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

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學情完全相同的學生。但學校教育或輔導機構的班課往往是一對多模式,教師難以顧及所有學生,造成對優等生拔尖不足、對後進生棄之不理的被動局面。如何讓每個學生提升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文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指出學校老師對後進生棄之不理的根本原因:“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教師做不到區別對待,源於對“學習成就”的認識不足。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區別。教師應該善於判斷學生在當前階段能達到的水平,保護和培養學生的自尊感,努力引導孩子向教學大綱的要求靠近。

這意味著分層教學。教師應給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安排不同進度、不同難度的學習內容,佈置不同的練習和作業,讓學生感受到達成學習目標的成就感,進而激發進一步探索的學習動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

當學生專注於手頭的腦力勞動,並且能在思考和完成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時,自然無暇調皮搗蛋、做小動作。教師也可以把更多精力用於教學本身,感受到職業樂趣。


讀《給教師的建議》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


蒙臺梭利特別提倡手腦並用。蘇霍姆林斯基也有類似觀點。他在《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中提到“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認為學生的手越靈巧,他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就越強。這也許可以用來解釋很多高分學生往往書面整潔,而很多後進生的書面往往潦草,因為他們控制筆的能力存在差異,進而影響了腦力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幾點具體做法:

1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儀器的活動模型

2選擇能量和運動的傳遞、變換方式

3選擇材料的加工方法,選擇加工用的工具、機械和工藝方法

4為生命過程(植物和動物)的正常發展創造環境,管理這種環境

將閱讀和勞動相結合,有助於更好地發展孩子的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訓練兒童流利地書寫》中提到要讓學生的左右手做一些精細的勞動動作,輔以必要的書寫訓練。這些手部勞動應該是有創造性的。正如他在《動手和智慧》 中提出的:“在人的大腦裡,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作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

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這意味著智力的發展。很多老師會使用教具,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起到演示作用。然而,很多學生,尤其低齡段學生,往往容易被教具本身所吸引,卻忽略了教師希望引導的那些概況性結論。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直觀性問題》一文中提到:”使用直觀手段這件事,要求教師有很高的科學和教育學修養,懂得兒童心理學,懂得掌握知識的過程。“在教育低齡段學生時,教師確實有必要使用直觀性手段,因為這能觸發兒童的求知慾,調動情緒,但教師要注意過渡,從實物的直觀手段到繪畫的直觀手段,過渡到詞的直觀性,最後引到最本質的真理。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發展兒童的思維和智力》一文中提到,有必要給學生上專門的思維課,讓學生能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點燃起思考的火花。做好過渡的一種有效途徑是發展兒童的繪畫愛好。蘇霍姆林斯基在《培養兒童對圖畫的愛好》中提出”兒童的圖畫是通往邏輯認識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梯“。

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中,數學是一門非常好的智育學科。蘇霍姆林斯基在《在課堂上怎樣指導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舉了一個後進生飛躍為數學尖子的例子。華里亞在低年級時經常是班上最後一個解出題目,甚至解不出題目的學生。但教師精心挑選了適合她的數學題,引導她分階段思考數學題,先關注整體綜合聯繫,後關注細節。到了六年級時,她已經成為數學尖子生。

有些優秀教師甚至會讓學生自編數學應用題,取材於周圍現象。這有助於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現象和規律之間的關係。蘇霍姆林斯基在《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中提出讓學生儘可能自主獲取知識。這種方法在數學、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都適用。他認為:“如果學生的抽象的概念、結論、判斷是他們在研究和分析周圍現實的過程中形成的,那麼他們就能養成一種寶貴的腦力勞動的品質----不僅通過直接觀察而且以間接方式去研究、認識和探索事實和現象的能力。”

記憶力水平往往與智力水平緊密相關。很多學生雖然短時間內可以理解和運用知識,但一旦遺忘,便不能考出好成績。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記憶力》一文提到,在孩子還沒有進入有記憶要求的學習階段時,成人就應該培養他的記憶力,尤其是學前期和小學。有些自然規律不需要專門背誦,而應該讓兒童在觀察中掌握,將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他認為:”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

為了避免學生因死記硬背變成書呆子,蘇霍姆林斯基在《要愛惜和發展青少年的記憶力》中提出一種教學方式,即”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所謂隨意識記是指與課內主題相關的課外讀物。當學生通過大量課外閱讀調動起對相應主題的興趣時,他對材料的記憶就越強,再回到課內時,就變成了有理解的閱讀,學習正課時就越容易,而不需要死記硬背。

在上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抽象規則去解釋現象。蘇霍姆林斯基在《要思考,不要死記》中指出:“經過他們的意識思考過的事實越多,那麼這條規則的識記和在記憶中的保持就越牢固。”他在《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中也有類似觀點:“只有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證明一個人是否有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