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追產品質量:如何讓孩子成為教育的“合格品”乃至“優秀品”?

李維新老師的課程總是帶給人很多啟發和知識,他曾從教20年,後又學習企業管理,並迅速成為中國企業管理中的佼佼者。以企業“倒追產品質量”的思維來研究教育,真是讓人腦洞大開。

倒追產品質量:如何讓孩子成為教育的“合格品”乃至“優秀品”?

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喻成一款教育的“產品”,那麼家長就是“原材料供應商”,學校就是“生產廠家”,老師就是“工廠”中的“流水線工人”。孩子在步入社會前,會經歷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一共5個不同的“生產廠家”19條不同的“流水線”,100多位“手無寸鐵”的“操作工人”進行培養“加工”。

培養的“產品”質量如何呢?既有品學兼優的“優秀品”,泯然眾人的“合格品”,也有品性不高,思想瑕疵的“殘次品”,甚至還有危害他人和社會、走上犯罪道路、毀掉人生的“危險品”。

在企業中,為保證產品的合格率,一旦產品出現了問題,就會順著流水線“倒追”產品質量,找到責任人。在教育上,若“產品”出了問題,如何“倒追”,誰來負責?顯然這是個難解的題。

“大學老師”認為“中學老師”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思維;“中學老師”認為“小學老師”沒有打好知識基礎;“小學老師”認為“幼兒園老師”沒有培養好習慣;“幼兒園老師”認為“家長”送來的“原材料”質量就不高。”事實上,正是由於教育工作複雜性,這絕對是個不好解的“結”。

倒追產品質量:如何讓孩子成為教育的“合格品”乃至“優秀品”?

雖然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但其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一直都在,而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班,同樣的老師教同樣的孩子,為什麼有的表現就好,有的表現就差一些?責任不全在老師,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家長”不同,“家庭教育方法”不同造成的。先天資質和後天培養的習慣都會影響孩子成長的效果。

企業上產品不合格也許還可以“補救”處理,教育“產品”不合格也許人們未必意識到,更別談“補救”,成長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就算意識到想“補”都難上加難。

我們要做的只能是努力確保每個“流水線”的精準“加工”,孩子不是“標準件”,他們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往“小”裡說,教育“產品”的質量直接關係著每個家庭的幸福,往“大”裡講,教育“產品”的質量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倒追產品質量:如何讓孩子成為教育的“合格品”乃至“優秀品”?

作為專業教師,努力學習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技能,儘量在工作中少一些“失誤”,多一些“智慧”。學著發現孩子的長板,多誇讚、激勵,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傳道授業解惑,引領他們向著正確的方向成長。對孩子,傾心盡力,也算問心無愧了。

作為家長,當爸媽之前沒有考取專門的“上崗證”,但當了爸媽,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育人責任,積極主動地學習家教方法,才能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不要只顧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是“靈珠”,每一個“靈珠”的成長都傾注了優秀家長的教育智慧和心血。

倒追產品質量:如何讓孩子成為教育的“合格品”乃至“優秀品”?

育人之路,任重道遠,半點不敢鬆懈。不會,可以學;不懂,可以問;萬不可不懂裝懂,自以為是,誤了孩子一生。願所有孩子都能在家長、老師和社會的多重關愛和培養下,成為教育的“合格品”和“優秀品”,幸福千萬家庭,造福整個國家。

感恩華之夢李維新老師以自身經歷和所學公益培訓大眾e積分,既教老師如何管學生,也教家長如何育孩子,大智大慧,非常值得學習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