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望族丨桐城張氏:父子宰相,五代十一翰林

名門望族丨桐城張氏:父子宰相,五代十一翰林

輔新書院成立於2016年,緣起於北京大學燕南園57號院三松堂馮友蘭先生“闡舊邦以輔新命”的哲學思想。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仁商哲學,啟發商業理性,助力創新驅動。用文化傳承帶動仁商培養,以仁商培養促進文化傳承。倡導營商致仁,推動仁商濟世。欣逢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傳播仁商之道,為中國商業培根築魂。打造產、學、研、投一體的國際化平臺,致力於為中國經濟發展培育仁商的第五大書院。

提到桐城張英家,人們習慣提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再進一步,或提到張家出過很多進士。而根據姚鼐的說法,張英家出了四世翰林。

1777年正月,張曾敞在大梁書院去世,主持揚州梅花書院的姚鼐(桐城派代表)寫了《原任少詹事張君權厝銘並序》,開頭就說:“君諱曾敞,字塏似,桐城張太傅文端公之曾孫,禮部侍郎諱廷璐之孫,翰林院侍講諱若需之子。年二十一,中乾隆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自文端至君,為翰林四世矣。”

名門望族丨桐城張氏:父子宰相,五代十一翰林

所謂“自文端至君,為翰林四世矣。”即指自張英(諡號文端)到曾孫張曾敞,桐城張家已經出了四世翰林,是實實在在的翰林世家。具體說,自張英到曾孫張曾敞,四世出了十個翰林,加上姚鼐寫此文後,張家在嘉慶時又出了一個翰林,五世出了十一翰林,他們是:

第一代出了1個翰林張英,康熙十二年(1673年)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宰相)。

第二代出了4個翰林,一是張英的長子張廷瓚,康熙十八年(1679年)進士,官編修;二是張英的次子張廷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授翰林院檢討,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宰相);三是張英第三子張廷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會試榜眼,授編修,禮部侍郎;四是張英第五子張廷瑑,雍正元年(1723年)進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名門望族丨桐城張氏:父子宰相,五代十一翰林

第三代,張英的孫子輩,出了4個翰林,一是張廷玉兒子張若靄,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雍正點為探花,張廷玉力辭,改為二甲第一名;二是張英四子張廷王纂的兒子張若潭,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翰林院檢討;三是張英三子張廷璐的兒子張若需,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四是張廷玉的次子張若澄,乾隆十年(1745年)進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第四代,張英的曾孫輩,出了一個翰林,即翰林張若需的兒子張曾敞,二十一歲中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少詹事。第五代,張英的玄孫輩,出了一個翰林,即張元宰,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翰林院編修。

張英有6個兒子,依次是是延瓚、廷玉、廷璐、廷王纂、廷瑑和廷瓘,其中第三、四、五子是戴名世的學生。6子中4兄弟相繼官翰林,在幾千年的科舉史上,絕無僅有。而張英孫子輩中,有4人官翰林,其中張廷玉的兩個兒子官翰林,也為天下絕無僅有。桐城張氏一門,自1673年到1802年的129年中。一門兩代八翰林,五代十一翰林,不亦牛哉!

名門望族丨桐城張氏:父子宰相,五代十一翰林

張英倡導的家風,不僅是儒家科舉之道,也是治家治國之道,因此得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歷代皇帝的推舉。2014年11月15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到桐城視察了六尺巷文化,2016年中央電視臺春晚上一曲《六尺巷》歌曲,響徹寰球。當年,中紀委網站幾次刊文宣傳“六尺巷”,肯定了張家在反對腐敗、清白做人,示範風氣等方面的貢獻。

筆者2004年撰寫《趙樸初傳》,在敘述趙樸初四代翰林家世時,誤以為中國只存在太湖趙家與常熟翁家是四代翰林,可謂孤陋寡聞。希望將來有機會再版《趙樸初傳》時,彌補這個失誤。與太湖趙家、常熟翁家比,無論是翰林的代數,官翰林的人數,還是當時及後世的影響,桐城張家都要勝出一籌。

姚鼐說張英家“翰林四世”,是對張家“盛產”翰林的最早的概括。姚鼐說此話在1777年,時間已過去243年。今寫此文,既是對張英“翰林世家”的溢美,也是對姚鼐讚美張家家風的點贊。雖然,姚鼐本人就是張家的女婿。而張家對於世風之貢獻,又豈止於此耶?

審核:教務部

名門望族丨桐城張氏:父子宰相,五代十一翰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