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在觀看像《喜福會》之前,我單純認為本片講述的主要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對於家庭和諧的塑造進而闡述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在觀看了這部影片後我才明白,本片之所以成為經典,正是導演運用了獨特的闡述技巧,不同以往的影片單單是講述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講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所帶來的無數信息。

在今天,對於中西方文化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包容的態度,但是這部影片的上映時間是一九九三年,在那個年代,想要讓用包容的態度來對待中西方文化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導演正是把焦點放在了不可能包容兩種文化的年代。單是從選擇的背景上來看,就較為獨特。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儘管影片整體呈現的是女性覺醒的意識,但是筆者認為,導演並沒有一開始就切入到主題,而是採用循環漸進的方式,先讓觀眾明白這部影片和女性家庭離不開的關係。影片的開頭便是四個女人圍在一起打麻將,儘管生活在美國,說的是英語,但是在她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很濃烈的中國農村氣息。影片是用不斷回憶的手法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第一個回憶的女人便是吳箐妹,通過回憶我們知道,吳箐妹的童年非常無趣,每天只能不斷練琴,而她的母親就像是無情的機器一般,為自己安排好了每一個時間段,終於她爆發了,告訴母親自己對於母親強迫自己練琴的厭惡,但母親只是冰冷冷地回應:沒辦法改變了。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其實母親只是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更加出色,不要再走自己過去的路線,她認為女人如果自身沒有足夠的實力,連生存下去的資本都沒有,所以母親把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唯一的女兒吳箐妹上。但是這些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接受的自然是美國文化,在孩子看來,母親的教育方式是荒唐可笑的,在一開始便引發了爆發點。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四個母親擺脫了自己破碎的婚姻,分別踏上了前往美國的道路,在美國重新組建家庭生下了自己的女兒。影片的伊始,主題呈現的是母親的悲慘命運,中國舊社會的封建教條,破碎的婚姻,人性的冷漠,正如片子中林多阿姨的經歷,完美地詮釋了這些主題,她四歲就被訂了娃娃親,從小就被安排了自己的命運,嫁入大戶人家後,更是受盡了冷漠和嫌棄。為了和命運作抗爭,她極力地擺脫了這門親事,一個人來到了文化開放的美國,尋求真正的幸福,同時也是找到一個真正的歸宿地。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蘇在四位母親中的性格凸顯的最為強烈,並且她是最具舊中國社會思想的母親。以至於在對女兒的教育中,顯得尤為苛刻,因為對於蘇來說,不管在小時候還是在成人的時候,服從是活下去的唯一標準。蘇在表達母愛的過程中比較激進,所以在女兒君的眼中,母親是一個強權的象徵,她不能追隨著自己內心的方向在李娜的家中,絲毫感受不到一絲體貼和溫暖,只有算不完的賬單和斤斤計較。在這個屋子裡,冷色調的牆壁和桌子更是體現屋子的冰冷,根本不像一對熱戀的人所具備的風格。當鶯鶯來到他們家中的時候,更是表達出了對她丈夫的不滿。鶯鶯破碎的婚姻經歷告訴她不能讓女兒重蹈覆轍,她幫助李娜重新走出陰影,李娜向丈夫吐露出自己的心聲,開始了他們之間的平等交流。要麼被愛,被珍惜,要麼就失去他。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安美和rose又為該電影增添一道不同的色彩,安美由於從小失去母親的緣故,變得十分有主見和想法,做事都有獨特的想法,並且能利用一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奔赴美國的安美教育方式也是這樣的,她的女兒rose的性格就十分像她,rose是一位性格獨立的女性,不像大多數的女性那樣,只會順從。只是因為這種獨立的性格,讓豪門的泰德愛上了她。但是進入婚姻後,rose為了更好地融入這個大家庭,她放下了自己的身段,默默地在丈夫身後幫助他。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可是越這樣,泰德就越對她越無感,儘管rose為了丈夫做了這麼多的犧牲,可是泰德卻依然喜歡那個任性的她,還記得在影片中,rose詢問泰德晚餐吃什麼,就可以看出rose的性格變化,在愛情的方方面面裡,付出是必要的,但是過度的付出只會讓自己顯得更加廉價。當rose被母親開導後,她才向丈夫說出真心話,泰德覺得這才是真正的rose,但是這份和解來得太晚,失去的終究要失去。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西方文化的優越性,我們同樣也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這便是導演對於中西方文化的思考。片中還有一個母親的女兒,在經濟支出上,永遠都是和丈夫平分,大到傢俱,小到一個四塊五的冰淇淋,最關鍵的是她還不喜歡吃冰淇淋。但是為了可以維持感情,守住自己的愛人,她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不得不說,女兒的這個做法其實是非常卑微的,但是母親很快就察覺到了這一切,想到了自己以前就是百依百順,最後落得了被男人甩的下場,所以母親直接告訴女兒如果這個男人給不了你尊嚴,就讓她離開你。從這對母女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如果女兒依舊維持自己的理念,倡導西方的自由主義,不聽取母親的建議,後期的婚姻生活肯定會非常痛苦,但這時候女兒選擇了聽從母親,並且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女兒對於母親的畏懼,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下的產物。

淺析電影《喜福會》:那一代人,被文化擠破了頭腦,沖刷了思想


當然在這部影片裡,不管是傳統的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有一個共同點:缺乏對於女性的包容。比如說影片中四個年齡較大的阿姨,她們曾經都生活在中國,並且受到了巨大的壓迫。影片中的媽媽鶯鶯,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盲目相信了愛情,選擇嫁給了花心的丈夫,其實這在影片一開始就有預兆,男子一刀斬開了西瓜,掏出了鮮嫩多汁的果肉吃起來,儘管鶯鶯看到以後非常嫌棄,但最後還是跟他去到了夜總會並且獻出了自己的身體,在生子以後,丈夫變得特別花心,抑鬱的鶯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芳心錯付,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感情,都毫無保留地給了唯一的丈夫,所以她選擇用殺死孩子的方式來報復。即可恨,又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