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談人死的輕重

人固有一死, 或重於泰山, 或輕於鴻毛。


【原文出處】漢朝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談人死的輕重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


【譯文出處】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意義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意義比羽毛還輕。(自己翻譯)


【畫蛇添足】其實不只死,生也是,就像臧克家《有的人》詩中說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一觀念因為具有提升人生境界、激勵道德氣節、培養精神品格等作用而倍受後人的推崇,但是也應該引發了現在一些人的質疑,就是這種觀念會不會幫助強化等級制度,成為平等觀念的敵人;會不會成為假大空合唱團中的歌手,成為真理的敵人?畢竟歷史上,人們已經吃過這方面的虧了。


這一質疑既有終極理論的,也有現實政治的意義。


從終極理論上,就是如何處理好差異和平等的關係。人和人之間方方面面存在著差異,從身到心,從德到能,從志到功,這是客觀存在的,以至會造成不平等的後果,比如貧和富、賤和貴、卑和尊。但是這個差異和平等,並不必然是不共戴天的關係,一個要看差異和平等的是哪一種差異和平等,一個要看差異和平等之間的對抗發展到什麼地步,是不是到了或者一方贏者通吃,或者必須同歸於盡的地步,而不能妥協,無可挽回。由此,二者能夠保持和平共處是有可能的,比如差異可以存在,但是不能出現被奴役和奴役這一性質的不平等,也就是說,把差異保持在大家都既不奴役別人,也不受人奴役的無奴役平等的範圍內,這是現代文明所應該堅持的,也是能夠做到的;或者像歷史上往往是退一步的和平共處,就是雖然存在階級剝削、壓迫和奴役,但是隻要把握好度,階級之間是也可以由合作而造就盛世的,共同受益於經濟的繁榮和政治的開明,而不是隻有自始至終武裝鬥爭、你死我活。


至於在現實政治中,對於高尚的道德、先進的文明的追求,採取虛偽的態度、利用的立場的人畢竟只是一部分,自然也就有人的態度是真誠的、立場是堅定的,是可以做到把真理、正義和多數人的合法利益統一起來的。即使開始可能由於經驗不充分而犯錯誤,只要糾錯機制不失靈,加入假大空的合唱以至於結果傷害了絕大多數人的情感,損害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恰恰相反,能夠成為絕大多數人分享經濟發展、政治進步的積極成果的重要推動力量。


總之,問題應該不是隻在於理論是什麼,而是更在於什麼樣的人運用了理論的那些方面,導致了什麼樣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