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疫情爆發後,全國推遲開學,之後又陸續號召“網課模式”,孩子們開始在家對著電腦上課,做作業,再用社交軟件上傳作業照片,給老師修改。

特殊時刻,“寶爸”“寶媽”的任務,可就比上西天還難了。除了要在家辦公,還要充當孩子的“家庭教師”輔導,任務更具挑戰和難度。

小茜的媽媽在這樣艱鉅的任務下“磨練”中,不但要關照自己的工作,及時回覆客戶,還要不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小孩用自己的手機發照片給老師時,又磨磨蹭蹭,弄得她經常很沒耐心地吼道:“你在幹嘛呀,能快點嚒? 老師在等著呢?”

小茜經常一臉吃驚地望著媽媽,她不明白媽媽在急啥呀,久而久之,她也被催促得煩了,心理慢慢變得反抗起來,不願和媽媽多說話。

由於媽媽過多的刺激和沒耐心,引起小茜心理逆反的心理,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來源於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當父母接二連三重複一件事對孩子的批評和催促,他的態度就極容易從一開始的愧疚慢慢演變成不耐煩,心想:“你都已經說過了,為什麼老是揪著這件事說個停”,從而產生對父母的反抗,甚至由此破罐破摔,這就是“超限效應”的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超限效應”的現象

“超限效應”,究其原理,其實在於掌握一個“度”的問題,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批評和表揚中,由於無法拿捏得當,張弛有度,而過多幹涉和做主,反而容易物極必反,造成“反效果”。

其二,一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總是有限的,人們在接受批評或者關心時,總是需要一段時間過渡和接受,最後慢慢達到心理平衡,倘若受到過多刺激或者作用,將會挑戰人們的“極限”,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超限效應”在親子關係中普遍存在,父母瞭解和掌握“超限效應”,可以在疫情輔導作業時期,避免陷入苦口婆心而孩子毫不領情的情況。在家輔導作業,應該避免以下四種情況:

  • “超限”干涉

“超限效應”告訴家長,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和方法,要注意教育的“度”,而不要越過“界限”,造成超限干涉。

在親子相處期間,有一種父母,叫做“直升機父母”。這是來自樊登讀書會一個孩子的描述,說“我的爸媽就像一個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在我的頭頂,無論我做什麼,他們都關注著我。”

當年美國爆紅的華裔女性蔡美兒,寫過一本書書叫《虎媽戰歌》,它就是說,教孩子就是要盯死他。你盯得越死,這個孩子將來越有出息。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需要什麼,只有我們知道他需要什麼。所以,現在看起來他不高興,但是將來他一定會感謝你。

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這種“密集型教育”,也就是說父母和家庭對於孩子的關注越來越密集,比如:“作業做了沒?”,“作業寫對了嗎”,“渴不渴”,“餓不餓”......整天圍著孩子轉的,過度的教養行為,會讓孩子處於焦慮當中。

父母成為“直升機父母”,一直盤旋在孩子頭上,這種過度的“關注”會造成他心理的壓力,害怕出錯,持續作用下反而越錯越多,造成反效果,而在焦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即便聰明優秀,也很有可能無法快樂生活

  • “超限”推卸

與過度“關注”相反的,是父母過於相信孩子,想要從自我管理上鍛鍊孩子,從而將手機,電腦丟給孩子,讓他自己對著電腦學習,就繼續做自己的工作,一邊待著。

孩子之所以為孩子,在於他的“自制力”和“注意力”遠遠沒有那麼強,在“網課模式”電子設備的干擾下,孩子無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和自主獨立學習。

缺乏學校老師的“監控”力度之下,父母過於遠離孩子,而沒有時刻關注他的學習進度和問題,長期處於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孩子易於陷入“為所欲為”狀態,坐在桌子面前發呆一整天,也沒有完成作業。

  • “超限”吼叫

孩子在學校“眼不見心不煩”時,父母也許能夠甜到心裡,當孩子必須待在家裡學習,好動,肆意搗亂和不合作的性格發揮極限時,家長會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大吼大叫:“你怎麼不做作業”“我都說了幾次了,你為什麼還是做錯”。

輔導孩子作業是一場艱鉅的任務,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聰慧的天才,有的時候反應慢了,有的時候說了半天還是重複性犯錯,父母難免失去控制,大吼大叫。一旦不耐煩的情緒長期伴隨孩子,他的內心會充滿恐懼,委屈,由此滿心怨恨,埋怨抵抗。

  • “超限”驕縱

在教育問題上,幾乎所有家長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想對孩子好,但是在不懂得把控愛的分寸感,便會在表現形式上感到迷茫。

愛孩子,給予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父母出於孩子的愛,在輔導作業期間,允許孩子凡事按自己的想法來做,趴在床上寫作業;邊看電視邊學習;作業上出現重複錯誤,也不斷安慰到“沒事沒事。這種過度的驕縱,反而讓孩子失去對待學習應該有的尊重和認真,面對錯誤也不認真反思改過。由於這種“不認真”的態度造成學習下降,卻又產生不滿心理。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過分的愛,嚴,溫和和急躁,勢必教育帶來不利,到頭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超限效應”告訴父母,在幫助孩子學習成長期間,要講究方法,方式,注意教育的“度”,這樣在很多問題上,也許就能“豁然開朗”了,那麼,我們應該注意那些“度”的掌握,從而幫助孩子真正成長呢?

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01.注意“度”的把握,學會“任務切換”

孩子在家學習,最大的問題不是學業難度,而是“注意力”問題。 呆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中,孩子會不知不覺失去在學校的“學習感”,反而不自覺陷入一種鬆懈狀態。

即使對於成年人,“注意力”也是一個有限的資源,一個人不可能時刻都嚴格要求自己,一整天緊繃著自己。

《哈佛商業評論》網站曾發表的一篇文章,“你的大腦只有這麼多注意力”( Your Brain Can Only Take So Much Focus ),研究表明,注意力是一個有限的資源。我們每天能夠用的注意力和專注度,它是有限制的。

家長作為孩子的幫助者,就是要幫助他們利用好“這麼多”的注意力和把握“注意力”,有效率的完成作業,這裡有兩個方法幫助孩子減少注意力分散。

  • A, 合適的學習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環境對於孩子注意力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在告訴父母,環境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在家學習期間,失去周邊同學的感染力後,父母應該為孩子塑造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保持安靜,減少不必要的聲音干擾,讓孩子能夠認真的學習。

  • B ,“番茄工作法” 任務切換

一個人的注意力是無法長時間集中的,而一旦他注意力被打斷,重新回到學習模式需要一定的時間,人腦的每一次注意分散,都要時間成本,然而即使擁有一個極佳的學習環境,孩子可以分心的事兒實在太多了,有時看看手機,有時玩會文具,無窮的能量讓孩子沒有一刻能夠是完全“專注”的。

為了保持住有限的“注意力”,家人要幫助孩子的,就是利用“番茄工作法”來進行學習和休息。

番茄工作法以合適的時間顆粒度,來保證注意力的專注度,以30每種為單位的切片,每集中25分鐘精力,就休息5分鐘。

進行“時間刻度”的學習,能夠幫助孩子的大腦在學習和休息中不斷切換,從而讓大腦保持“活躍性”,不至於陷入疲憊狀態。

在開始一天的學習之前,列一個“學習清單”,將孩子需要完成的功課列舉,之後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幾個“25分鐘”和“5分鐘”。

從清單中挑選要完成的作業,每專注學習25分鐘,就可以休息“5分鐘”,再繼續下一個“25分鐘”的學習.....從工作時間開始持續循環到工作時間結束。

這同時避免了家長對於孩子超限“干涉”和“推卸”的問題,而僅僅在必要的時間提醒孩子“學習”和“休息”,父母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而孩子知道有“休息時間”,他會樂於在“學習時間”完成作業。

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02, 語言“度”的掌握,運用“肥皂水原理”

在家學習期間,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僅在於行動上的指引,更多是語言上的溝通。盧梭曾說過:“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正是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指導和期望,不願其成為“不幸的人”,親子交流中沒有批評是不完整的,父母的批評對孩子來說是必需的。

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一旦“過多”,沒有掌握“度”的尺寸,每次批評的時候又經常翻舊賬,將他的一次錯誤,無限放大,就像他這次學習時不認真考砸了,就批評到不認真甚至牽扯到他愛吃零食不學習等問題,這會讓孩子陷入逆反和不滿情緒中。

“批評”的語言講究藝術,“表揚”的話語也應該適度,過多地誇獎和鼓勵,會讓孩子陷入到盲目自信和無法客觀辨識自己。在批評和表揚的“度”上,父母可以應用“肥皂水效應”的表揚和批評法。

“肥皂水效應”是美國前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提出的理論:將批評夾在讚美中。將對他人的批評夾裹在前後肯定的話語之中,減少批評的負面效應,使被批評者愉快地接受對自己的批評。

當時卡爾文在成為總統時,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 雖長得很好, 但工作中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 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 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

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

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 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痛。”,

“肥皂水理論就是就是告戒人們要懂得以退為進,要學會溫情溝通,太過直白的批評會引來孩子的逆反和傷害,在指導批評孩子的過程中,先表揚,“但是”轉折,再批評,孩子心裡收到的衝擊和難過會不自覺變小,當聽到表揚時心裡是高興的,“但是”之後聽到批評,也能容易接受,心想“我只有這麼點缺點,一定能改正的”。

“肥皂水理論”的應用,也協調了“批評”和“表揚”的過“度”,達到一個“中和”協調的效果,而不僅僅是反抗和無謂的態度。

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03, 理解“度”的學習-- 明白“童真本位”

1970年在羅馬的貧民區,當地很多窮人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這些孩子骯髒、粗魯、紀律差、沒教養,甚至有人認為這些孩子基因差,不可能再變好了。

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當地辦了一家兒童之家,通過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那群孩子成為聰明、自信、成績卓越的孩子,從此轟動世界。

那麼,蒙臺梭利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他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兒童本位

“兒童本位”是教育學理論的說法,即以“兒童的眼光看教育”,當大人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往往會以自己的視角去認知和觀察,“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為什麼這道題都說了多少遍了,還記不住?”

“童真本位”需要家長回到孩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從而擁有更多的“理解度”,成人的世界有清晰的目的感和效率,比如工作以不出錯為目標,任務以按時完成為計劃。

孩子的世界從無序走向紀律總有個成長過程,而父母擁有三心 — “耐心”,“寬心”,"放心”, 將在作業輔導中,給予孩子視角的理解和引導。

  • “耐心”

多一點耐心和包容,作業輔導遇到錯誤時,不要急於生氣,而是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答案。孩子之所以為孩子,就是在理解能力有限中不斷學習和改變,這個過程,需要父母多點“耐心”,慢一點,溫柔一點,而不是陷入煩躁與過“”度“要求中。

當他做不出題時,並不是因為他不聰明,而是因為他的理解能力有限;當他不斷犯錯時,也不是因為他不夠機靈,而是因為他不能總是“記住”,多點耐心,從孩子視角上多點理解度。

  • “寬心”

“兒童本位”基於兒童的視角,“寬心”是父母給予孩子的相信和自由,作業輔導期間,父母是孩子學業的引導者,卻不是他們的干涉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要過多幹預,而是不斷提出引導,讓他們親自操作,放寬心讓他們不斷地嘗試和試驗。

一個孩子的成長伴隨他年齡段的各項“能力”,在不斷反覆試錯和改正中,成長掌握世界的規律和建立邏輯,父母的“寬心”是給予孩子自由和相信,在不斷試錯中找到成長。

  • “放心”

“放心”的教育是給予孩子規則,讓孩子自我承擔的責任。孩子在家教育的時間,和父母在家工作相互重疊,給予孩子規則,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學習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是活在父母的“高壓”下才願意被動前進,也讓孩子對父母造成“時間綁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建立“規則”和制度,是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責任與擔當中,讓孩子慢慢學會成長。

疫情在家輔導孩子上課,避免“超限效應”產生逆反心理

結語

在家“網課”期間,其實是父母和孩子相互接觸瞭解的最佳時機。並不是每位家長都能有時間有機會陪伴孩子做功課,這項任務雖然艱鉅,在疫情這個特殊時刻,卻是彌足珍貴的機會,讓父母和孩子同時學習和成長,

日常接觸中,父母言傳身教著孩子,無論行動或是言語,若不掌握“度”的尺寸感,冒“越線”做出過多,反而會收到反效果,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學會藝術地處理作業輔導關係,在張弛有度中幫助孩子成長,卻又點到即止地讓他回到“童真””,是每個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