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全境總面積1815平方公里,總人口27.2萬人,是全國34箇中央蘇區縣之一。 沙縣是人文歷史古城,建縣於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年),有1600多年曆史,歷史上出現過宋代“閩學四賢”之一的碩儒羅從彥,明代三朝元老、戶部尚書陳山和名聞朝野的陳瓘、鄧肅等名臣學者,宋代名相李綱曾謫居沙縣。 沙縣既是蘇區也是老區,上世紀30年代,彭德懷、滕代遠、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領東方軍二進沙縣,創建沙縣蘇區。解放戰爭時期,是閩西北革命鬥爭的活動中心和主要根據地。 沙縣小吃是福建省三張名片之一,遍佈全國各地,共有240多個品種,獲得“中華名小吃”的有39種、獲得“福建名小吃”的有63種,先後被評為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小吃文化名城。


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沙縣作為千年古邑,各種優秀文化相互激盪交融,特別是長期的商業文化濡染,沙縣人形成了開明親和、兼收幷蓄、豁達豪邁、勤勞穎悟之民風。民俗有肩膀戲、大腔戲、跑天王、過火龍、打獅王、挑花擔、迎鐵枝、迎春牛、迎燭橋、舞大魚等十餘種,內容豐富多彩。在此介紹幾種比較突出的民俗,與讀者共賞。


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一是肩膀戲。沙縣民俗首推肩膀戲,俗稱肩頭坪。為清朝宣統年間民間戲班“玉枕軒”領班連細狗所發明。肩膀戲表演形式獨特。表演時,由3—6歲的小演員站在成人的肩膀上表演劇中人的角色,負責唱腔、手部和頭部動作,臉部表情也隨劇情而變化,邊唱邊做煞是可愛;成人則根據劇情,負責臺位變換和腰、腿部動作,或走或立或跪或轉,上下兩人配合默契,表演細膩,形態逼真,享有“活木偶”之稱。


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二是過火龍。過火龍是流行於鳳崗街道辦際硋村的一項民俗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晚上,燒炭火在地上鋪成一條寬約1.5米長約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腳從火路的這頭跑向那頭,以去掉一身黴氣,換來來年福祉。同時,在附近將磚頭放入火中燒得通紅,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磚”獲富裕的願望。據說,表演過火龍和抱金磚者,需齋戒並不近女色七天,否則,會燙傷手腳。

   

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本圖來自網絡)


三是迎鐵枝。迎鐵枝是沙縣人為祭祀三位太保侯王而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原流傳於全縣,現遺留在湖源、富口一帶,以富口蓋竹最為盛行。迎鐵枝始於宋早期,因為民除害的三位民間人士受到御封,當地老百姓出迎聖旨時抬著金童玉女而起源,後演繹成讓童男童女穿上盛裝,扮成三國或說唐人物,全村浩浩蕩蕩從村頭到村尾,又從村尾到村頭。傳說太保的生日是農曆三月初三,所以“迎鐵枝”都是在這一天舉行。

  

四是迎春牛。沙縣夏茂鎮洪姓客家人每年立春都要舉行“遊春牛”活動。入沙始祖原藉江西的洪茂於南宋嘉太二年(1202年)任沙縣尉。洪茂逝世後第三年,其子洪原攜家眷從沙縣城關遷至夏茂水南開基,後移居夏茂水北七姑臺。於是洪姓人便把贛南“遊春牛”這種客家遊藝帶進沙縣夏茂,使這種傳統遊藝活動相傳至今。牛是農民最好的幫手,遊春牛是為了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聞名全國的小吃之鄉——沙縣,有許多民風民俗,你知道嗎?

(本圖來自網絡)


五是迎燭橋。迎燭橋俗稱板凳龍,由元宵鬧花燈衍變而來。因地處山村鬧燈不便,故每戶用紙糊成箱籠,固定在一條板凳上,中間點上蠟燭,然後家家聯接,形成板凳龍。游完後,將板凳放在客廳的八仙桌上,直至蠟燭燃盡,方才收拾再待來年。迎燭橋在沙縣流傳有千年以上歷史,其宗旨為祁願國泰民安,家家幸福。現在的迎燭橋活動以沙縣富口蓋竹、郭墩、山氽和沙縣大洛陳山、前村等地最為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