能讓兒子貿然離家。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直到他出門遊歷的時候,他都不知道自己會和寫史書發生關係,如果沒有那一場變故,他的人生可能不會那樣悲苦,而我們也就可能沒有機會看到那部浸漫血淚的史記。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我們不得不承認,史記在二十四史中太與眾不同了,司馬遷在寫每個人物的時候幾乎不是用冷豔旁觀的態度去寫作,而是將自己代入所要寫的人物,充分理解人物所處時代的束縛和無奈。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一百三十卷的史記,更是史記秉承的精神——不虛美不隱惡。無論何人,形象都是立體的,極端的好人與壞人都是不存在的,劉邦可以像無賴一樣欠錢不還,但是善於聽從他人的建議,項羽在人生病的親自探望,將自己的事物分給他人,但是有人想要分享他的權力的時候,他卻支支吾吾,捨不得。這一切看起來略微矛盾,才顯得形象鮮活。

寫出史家絕唱的背後,司馬遷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魯迅曾高度評價過一本書: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本書就是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一生,比泰山還要偉岸,歷史會永遠記住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