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今天樓下的餐廳恢復堂食了,路過時瞄了一眼,還真有四個人在用餐,偌大的餐廳黑著燈,小二默默地站在一旁伺候唯一的一桌人。

掐指一算,封城到現在已經快兩個月了。疫情離真正離開還差得遠,因為它在人心裡留下的陰影,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消除。

不只是那些自己或至親感染了、離開了,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才有創傷,每一個目睹和經歷了這場疫情的人都有創傷,每一個人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曾被熱捧邏輯能力超強的詹青雲,因為發表了一段討論邏輯的話被罵站錯了立場,已經馬上刪帖併發文道歉和解釋。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來自@阿詹Ganglha—khandro

詹青雲的話在這個時機的確有點敏感,但要不要定性成立場問題、引起這麼劇烈的反應值得商榷。

有網友評價,這已經有點飯圈的氣氛了。

誰也不要輕易開口,開口就有可能惹來滅頂之災;何止詹青雲,這段時間因為幾句話被罵的人多了去了。

其實,這也算大面積創傷後症候群吧。

平時理智的人,也開始頻繁爆發情緒,看到稍有讓你不痛快的事、一點點訴求無法滿足、當別人意見和你略有不同......就會極其憤怒、悲傷、難過,甚至控制不住想發脾氣或感到崩潰。

專門研究創傷的心理專家施琪嘉曾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創傷,只是有人意識到了,有人沒有意識到。

時間久了,創傷就會變成你極度想去壓抑的性格部分:拖延、懶惰、敏感脆弱、情緒化......都會慢慢長在你的性格里,讓你忍不住想去壓抑它們。

可越去壓抑,它就會越沮喪和抗爭,影響著你的情感、生活和工作。

《情緒急救》的作者蓋伊.溫奇博士根據多年治療傷痛的經驗,明確了7種常見的心理傷害:拒絕、孤獨、喪失、內疚、反芻、失敗和自卑。

特別是911事件這樣波及全國甚至全人類的重大喪失體驗,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對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很有借鑑意義。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01 喪失帶來的四種心理反應

人們在經歷喪失後通常有四種反應:

  • 1. 生活被打斷:鋪天蓋地的情緒困擾

前幾天群裡有個平時很在意形象的同學說,我已經好久沒洗臉了。其實我也是,出門就戴帽子、眼鏡和口罩,臉在哪裡?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有人可能還有更痛苦的“第一次”: 此生再也不能擁抱媽媽了。

2月,同學告訴我們媽媽走了。

她的媽媽多年前患上老年痴呆,癱瘓在床,一直和她住在一起。這個春節只請了11天假,她想自己應該可以應付,誰知道阿姨走的第二天,媽媽就呼吸急促、口吐白沫。

她去摳痰,結果弄得滿手是血。她嚇壞了,送急診。渡過了危險期她就開始糾結,繼續住,怕受疫情影響;不住,又怕回家照顧不好變重。

終究還是出了狀況,老太太的主管大夫接待了一個患者,被確診隔離了。同病房的人也發燒了,這回想接也接不出來了。

老太太也很快發燒,三天後離世。同學特別自責,說就不該送醫院,不該不請保姆自己照顧。

她說,媽媽早都不會抱了她了,都是她抱媽媽,現在媽媽的床空了,想抱都沒得抱。也不知道到底是失去了媽媽,還是失去了孩子?

她覺得自己是個罪人,把媽媽稀裡糊塗搞丟了,想起來就萬箭穿心。

八段錦想起老爸走後一年多,再次看到他字跡時的感覺。

每一個這樣的“第一次”,都會喚起對失去的深刻思念,陷入絕望的深淵,剛遭受喪失的人,可能比患有最嚴重的抑鬱症患者還要低落。

甚至沒有餘力再去關心任何人,生活就在這裡中斷了。 我們的身份也會因此發生鉅變。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 2. 身份被改變:喪失和創傷如何挑戰個體角色和自我定義

離婚的人,要接受不再是某個人的伴侶這個身份;

失去父母或孩子的人,要接受不是某某媽媽(爸爸)或者某某孩子的身份;

甚至只是健康的孩子離開家,也要重新自我定義。需要花時間去揭開悲傷的表皮,重新發現自己是誰。


做不到這一點,人生就只能留下可怕的空白。

  • 3. 信念被切斷:為什麼喪失和創傷會挑戰我們的世界觀

我們的經歷並不是完全的事實,而是用我們認為的人生意義過濾和界定的。

喪失後的“信念崩塌”很常見,八段錦在老爸去世後,推翻了一切對愛的理解,並且對曾經的經歷充滿了懷疑,後半生都要帶著這種懷疑重新走上尋找答案之旅。

有些人在悲劇發生後6個月內就試圖將其合理化,也有許多人即使多年以後也無法釋懷。越早重建世界觀,整合喪失或創傷的經驗,就會越快擺脫消沉。

  • 4. 人際關係被斷開:為什麼我們要努力聯繫剩下的人

前段時間,林生斌捐了5000個口罩的新聞讓人十分感慨。

這個兩年前妻子和三個可愛的孩子被惡毒的保姆燒死的倖存者,竟然不但沒有倒下,還能在此時幫助別人,很多網友說又開始信任人性了。

這是人性使然,也是自我救贖的結果。

悲劇剛發生的時候,林生斌把微博名字改為“老婆孩子在天堂”。他花了20個小時,把妻子和孩子們的人像都紋在了身上,用刻骨的痛提醒自己不能忘;

他發誓不僅要嚴懲殺人犯,還要揪出背後那些間接責任方,他把物業公司、消防局等九家被告起訴至法院。

極度的憤怒,常常伴隨著無邊的絕望。妻子孩子遇難後的四十多天,林生斌皈依佛門。

轉機發生在兩年後,他決定重新開始工作,之前他和妻子一起開服裝廠,現在他做童裝,給那些和他失去的孩子一樣可愛的孩子們。

他用這種方法重新找回了和家人的聯結;而做慈善,去大山裡給貧窮的孩子送衣服,似乎又是和那些曾經安慰和支持過他的善良網友們,有了新的聯結。

肉體可以消失,但愛不會,它會被傳遞下去。

2020年元旦這一天,林生斌在微博上說:

“一些想不明白的事情,就不再想了,重新認識自己家,認識人生,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願每個深處不幸的人,都不必永遠深陷在痛苦的回憶中。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來自@老婆孩子在天堂

02 我們能做些什麼?

喪失和創傷造成的傷口,每一種所需要的恢復方法都不一樣。

提醒: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如侵入閃回、噩夢、情緒麻木、易變和暴躁等;如果你覺得難以忍受情緒上的痛苦和傷害,甚至想要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話;如果你已經使用了下面提到的療法,但沒有幫助你恢復情緒或心理狀態,你應該求助專業人士。

療法A:舒緩情緒上的痛苦

通常我們會認為,傾訴可以緩解痛苦。但是“9·11 事件”以後,有一個研究結果違背了這個常識。

研究者招募了2000多名參與者,請他們把對於此事的想法和感受發佈在研究網站上。

3/4 的參與者分享了他們的想法和感受,1/4的人沒有。

研究人員繼續跟蹤了研究對象兩年,結果發現,兩年後,那些地理位置最近 “9·11”現場的人,以及選擇了不在網上分享自己想法的人,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的概率較低。

當時在網站上寫得越多(帖子越長)的人,兩年後的心理狀態越差。

這和我們通常認為的正好相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原因之一可能是,那些選擇在網上大量談論感受的人,也許並沒找到更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卻被同樣讓人痛苦的信息一再提醒,不得不想起。

就像祥林嫂一樣,傾訴錯了對象,不但得不到撫慰,還會加深傷害。

這絕不是建議應該避免談論自己的感受,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根據個人的傾向、個性和世界觀進行選擇。

大多數專家認為,就應對喪失和精神創傷的後遺症而言,不存在絕對“正確”的方式。

如果覺得有必要談談,就找人談論一下;如果覺得沒必要與他人分享,也用不著逼迫自己這樣做,可以尋找對自己更有效的辦法。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療法B:恢復失去的“自我”

下面的寫作練習可以幫助你確定你失去了哪些方面的自我,恢復你可能已經拋棄了的、有意義的生活角色。

提醒:如果你仍然感覺到極端的情緒困擾,就不要逼迫自己。

1、列出在事件發生之前,你自己或者別人認為有價值的你的品質、特點和能力(至少10項)。

2、以上各項中,你覺得與你現在的生活最沒有關係的是哪些?針對你列出的每一項,寫一小段話,說明你為什麼覺得現在它與你的生活無關,或者你現在為什麼失去了這項品質。

3、針對你列出的每一項,寫一小段話,註明你可以通過哪些人、活動或方式來恢復它們,並且做得更好。

4、根據可行性和情感管理的需要,為以上項目排序。

5、根據列表設定你的目標,爭取做到最好,但要採取你自己感覺最舒適的速度(請注意,以上每項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適)。

6、你會與有價值、有意義的那些方面的自我重新連接,進而放下過去,繼續前進。

生死的考驗,是斷舍離的好機會。

療法 C:尋找悲劇的意義

尋找喪失和創傷的意義,對於有效治療創傷至關重要。這個過程包括兩個不同的階段:發現意義和發現效益

發現意義指向“理解”,將事件納入現有的信念和世界觀體系,一旦可以理解,就可能恢復得更好。

發現效益指向“希望”,從親身體驗中找到希望,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實力和應變能力,重新調整我們的優先事項。

發現效益只出現在復甦的後期階段,你不能逼迫一個剛失去父母、甚至是在特別情況失去的人,馬上找到人生的意義。

只有足夠的時間過去,人們才能從喪失或創傷中發現益處,能找到益處的人會在情感和心理方面表現得比做不到的人更加健康。

比如經過了這場疫情,我們更重視家庭,以及和家人相伴的時光。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下面分享三個尋找意義的練習:

練習1:除了“怎麼會”,再問問“為什麼”

溫奇博士為911後受到重創的患者服務,她聽到很多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要是她晚幾分鐘出門,就會錯過火車,飛機撞大樓的時候,她就不會在辦公桌前 了”,“要是他搬到波士頓去,就不會乘坐那架飛機”,以及“要是我沒有停下來抬頭看,墜落的碎片就不會打中我”。

我們常常很難接受悲慘事件的基本事實,忍不住會幻想另一個不同的結局。

但是,反覆質疑“怎麼會”,只能讓人關注事件的隨機性,加深痛苦,不願意接受現實。

問“為什麼”能幫你擺脫僵化的觀點,引發更有成效的思維過程。以下這4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思考:

如果事件沒有發生,你今天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在什麼情況下,事件的結果會更糟?

是什麼因素防止了這些糟糕結果的出現?

這些更糟糕的結果並沒有出現,你覺得應該如何感恩?

此外,我們還可以:

幫助那些經歷類似的人;

建立對疾病、社會問題等危險的認識;

紀念我們失去的人;

記錄事件的經過,創造與其相關的藝術作品;

強健身體等等

詹青雲被罵上熱搜:疫情之後,每個人都可能遭受的4種心理創傷

最後,八段錦邀請你想象一下未來10年的自己,請完成下面的句子:

那時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悲慘事件會使我:

我當時所做的對自己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因為:

我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是當我……的時候:

我的成就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我改變了自己的優先目標,例如:

更改我的優先目標,使我的生活發生以下變化:

一路走來,我意識到我的人生目的是:

帶傷前進,是活著的人無可逃避的宿命。我們能做的,就是別放棄希望,照顧好自己。

· End ·

這裡是八段錦的原創文章,更多關於情緒管理、心理療愈的內容,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