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洋涇浜」是什麼?

2018年5月,作為復旦詩歌節的組成部分,西安詩人李晚的《白渡橋》在“

寫給上海的詩”徵文活動中獲新詩類三等獎

他寫道:

上海

隱藏了上海人

房東來自湖南

午餐找到涼皮

口音流浪之灘塗

我以為

我不開口也就不至於

「洋今幫!」

我不清楚他為什麼寫成「洋今幫」,不過形容語言講得蹩腳的「洋涇浜」一詞卻深入人心。

洋涇浜,作為曾經的一條小河,英法租界的界河,現在的位置大概是在延安東路。

當初沒怎麼學過英語,和洋人打交道,可不是發音不正,文法不對麼!按照這個標準,帶有濃重口音或錯誤文法的外語都算的上「洋涇浜」,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類。

上海話「洋涇浜」是什麼?

如今,「洋涇浜」除了指蹩腳的英語,外地人學習上海話不正宗也算,比如,滑稽戲裡就經常看到滑稽演員模仿一些口音濃重者的本地閒話。

不過,語言本身就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包容的。只要你說的不是母語,而去習得一種全新的語言,很難原汁原味。

畢竟,即使學了那麼多年英語,也沒覺得有印度人流利,你聽不太懂,老外卻理解無障礙呢。從溝通效果來看,和當初的上海洋涇浜如出一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