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專注力不好,咋整?

從年前到現在,做公益諮詢中,最多的問題之一: 孩子專注力差怎麼辦?

很多媽媽們都為這個感到頭疼,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逼,逼著孩子坐在那裡做作業,一坐就是一個小時。

還有的媽媽說,我孩子做什麼都不專注,就是玩手機最專注,一拿起手機就打開裡面的遊戲玩,一玩就不肯放下來,怎麼辦?”

的確,孩子都是玩手機時最專注,這個就是我需要我們都要思考的問題了,為什麼他玩遊戲時會這麼專注?

這是因為,其實遊戲的設計都很有套路,都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如果一個活動,它能夠強烈地吸引你的注意力,必須做到三點:

一、有明確的目標

二、難度跟你的能力相匹配

三、有及時的反饋

娃專注力不好,咋整?

恰恰遊戲就符合這三個吸引原則。滿足這三個條件,孩子就會自動進入專注狀態,不用你去逼的。

你再看我們很多時候給孩子佈置的任務,其實經常違反了這三個原則,就是目標不明確,所以難怪他不專注。

比如說,要孩子彈鋼琴,就不能只說:“快去好好彈鋼琴!”你是大人,你明白這個任務的意思,就是要拿出鋼琴課本來,按照老師教你的進度,把上次學的譜子練得再熟一點,再預習一下下次要學的譜子。

可是孩子不知道啊!他不知道你說的彈鋼琴到底具體是什麼。所以你要幫他分解任務,把那些小目標說清楚,你可以說:“來,我們練這個譜子。先從這個小節開始。先彈一遍聽聽。”這樣他才能有個明確的目標。

很多時候你覺得孩子不專注,其實是他不知道你想要他專注什麼。如果你給他的目標不夠明確,他就會糊塗,孩子的理解能力跟大人不一樣。

所以要給他明確的指示,一次就讓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哪怕是你覺得很簡單的事情,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幫他把任務拆解開來,讓他每次專注一個小目標,這樣才容易集中注意力。

娃專注力不好,咋整?

再者難度要和能力相匹配

我們有些家長給孩子規定任務時,經常就是太難了,遠遠超越了孩子目前的能力,往往是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了,就要自己的孩子做到。

“哎,你來把這段鋼琴曲學一下!什麼?太難了?有什麼難的!你班上的小明昨天都上臺表演這個曲子了!他能做到你肯定也能到!”

你逼著孩子去挑戰太高的難度,結果往往就是,他在練習中找不到成就感,本來還有的一點興趣,慢慢被磨光了。

你在給孩子佈置任務的時候,要注意觀察一下孩子當前的能力水平,通過看看他的反應就知道了,再給他設定合適的目標。

怎麼樣的目標才算最好呢?就是我們通俗說的“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就是正好比他目前的能力稍稍高一點點的目標。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最近發展區”。

就是的確有點挑戰,但是努力一下又能戰勝這個挑戰,這樣的難度就是最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的難度然後他達到這個難度之後,再提升一小步,就這麼慢慢來,跟打遊戲一樣,一關一關地來。忽然之間有一天孩子自己也會發現,“哇,我都這麼牛了!”。

於是他從不斷地提升難度之間,找到了成就感,就更喜歡這個活動了,以後做起來也就更專注了。這樣就進入正循環了!

娃專注力不好,咋整?


最後是及時和全面的反饋

我們很多時候讓孩子做事時,就是佈置個任務,然後就把他扔在那裡不管了。

比如說孩子彈鋼琴,你可以這樣點評下:“這一段彈得不錯,節奏比上次掌握得好!”或者,“這一段的指法還要注意,你看,手指要這樣。

”哪怕你對鋼琴不太懂,你也可以做些粗略的點評:“我覺得這個彈得挺好的。”“嗯,這一段好像沒有上一次彈得好,不太順暢。”你看,這樣的反饋就比較具體而且及時,這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最怕的就是兩種父母,一種是隻管讓孩子集中注意力,讓他坐在鋼琴前不動,但是對他彈琴的表現,卻沒有任何反饋。還有一種,專門只提供負面反饋,孩子彈得好,沒有表揚,彈得不好,就各種挑剔都來了,“你這個音符又彈錯了!”“你看你,這一段練了三遍了怎麼還沒彈順?”

這種反饋是扭曲的反饋,只有對他哪兒做錯了的反饋,沒有對他哪兒做對了的反饋。這樣不但打擊孩子的士氣,其實也不利於他隨時利用反饋來進行調整,那樣很快就沒有動力再繼續了。所以,你的反饋不但要及時和具體,而且不要有太多負面的反饋。

要注意的一點兒是,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養成的,所以需要家長們耐心的引導,不要抱著立竿見影的想法,否則又會陷入焦慮、煩躁、大吼大叫的惡性循環中。


娃專注力不好,咋整?

我是生涯小確幸,關注我。我有獨特技法帶你7天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