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很不一樣,該怎麼辦?

​學校對於孩子來說,是開始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全新體驗。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適應很快,學習很好;而有些孩子則表現差,成績也差。事實上,這樣的差異在入學之初就體現出來了。

入學不適的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第一天進入學校,會哭鬧,想要回家,對於學校的生活及老師,他都不感興趣;經常以自我為中心,根本聽不進老師的意見。

那麼,根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可以判斷,他與其他人交往方面存在問題,多半是一個在家被寵壞的孩子。

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很不一樣,該怎麼辦?

由於離開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在學校沒有人寵溺他,他也不再成為焦點,天生的自卑感就會讓他不知所措。

報復心強的孩子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小學生,他在學校會經常擾亂課堂秩序,時常搞一些破壞活動,如把其他同學的筆折斷,把書包丟到地上……

甚至因被老師批評,刻意報復老師,趁人不注意,在老師的書本上亂畫,把釘書釘丟在老師的水杯裡。

或許這些“問題”學生,起初在學習上沒有表現太大的問題,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一些乖巧的孩子還要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家長或老師都聽之任之,將來必然出現問題。

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很不一樣,該怎麼辦?

“問題學生”誰負責?

或許要求老師來承擔這個責任有些“不公平”,但我們必須知道:老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並糾正父母的錯誤做法。

如此看來,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因為如果父母懂教育、會教育,就不會讓孩子帶著“問題”到學校惹是生非了。難道糾正這些問題,不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嗎?

一味把問題推回給家長,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所謂的遺傳、家教,不過是“無力管教”的藉口罷了。

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要幫助這些學生克服困難,我們首先要了解他們。如今許多孩子在家都會受到溺愛,他們不必擔心犯錯,因為會獲得原諒;

他們也從未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因為如果家長認為其他孩子會危脅他,就會讓他斷絕往來……

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很不一樣,該怎麼辦?

正因如此,許多孩子會產生“錯覺”。在家中,他們可以輕鬆成為“焦點”;

但在學校、在課堂,只有胡鬧的行為才能讓他們被關注,即使被訓斥,也比被“忽視”好。

鼓勵合作而不是競爭

作為老師,我們要糾正孩子的“錯覺”,就應該給他們創造積極的合作氛圍。

但讓人擔憂的是,今天的很多老師在不斷鼓勵著競爭。如果孩子學習成績好,就會受到讚揚;反之,則會被老師,包括家長懲罰,這會讓他們離合作、交往之路漸行漸遠。

孩子在家和學校表現很不一樣,該怎麼辦?

因為想通過學習成為“焦點”,對這些孩子是困難的,還是“惹是生非”更容易。

因此,我們會反對應試,鼓勵興趣。多組織除主科學習外的集體活動,發現這些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集體中多承擔責任,他們就會帶給我們“驚人的改變”。

但前提是,身為教師的我們,要先對“問題學生”有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