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韻文是這個中國古代文學的重心,韻文之祖是《詩經》,其中有很多四字句(所謂“詩經句式”)。成語(以四字句為主,也有三字、五字、七字)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有趣的一部分,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裡面有故事也有哲學(尤其是中國智慧)。現在,有的特色學校開展小學生學成語長智慧,是兒童哲學的新舉措。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成語裡的擬聲詞:文質彬彬

說到成語好玩,首先就是擬聲字。比如“呵呵”“噗嗤”“撲通”“哼哧”“哎呦”等等,它們又叫象聲詞,和感嘆詞是親兄弟,它們都是生活中的語文。

小學生語文學習,關鍵是字、詞、句的掌握。擬聲詞是很有用又好玩的詞彙。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biubiubiu,biajibiabia,biajibiaji這樣的詞,經常出現在口語中。

不過,古人的擬聲詞和口語,到了現代,就變成了“文言文”。如文質彬彬,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質多於文飾則會言行粗野,文飾多於實質則會虛飾浮華。君子應該是外在的形象與內在的品質配合適當、表裡如一。

文質:人或事物的表現與實質。“質”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實質內容、意義,“文”則指表現出的形式、樣態。儒家常用“文質”來指稱“禮”的表現與實質。外在的“文”應以“質”為基礎,背離基礎而追求形式會導致虛飾浮華。同時,“文”也是不可缺少的,內在的“質”需要通過“文”來獲得呈現。“質”和“文”應相互匹配。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成語裡的儒家思想:文以載道

今天,我來談談成語裡的儒家思想,及其對現代社會及人生有什麼影響和借鑑意義。

“文以載道”這句成語,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美術、文學、史學等等,都有巨大的影響。現今的經典誦讀活動中,由宣傳部、文明辦、文化和教育系統領頭,把孔孟老莊和李杜、歐蘇、納蘭性德等歷史文化名流的代表作的推廣,當做新時代宣傳文化活動的重頭戲,辦了網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很多高校都在興辦哲學、文物博物館學、古典文獻學等專業,可將儒家精神(“道”)文化代代相傳。

我認為,“文以載道”的現代意義主要表現為:

第一,儒家的社會理想(小康、大同等)可以燭照我們的社會運行。儒家的慈善文化研究,對我們當今做公益慈善頗有價值。

第二,儒家的人生觀(成人,即成就理想人格)可以引領個人的道德完善。在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當下,重提儒家學說很有價值。

第三,儒家的經濟觀念(“君子喻於義”“富庶教”等)可以抵禦消費主義和極端發展主義。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也有現實意義。

第四,儒家針對君子(統治階級)的勸善學說,可以給“以德治國”提供精神資源,成為正確理解“以德治國”理念的知識譜系。

第五,儒家倫理學,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和諧”“友善”等)的構建,有了厚重的本土文化基礎。所以,我們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借鑑儒家思想、接續中華文化傳統。當然,三綱五常那一套就沒必要繼承了。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成語裡的“眾”

《論語》是儒家基本經典之一,裡面有很多句子是成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如“博施濟眾”(施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體現仁政)。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這句成語裡,提到“眾”。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本位的,是“天地君親師”沒有老百姓的地位。可是根據儒家經典中的論述,修身為本的美德倫理學是不可能撇棄眾民的。天都多大,眾就有多大,得“眾”可以知天。“君子之道”,是善道,包括(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尼采是蔑視“眾民”的。尼采說:道德只是低等人群體用來阻礙高等人的虛構事物。這句話我首先反對的是他低估了低等人群的力量。在古代,一切社會規則都是高等人建立的,明白點說就是統治階級建立的,用來約束低等人群,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和社會系統的穩定。

在古代,人是被分為三六九等的,如今有了變化,起碼在理論上講,人人生而平等

哪怕在古代,社會上升通路,也是有的,比如中國的科舉制度。這可以讓低等人群的一生通過不斷的提升自我,變身為高等人群。

現在,我們這個星球已經進入現代化、多元化時代,不僅有競技體育,還有社會體育,不是前面的選手遠遠拋離了對手,那麼他就不會有阻礙了,他就成為了高等人群——這麼簡單。還有,運動健將博爾特只有一個,而上體育課的學生有千千萬萬。一個和千千萬萬是不成比例的。

儒家:從“格物致知”到“天人合一”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萬事萬物,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明儒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比他早的宋朝先賢朱熹提出“格物窮理”,先秦儒家提出“致知在格物”。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儒學第一期是先秦時期的儒學。那時,儒家就提出了知行關係和物我關係之類的命題。如《論語》:“聽其言,觀其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若浮雲。”《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等等。總之,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

《大學》中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儒學第二期就是宋明儒學,包括理學和心學。

朱熹作為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理學大家,提出“格物窮理,格物致知”這個命題,格就是研究。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學體系。他把太極之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系統的格物致知說和知行學說,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學說和有關修養方法的學說。

宋朝時,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朱熹作《伊洛淵源錄》確立了北宋理學產生、發展、傳衍的歷史統緒,使之具有一個統一的學術流派的地位。

陸王心學吸收了佛家思想,是和程朱理學不同的儒學派別。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關於“天人合一”,現代人往往解釋為“自然和人類和諧共處”。其實,根據儒家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有著十分深刻的社會意義,那就是在社會發展中,百姓和天一樣重要,百姓和天互相映襯,君王不得不謹言慎行。

“天”是古代哲學-宗教思想範疇,它就和“自然、社會以及思維的一般”密切相關。天,從一從大,“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孟子·盡心上》)“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論語》)“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張載《正蒙·大心》)馮友蘭說:“我想引進兩個名詞,在我看來,它們分別表示中國哲學的兩種一般趨勢:它們是‘自然’和‘人為’,說的更確切寫,就是‘天’和‘人’。”(《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然後,馮友蘭就下了判斷:“道家主張自然,墨家主張人為,儒家主張中道。”杜威反對“用西方的概念的鴿籠子把中國的事實分格塞進去來解釋中國”,認為這樣做是“愚蠢”的。其實馮友蘭就犯了這樣的“愚蠢”,因為“天”在三家(九家甚至全部先秦各派)哲學裡都是基礎性的範疇,涵義都一樣。馮友蘭在《新世訓》中,也提出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無為”。而無為,就是天行,是需要所有人(天下)去效法的。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關於成語“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出自《史記•酈食其列傳》,這句話,現在廣泛地被糧食和食品安全領域的人士引用。

“天”是基本的中國哲學-宗教思想範疇。美國當代學者郝大維、安樂哲《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關於“天”——

我們的結論是,“天”作為規定中國人的精神性的核心觀念,不能解釋為一個超越的範疇,為了使這一結論能夠成立,我們已經說得夠多了。這樣,[這一觀念的]英文翻譯,如”Heaven”、”Providence” 或”God”顯然會造成誤解。(第252頁)

《墨子》裡的天是有意志、可為人所法儀的天。而墨子的地位是儒家的反面,是勞力階級的哲學家,因此也是唯物主義因素比較多的先秦哲學家。前者的經典話語和後者的啟蒙話語是那麼地相牴觸!其實,在經典裡,儒家墨家的天是一樣的。特殊矛盾產生研究領域。

好玩的成語:講故事,得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