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勵志

誰的青春不勵志

無意中,搜到一部黃渤主演的低票房電影《蛋炒飯》。

電影講述的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王大衛、李紅兵、蘇茉莉等一群人的人生追尋,從六七十年代一直演繹到現在 。

王大衛、李紅兵、蘇茉莉三人是童年的玩伴。王大衛腦子慢,做事兒還一根筋,被人笑做王傻子。王家祖上是御廚,手藝傳到王大衛父親這一輩,卻只能在國營飯店掌廚。大衛一心只想做成全世界最好吃的蛋炒飯,奈何因做了一個糟糕的蛋炒飯只能幹些打掃的工作。父親到死也沒有完整教過大衛如何做菜,只是告訴他“別人快的時候,你要慢”。改革開放,大衛承包了國營飯店,有了自己炒菜的地方,生意紅火。好朋友李紅兵卻坑了他,將他的飯店轉賣他人。大衛的母親去世,哥哥自殺,大衛只能在轉為他人的飯店打工。

誰的青春不勵志

李紅兵從小就有志向,但總是坑朋友。改革開放了,他認為權利和金錢最重要。李紅兵先是騙了蘇茉莉的感情,後發家無路,靠坑大衛這樣的傻子起家,一舉排名富豪榜前三。

蘇茉莉一心想成為明星,和李紅兵之後,外出闖蕩而成為流浪歌手。她組建樂隊,為了發展,遭遇潛規則,傷痕累累,也算成了歌星,卻找不回自己,更找不到什麼是真愛。

成功路上無捷徑。果然,李紅兵負債累累被人追殺,無人願幫,最後還是王大衛救了他。看到大衛放在口袋裡的饅頭,李紅兵良心發現,將飯店買回還給大衛。最後,李紅兵選擇了山區支教,迴歸本心。蘇茉莉也退出娛樂圈,和老實的大衛一起生活,迴歸平靜。

而王大衛在重新擁有了自己的飯店後,終於做出最好吃的蛋炒飯。資深美食家金老爺子說,超過了大衛爺爺的水平,這是失傳已久的“菩提玉齋”。後來,大衛的蛋炒飯連鎖開到了美國。

電影裡表現的是改革開放年代裡的一群普通人的夢想,而扮演的演員也都是二三線明星。除了黃渤,這部電影裡少有大牌,似乎與電影塑造的小人物最終成功的主題暗合。

2006年,黃渤成名,2009年,黃渤憑藉《鬥牛》一躍成為影帝。2011年的《蛋炒飯》卻低調而顯得票房慘淡,也許和電影的低成本有關,也許和之前周星馳的《食神》主題重複,也許導演陳宇只是想講個故事,只是想拍部電影。不是大牌成就了某部低成本電影,也許,很多人是因為演了某部低成本電影開始出名,就像黃渤自己。王大衛用了30年,做成了最好的蛋炒飯。從出道開始,黃渤用了多少年成了影帝?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黃渤的演藝之路,還會紅火下去。

《蛋炒飯》裡影射的一些曾經的小人物,現實中也成功了。電影院裡,發誓自己做導演的青年;彈吉他的歌手,餓暈了的樂隊主唱;蘇茉莉化名蘇菲的歌手,“歌迷見面會”的阿秋;《依然範特正》的香港歌星。影射的是誰,大家都想像的出來。

有人評價《蛋炒飯》是中國版的《阿甘正傳》,確實,電影有借鑑和模仿的痕跡,也沒有傳達出什麼振聾發聵的價值觀。通篇強調最多的就是王大衛父親的那句:“別人快的時候,你要慢。”似乎是“龜兔賽跑”的寓意,亦或是郭靖式“傻人有傻福”的感嘆。

誰的青春不勵志?改革開放的年代裡走出來的一群人,有的,成了現在中國社會里的巨頭、大碗、明星,有的成了普通人。從時代大潮裡走過來,什麼又是成功?

有過追求的青春都是成功的,無關乎名利得失。用心也好,堅持也罷,也許平凡,但絕不是平庸,底線是,你要保持善良的底色和掛相。

誰的青春不勵志

有時,眼睛看累的時候,我就聽聽音樂,聽聽喜馬拉雅。

反覆地聽朴樹的《平凡之路》:徘徊著的/在路上的/你要走嗎/易碎的/驕傲著/那也曾是我的模樣/沸騰著的/不安著的/你要去哪/謎一樣的/沉默著的/故事你真的在聽嗎/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我曾經問遍整個世界/從來沒得到答案/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喜歡朴樹的歌曲,一種淡淡的溫暖及憂傷,從早年的《生如夏花》到《清白之年》到這首《平凡之路》,這是一個人的艱辛人生歷程,20來歲,生如夏花般絢爛,30來歲,窮的一清二白,40來歲,看見人生平凡之路。

《平凡之路》的創作緣自朴樹發行新專輯,也緣自韓寒誠意相邀。2014年,韓寒親自上門拜訪一直最喜愛的歌手朴樹。到朴樹家時,朴樹剛寫完《平凡之路》的最後一個音符,韓寒聽完這首尚未完成的小樣後,就想把它用在電影《後會無期》裡,朴樹也被韓寒的誠意所打動,於是欣然同意了。兩個曾經的離經叛道者, 30歲的韓寒,40歲的朴樹,一起合作填詞,唱悟人生。歌如人生,人生如歌。

誰的青春不勵志

韓寒說他不讀小說,因為他太容易受別人影響,還有超強的模仿力,容易模仿成別人的文字,其他的書都讀。30歲他開始轉型做導演,人生精彩紛呈之際,他在博客裡寫,“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如果我在今天退學,八成也是要荒廢在打遊戲和玩手機上。”他說,我自己退學,不讀書,但我從來沒說過讀書無用。面對如今的格局,韓寒表示:把不忙不閒的工作做出色,把不鹹不淡的生活過精彩。

朴樹和高曉松有相似之處,都是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都是從知名大學退學。退學,是因為熱愛音樂。他可以住在北京的五環內,甚至直接居住在後海,然而朴樹不願意,他說他是做音樂的,不想沾染社會氣息,也不想為了金錢去侮辱歌曲,於是跑到了燕郊,種菜寫歌,錢對於他來說根本不重要。人,最重要的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你所知道的歌手,不是不紅了,而是選擇了沉澱自己。

聽到喜馬拉雅上的一句話:你為什麼努力讀書、寫作、生活?因為你對這個世界還沒有絕望。

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青春不勵志?30後,時光裡又會走過一群人,像是王大衛做出的世間最好的蛋炒飯,清清白白,是失傳已久的“菩提玉齋”。追求的,勵志的人生才是最美,儘管平凡,絕不平庸。

誰的青春不勵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