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車河西走廊,路過"兩關"和"山•泉",感概古人真情和神奇自然

2019年夏秋之際,朋友相約騎車西行避暑,往返月餘,有苦有樂,感概頗多,最難忘陽關、玉門關和月牙泉。

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騎車河西走廊,路過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置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陽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昔日的西域是我國非常偏僻的地方,為國戍邊將士真不容易。王維、王之渙的詩歌悲壯蒼涼、情真意切。

騎車河西走廊,路過

來到陽關、玉門關,首先想到的是古人詩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是,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

王維的朋友元二“西出陽關”,將跋涉萬里長途,備嘗艱辛寂寞。在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既飽含依依惜別之情,也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不只屬於行者,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

王之渙的《涼州詞》寫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詩中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人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嚮往。

古往今來,鳴沙山與月牙泉,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騎車河西走廊,路過

“晴空萬里蔚藍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抱,一池清水綠漪漣”。這就是詩人筆下的"鳴沙山環抱的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與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二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乾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

騎車河西走廊,路過

在鳴沙山,見到大片的沙漠,視野頓時開闊。陽光照在金色的沙上,一一幅幅絕美的畫面令人震撼!鳴沙山的沙子很細,走在上面軟軟的,很舒服。一路前行經過很多的沙丘,感受大西北的大好河山。走了好久,終於看到了沙漠中的一彎清泉——月牙泉,這可是沙漠中的奇蹟。

大西北集蒼茫、野性、深沉、溫婉、柔情於一身,孤獨、浩渺、野蠻、荒涼,一片沉寂卻又生機勃勃。祖國處處風光無限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