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雕出脫貧路——記伊克拉村駐村幹部啟明夫

青海新聞網訊 “啟明夫,蒙古語意為啟明星,事實上啟明夫來到村子裡也正如一顆冉冉升起的啟明星,照亮了伊克拉村的精準扶貧路,像一位領路人,帶領著貧困村民向著更好生活邁進。”伊克拉村第一書記才讓多傑說。

2015年10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公路工程養護隊的副隊長啟明夫作為駐村幹部,帶著德令哈市委市政府的重託和村民群眾的期望,來到了蓄集鄉伊克拉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伊克拉村是一個純牧業村,村民大多為蒙古族,由於村子地處大山深處,距離城鎮較遠,加上大雪封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村民們這些年來增收步伐緩慢。

2003年就入黨的啟明夫是一個有15年黨齡的老黨員,深知自己這次扶貧的擔子不輕。經過三個月的入戶摸底,啟明夫發現,村裡除了產業房出租的一萬多元集體收入外,沒有其他集體產業。啟明夫心裡明白,要想讓村子走上小康路,產業支撐是基礎,只有通過產業的大發展,才能集聚人氣、提升財氣,推動持續發展。

但是,在伊克拉村說起發展產業經濟,村民們很洩氣。才讓多傑說:“以前村裡也搞過種植、搞過養殖,但都沒有成功,不是破產了,就是想法還沒付諸實踐就流產了,村民早已失去了信心。”

啟明夫說:“那我們就不搞養殖、不搞種植,我們伊克拉村要另闢蹊徑,搞新的東西,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跑遍了德令哈市兩大建材市場、無數個裝潢店和向裝修師傅一個個請教後,啟明夫找到了一條致富路徑——民族工藝雕刻項目。

啟明夫回憶說,當初選擇這個項目,第一因為德令哈沒有專門從事民族工藝雕刻的師傅,而海西作為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定會對民族特色工藝雕刻產品有較大的需求量,市場前景十分可觀;第二因為我個人的一點“私心”,我平時比較喜好雕東西和畫東西,在這方面我有優勢,我們將會是德令哈第一家民族工藝雕刻企業。

說幹就幹,2016年1月,產業項目順利申報。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讓村民們對新項目有信心,啟明夫立下軍令狀,下定決心要把這個事情做成。

在等待審批的日子裡,啟明夫明白自己是黨員又是駐村幹部,一定要起到帶頭作用,於是就馬不停蹄著手雕刻技術的學習。自己雖然對雕刻略知一二,但是要雕刻出讓大家都喜歡的民族特色藝術品,還是有一段距離的。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借鑑,沒有懂行的人可請教,啟明夫就自己從網絡上學習,每天利用下班的業餘時間,自己掏錢從網上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自學。

啟明夫說,那5個月時間裡,白天上班,晚飯後就一頭扎進網絡視頻教程、光盤教程和書籍裡,直到凌晨三、四時。通過自學,終於攻下了技術這道難關。

啟明夫知道自己會有離開的一天,如果要想打造一支“永久牌”雕刻隊伍,確保產業發展後繼有人,就要讓村裡的人都學會雕刻才行,啟明夫就開始手把手地教其他人學。

然而,集體經濟曾經的失敗給村民留下的陰影仍在,雕刻加工廠正在籌備不少人就打起了退堂鼓,這讓啟明夫很傷腦筋。

啟明夫頂住壓力,迎難而上,帶著創業大學生才仁東德布和其他4個人一直堅持了下去。2016年7月,在德令哈市級扶貧項目資金50萬元和部分入股村民自籌的30萬元資金支持下,他們的民族工藝雕刻基地扶貧產業正式落地。

8月底第一批成品生產出來了,市場反響不錯,啟明夫的心中既喜悅又感慨,創業的第一步終於邁開了。才仁東德布說,這第一步的成功何其艱辛,是大傢伙每天摸索試驗到深夜,不知道費了多少塊板子,熬了多少個通宵,才換來的結果。

很快,民族工藝雕刻基地名聲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顧客也是越來越多,第一年收益9萬元,完成了市扶貧局下達的6萬元分紅計劃,這筆錢使得200名貧困人員受了益,集體項目的成功讓啟明夫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小康的路越走越寬,“2017年我們實現效益30萬元,除了6萬元的分紅任務和流動資金外,每個人能拿到可觀的分紅,村民們對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了信心和期望。”啟明夫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