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最近,又重溫了一部很刺痛人心的電影《愛》,又名《他們倆》。這部影片的主題是關於“愛”和“死亡”,講述了一對80多歲的恩愛夫妻退休後,妻子中風,逐漸喪失自理能力,丈夫在愛和死亡之間痛苦掙扎的沉重故事。該電影上映於2012年,目前在豆瓣評分高達8.6分。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是為了消遣,更能帶給人們思考,把人們的目光從電影中引到現實,猶如一盞明燈,照亮內心的黑暗。《愛》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播放時間只有兩個小時,但它無形的電影長度,遠遠超過120分鐘。愛、病和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人們太傾向於談愛,總是不願面對死亡。生而為人,我們選擇生活與成長,就要面對死亡的可能。這部電影把人們從逃避的森林裡抓了回來,要我們直面它、正視它、接受它。

這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旨在提醒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珍惜愛人、坦然面對愛人的離去、接受人終有一死的現實。接下來,我將談談影片人物對於愛和死亡的痛苦掙扎及其原因,還有影片帶給我們關於愛和生命的思考。

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喬治和安妮的恩愛生活,被病魔一點點侵蝕,直至毀滅。

夫妻倆的生活猶如一幅畫,安妮生病前是一幅和諧美好不忍破壞的“世外桃源”畫。安妮生病後,這幅畫被病魔侵蝕,被一點點摧毀,直至最後被毀滅,所有的美好不復存在。

①安妮生病前,兩夫妻的退休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最美好的嚮往。

喬治和安妮是有名的鋼琴老師,退休後的生活就是兩人一起做早餐,攜手聽聽音樂會,在家彈奏彼此喜歡的曲子。他們的子女有獨立的家庭和各自的生活,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偶爾來探視,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渴望的退休生活嗎?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有充足的時間,和最愛的人一起做彼此喜歡的事。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例子。熊叔和熊嬸曾是《百家講壇》的工作人員,退休後,夫妻倆在北京延慶一座小院中做麵包、種花、喝茶、聽古典樂。這是他們曾經幻想過的生活,簡單、純粹、安逸,這也是我們嚮往的退休生活。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慢慢變老。人總是這樣,希望自己喜愛、熟悉的事物和狀況永遠保持讓人滿意放心的那個樣子,如果可以,誰不想這樣安安穩穩過一生?

②安妮生病後,才是大多數人必須歷經的現實考驗。

病魔總是悄無聲息的出現,令病人及其家人們措手不及。安妮和喬治同往常一樣,邊吃早餐邊說笑,緊接著,安妮中風、住院、偏癱、二次中風、逐漸喪失自理能力,這一系列的打擊,讓曾經那個優雅、美麗、驕傲、自尊的安妮無法接受,幾度想要輕生。喬治面對這樣的安妮,他眼看愛人忍受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

生活中,我們也總是遇到這樣的考驗。春節期間,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新冠病毒席捲全國,每天都有很多個家庭因為它的出現支離破碎。湖北黃岡陳勇的妻子,剛懷上二胎,被感染,花光20萬依然沒查出病因,妻子的病情越來越重,強大的經濟壓力,看不到希望的治療,到底要不要放棄治療?

就在昨天,我的大姨,突發腦溢血,顱內大面積出血,醫生說手術成功的幾率只有1%,即使成功,也要面臨植物人的結果。全家人都陷入了這場賭與不賭,選與不選的局面。

那一刻,全家人進入了另一個生死攸關的世界,有關大姨的生活及所有期待瞬間消失。在那以前,我們從沒意識到家人早晚有一天終會離開我們的事實。

就像《最好的告別》裡說的那樣,這如同一次新的競賽,大家都沒有做好準備,但發令槍已經響起,生死觀的測試開始了。

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喬治幸福的根源是愛,痛苦的根源也是愛,他最後捂死安妮的舉動,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面對忍受病痛折磨的家人,我們選擇讓他們活著,他們必然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煎熬。選擇讓他們離去,我們就要面臨失去愛人的痛苦。

好像,怎麼選,都是錯。可這就是人生,完整意義的人生勢必伴隨著痛苦。

安妮生病前,是如此的優雅、美麗,生病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安妮幾度輕生,一是不願成為愛人的累贅,二是想保留那殘存的尊嚴。其中有一個情節,保姆給安妮梳頭髮,把她的臉按在鏡子前,對她說,“漂亮嗎?”這對毫無還手之力的安妮來說是一種極大的羞辱,與其這樣恥辱地活著,還不如保留最後的一點尊嚴離去。

看著忍受病痛和精神折磨的安妮,喬治不捨、痛苦、煎熬,厭倦感、孤獨感和無助感充斥著他。在電影的最後,安妮痛苦呻吟著,喬治又給她講述以往的故事,極力安撫安妮,當安妮平靜下來的那一刻,喬治猛然拿起枕頭悶死了安妮,留下遺書。這樣的結局令人心痛,雖然有些意外,卻也能夠理解。

有人說,幫助愛人去死,這能算愛嗎?在我看來,為了心愛之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免受折磨,保留僅有的尊嚴安心地離去,是他能為安妮所做的最後的事了。

法國的哲學家安德烈·高茲的妻子多莉娜患絕症,時日不多。於是84歲的高茲,為自己心愛的妻子,寫了一封長長的情書,這就是《致D情史》。全書記述了兩個人長達60年的感情經歷。當他寫完這本書後,他們打開煤氣,雙雙離開人世。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面,然而真正能夠做到與子偕老卻又是多麼奢侈。無論是喬治還是高茲,都是因為懷著心中對愛人的那份愛,做出的唯一選擇罷了。

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喬治面臨的問題,表面上看似是一個選擇題,實質上是一個思考題。在死亡的指引下,讓我們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① 當所愛之人生病、年老、體弱、沒辦法照顧自己時,我們能做些什麼?

隨著影片的推進,我們看到喬治的無力感也在增加,他從一開始的平靜和耐心,變得越來越精疲力盡不知所措。面對這樣的情形,難道我們沒有其他的辦法嗎?電影終歸是電影,我們不能選擇讓他們“一死了之”,不然我們一生都會活在強烈的道德譴責中。那到底應該怎麼辦?我的答案是,提前做好準備。

對於死亡,我們總是避而不談,從小到大,在我們的認知中,老是把“死亡”掛在嘴邊,似乎就是不吉利的事。哪怕家人生了重病,也不能問不能想不能提,害怕說了就會應驗。正是這種無知的想法,會讓我們在關鍵時刻很難做出判斷和決定。

《最好的告別》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父親患了癌症,子女們在他情況惡化之前進行過一次交談,父親表示只要還可以吃冰淇淋、爆米花、可以看電視,他就願意活下來。當父親病情惡化,急需手術時,子女們根本不用糾結要不要做手術,因為父親早已自己做好決定。

愛人生病後,勇敢交談,不要逃避,才能知道他真正的想法。對於重病,已經明確知道沒辦法醫治並且他自己不願意忍受各種醫療器械折磨的病人,我們可以選擇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按照他們的意願而活。

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②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旅程,坦然面對它便不再畏懼。

任何事情有開始就會有結束。人只要出生,就會面對死亡。生命是一種偶然的機遇,死亡卻是一種必然的結果。無論父母還是子女,我們都要經歷一場考驗。摯愛的離去是痛苦的,可完整意義的人生,勢必伴隨著痛苦。喬治和安妮從出生到衰亡,80多年的生命中不斷成長和改變,無論曾經的他們有多麼優秀,有多麼相愛,依然要接受“人終有一死”的現實。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說,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莊子·至樂》中記錄著這樣一件事,莊子的妻子去世,他不僅不傷心反而在唱歌,好友責怪他不近人情,莊子卻說:“她來到世上之前一切都是虛無的,但她來了後就有了生命和形體。現在又回去了,就像四時運行一樣,很自然。不是我不哭,是我懂得了生命的道理。”我們不能左右生死,但可以選擇面對死亡的態度,像莊子一樣理性看待死亡,便不再畏懼死亡。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有一句話:雖然肉體上的死亡可以摧毀我們,但是對於死亡的觀念可能會拯救我們。

“向死而生”,從容、坦然面對死亡,是積極面對人生的一種體現。

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③ 生命最終的旅途是死亡,那麼,死亡來臨之前,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生活。

安妮生病前,夫妻倆的生活令人羨慕,獨立的生活,獨立的經濟能力,過著他們理想中的生活。現實中的我們卻很難做到像他們那樣,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不滿足現狀的狀態,因為一點小事就跟愛人大吵,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難過很久,總是為了金錢、房子、名譽、地位而苦惱。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其實可以選擇更好的生活,選擇更快樂的生活,選擇更從容的生活。

托爾斯泰在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裡講述,伊凡伊里奇是一個品性卑劣的地主,生命在痛苦中走向終點,他突然意識到他曾經的生活是多麼糟糕,所以他的死亡也顯得特別糟糕。伊凡伊里奇告訴我們,死亡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學會更好地生活,就是學習如何能夠很好地死去。

《死亡如此多情》一書裡,有一個和伊凡伊里奇截然相反的老人。老人曾在歐洲留學,為了愛情留在歐洲,丈夫去世後獨自回到北京做服裝生意。後來不幸查出肺癌,已是晚期。知道時日無多的她,把病房佈置得十分溫馨,牆上掛滿家人照片,從容應對死亡。因為她對曾經的生活很滿意,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對於死亡她也無所畏懼。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說過,“沒有充分活過的人最怕死”。

豆瓣評分8.6《愛》:在“死亡”的指引下,思考愛和生命的意義

寫在最後:

電影結束了,生活還要繼續。愛人離開了,愛還要延續。《愛》是一部簡單又深刻的電影,簡單在於它平和敘述了一對老年夫妻的真實生活,深刻在於它無時無刻都在顯露人性的慾望,愛、不捨、病、老、死亡這些伴隨我們一生的命題,就這樣在一部電影中被揭露出來。能愛的時候狠狠愛,離開的時候灑脫放手,或許這就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