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日本人最恨澳大利亞人?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澳大利亞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就將教育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的1915年,兒童的入學率就已經達到了90%,太平洋戰爭開始時的1941年已經完全普及了六年制義務教育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的受教育程度是很高的,幾乎人人都能讀會寫,而日本人又有寫日記的習慣,所以日本軍人的日記、筆記或者手記留下來的很多,是研究那場戰爭的一個很好的工具。

然而太平洋戰爭中有一個戰場比較特別,在那個戰場上日本兵留下來的東西特別少,幾乎可以說沒有,那就是新幾內亞戰場。

為什麼二戰後日本人最恨澳大利亞人?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澳大利亞

太平洋戰爭中有名的日本軍傷心之地主要有這麼幾塊:被稱為“餓島”的瓜達卡納爾島,被稱為“白骨街道”的英帕爾戰場,再有就是這個巴布亞新幾內亞了。

瓜島三萬六千日軍中死了二萬二千人,接近三分之二;英帕爾戰役九萬日軍中戰死二萬六千,接近三分之一。

但那兩個地方都比不上新幾內亞戰場,日軍先後向新幾內亞戰場傾注了20萬左右的兵力,到戰後活著回到日本本土的不到一萬八千人,90%以上死在了那兒。

為什麼二戰後日本人最恨澳大利亞人?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澳大利亞

“新幾內亞之戰”指的是發生在新幾內亞以及周圍島嶼上的戰鬥,現在新幾內亞島的東部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西部為印尼所有,太平洋戰爭之前分別是英國和荷蘭殖民地,澳大利亞獨立之後,現在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委託管理,從1942年3月開始,日軍和澳大利亞軍在這個島上展開了大規模戰鬥,結果是日本軍被澳大利亞軍全殲。

澳大利亞是二次大戰的戰勝國,但澳大利亞並不僅僅是因為在戰爭中站對了隊而成為了戰爭的戰勝國,他在戰役層面和戰鬥層面都是當之無愧的戰勝國。

提起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中國人一般都會想到美軍,實際上澳大利亞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太平洋戰場是一個在陸海空三維空間展開的立體戰場,澳大利亞的海軍和空軍雖然從一開始就參加了戰鬥,但整個說起來還是屬於美國海空力量的輔助部分,單獨作戰的戰例很少,但澳大利亞陸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戰果則不亞於任何其他國家。

為什麼二戰後日本人最恨澳大利亞人?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澳大利亞

新幾內亞是太平洋戰爭中最早開始步兵作戰的地方,後來表現不錯的美軍在那時還只是對傳說中“百戰百勝”的日軍心懷恐懼的菜鳥,而到大名鼎鼎的陸戰一師要到瓜達卡納爾島才能開始鍛鍊,從一開始就鋒芒畢露,彪悍無比的就只有澳大利亞軍。

澳大利亞軍在新幾內亞島上主要是單獨作戰,在離開海岸線的地帶作戰時,戰績比美軍好得多。

新幾內亞氣候溫暖潮溼,日軍被澳軍的火力一直壓在地洞裡,身上能長青苔,傷兵會活活爛死,由於無法進行給養補充,日本兵甚至吃同伴的屍首,因為打得實在太慘,所以沒有什麼日記留下來,活下來的人也拒絕回憶,現在連日本人要研究新幾內亞之戰也只能去澳大利亞,這一仗是澳大利亞軍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所以他們什麼都保留下來了。

為什麼二戰後日本人最恨澳大利亞人?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澳大利亞

戰爭結束之後,澳大利亞在懲治戰犯方面也是戰勝國中最毫不留情的,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統計,澳大利亞處決了140名日本乙丙級戰犯,在同盟國中是最多的。日本的乙級丙級戰犯遇到了澳大利亞人幾乎就死定了,因為澳大利亞人對日本軍國主義恨之入骨,他們在戰前和日本人甚至連經濟上的衝突都沒有,完全是被拖進這場戰爭的,而且英國在新加坡的守軍中有一萬多是澳大利亞人,這些澳大利亞俘虜後來被日本人折磨死了八千多人。

澳大利亞不僅為這些死難同胞報了仇,而且從組建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國際軍事法庭開始就堅決主張把天皇作為戰犯來審判,但這個和美國政府的方針相牴觸,美國政府是要庇護天皇而使得美國對日本的佔領能順利進行,為了說服澳大利亞人,美國人不得不把首席法官這個極為榮耀的位置讓給澳大利亞人威廉·韋伯。

為什麼二戰後日本人最恨澳大利亞人?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澳大利亞

因為有這些瓜葛,在戰後一段時間裡日本人最恨的是澳大利亞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發行的老版的《日本沉沒》電影裡都能夠看出痕跡:日本要沉沒了,全世界各國都伸出手幫忙,唯獨澳大利亞人在勒索了大量財寶之後別過臉去裝沒事人,原因就在這裡。

如果自己戰勝的敵人是最爛的,那麼自己很可能也就僅僅是次爛的而已,但如果自己戰勝的敵人是非常強大的,那麼自己就是最強的,這次澳大利亞總理對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所作的評論僅僅是這個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