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角色缺失和刻板教育是源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就發現現在的男孩子逐漸的“女性化”,女孩子逐漸的走向“中性化。很多孩子還用許多名詞來標榜定義自己,“花美男”、“小鮮肉”、“女漢子”這類的詞彙層出不窮。當出現這些跡象時,其實是指明瞭孩子的性格開始有了“性格偏差”的狀況。

很多家長可能以為,這正是因為孩子處於青春期,所以才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舉動和特徵。但其實並不全是因為如此,從某一點來說,這與現在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有著很大程度的聯繫的,同時還與孩子所在的家庭環境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接下來,本文將分析導致其孩子性格偏差的原因,並分別從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的角度出發,同時引導家長在發現孩子的不良特性後應該如何進行矯正,直到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

男孩“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角色缺失和刻板教育是源頭

性別偏差之男孩子

1.受社會分工影響

從古至今,絕大部分的歷史中的男生是處於一種社會的主導地位,比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但由於現在社會的變化,社會對於男生所處的範圍也有了改變,男生不再侷限於某一個特定的區域裡,也可以做一些對於前而言比較女性化的工作職業。比如服裝、彩妝、香水、舞蹈等等。這些職業由於與女性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繫,有時候需要職業人去更加了解女性的需求,所以當孩子瞭解到時就可能會在性格方面受到影響。

2.現代審美觀的變化

我們現在走在城市大街上,也能看到有一些男生梳著辮子,染著不同的髮色,穿女性化服裝,打耳洞戴首飾等等,我們還能看到一些電視節目裡,男孩子也是可以化妝戴著不同款式的配飾的,所以這些都是現在的審美潮流所帶來的變化,男生已經不侷限於標準的“男生模樣”裡。

3.

來自家庭的影響

有一些男孩子性格出現偏差,受家庭的影響也是有的。比如若是父母離異的家庭,比較缺少父親的關懷。或者在家庭中,孩子受到關於男性角色的影響比較少,這樣就有可能會導致孩子會引起偏於女性化的一面,帶來性格的偏差。

男孩“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角色缺失和刻板教育是源頭

性格偏差之女孩子

1.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現在的書籍與網絡,比如現在社會對於女性的認可度。因為社會大部分的聲音對女孩子並不是十分友好的,比如女生就是天生適合在家照顧家庭和孩子,不適合職場打拼,不適合高管崗位。這方面的影響可能就會導致女孩子有一種我要“男性化”的心態,變成女漢子,可以做女生的所做的,也同時可以幹男生可以乾的。

2.來自家庭的影響

在家庭的影響上,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家庭對於性別的認識觀念,一種是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在性別觀念上,可能現在還有一部分家庭是“重男輕女”的,這也會讓生長在這樣家庭下的女孩子覺得自己要偏男性一點,在教育觀念上,現在已經開始有一部分的家庭開始進行女孩子的保護教育,比如這些家庭的女性會格外關注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會從小給孩子灌輸自強、自立的觀念,打破傳統女孩子要溫柔嫻熟的教育模版。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來,孩子會引起“性格偏差”與自己所處的時代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有一些偏差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優質的特性,但是父母也要學會辨別於區分,去取精華去其糟粕,對於“性格偏差”上帶來的不良特性,父母要及時引導孩子並取締掉。

男孩“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角色缺失和刻板教育是源頭

那麼在做法上,家長可以怎樣去做呢?

1.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這裡所說的完整性,並不是指當父母出現不合要離婚時,因為孩子而選擇繼續拼湊在一起保持完整。我們說的完整性,是無論父母是不是在一起,要對孩子的教育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不要造成父親和母親某一位家長的感情缺席,在健全的家庭感情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也不容易出現偏差。

2.注意引導的尺寸

很多父母看到自己家孩子對性別出現了偏差,會暴怒覺得不可理喻,對孩子施行強硬態度,要求孩子改變。這樣其實就是失去了教育的尺寸,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這個個體,然後再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一點點的帶來改變,不要太過直接強扭。

男孩“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角色缺失和刻板教育是源頭

3.家長注意平時的言行

家長給孩子的影響,是浸於平時的生活中的,很多孩子會有不對的性格偏差做法是受的家長帶來的影響。所以家長在家與孩子相處,也要注意自己的措辭和舉止。比如我們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義,說孩子是個女漢子不像個小女孩,這種言辭說的多了,孩子本來就對自己的認知模糊不清,所以會認為孩子說的就是自己,會把家長下的定義當成自己的特性,如此以來孩子的性格偏差就是由於家長的言行不當引起的了。

4.家長要用尊重的心去看待

把尊重放到最後一點,是因為很多孩子的性格偏差,對於家長是忤逆不當的,但對於孩子來說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成為了這樣的性格和特性,是家長不夠注意也好,周圍環境的影響也罷,如果不可逆轉,那麼家長也要做到對孩子尊重。同時,如果孩子對於性格偏差還屬於比較模糊認知不清的狀態,這時候可能比較容易矯正,父母在矯正的過程中也要抱著尊重的心態去解決。

男孩“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角色缺失和刻板教育是源頭

關於孩子教育的話題,從來就沒有停下來過。教育的缺失或不當而導致孩子性格的缺陷或不良偏差,更是會伴隨孩子長大,影響孩子的未來。所以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夠重視起來,在生活中多注意多瞭解孩子,拉近親子距離,這樣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