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素材時評彙總(22):《中國詩詞大會》開場白結束語

2020高考作文素材時評彙總(22):《中國詩詞大會》開場白結束語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已開播,每一次開播都是一場文化盛宴。第五季主持人董卿引用楊巨源的《元日呈李逢吉舍人》作為第五季度的開場白,正貼合春節元素。主持人的每一場開場詞,都堪稱寫作範本。新起點老師整理了這些開幕詞和結束語,有人會質疑,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佔比不多,為什麼要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划算”的困惑。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



第一場 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 。

  中華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三山五嶽,巍峨屹立;如五穀豐熟,養育萬方。一代代中華兒女,在詩詞的陶冶下,怡情悅性,奮發向上。新春開門迎五福,讓我們用詩詞,點贊人生,歌唱祖國。


第二場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人生難得知己,知己貴在相知。在古代社會通訊不便,但只要心繫彼此,即使遠隔千里,也能夠相伴相依。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你可以感嘆,“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但如果是知己,“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任,讓友誼溫厚而充滿力量。

  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一起穿越時空,探尋知己,去感悟人間最真摯的友誼。


第三場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青春,如熾熱火焰,如燦爛星河。

  它是弱冠之年的李白,登廬山時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自信瀟灑;它是青年時期的杜甫,登泰山時抒懷,“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迸發。

  青春,讓我們對生活報以嚮往、光明和希望,所以即使暮年之軀,李白也能嘆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才能在悲苦了半生之後,還能感慨“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勸君惜取少年時,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跟隨詩人進取的足跡,一同徜徉神州大地,縱橫四海八方。揮斥方遒,禮讚青春。


第四場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英雄,是民族的脊樑;是時代的先鋒。古往今來,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歷史的轉折處,英雄常常橫刀立馬,力挽狂瀾;在命運的轉折點,英雄常常視死如歸,勇赴國難。

  英雄偉大,是因為他們的事業偉大;英雄不朽,是因為他們的功業不朽。“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這是少年英雄的氣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老英雄的壯志。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用慷慨壯美的詩詞,向英雄們致敬,向盛世榮光的締造者們道一聲——“最美英雄”。


第五場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白帝城就在今天的奉節,想當初,李白從這裡出發,輕舟飛揚,沿江東下,一往無前。再回首,杜甫在這裡遠眺,夔門天高,落木蕭蕭,舉酒賦詩,千古壯哉。

  奉節,一座偉大的詩城,它記錄著詩人的榮光,也映照著中華文化的輝煌。“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重上白帝城,一同聆聽一座詩城的不朽傳奇。

第六場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

  中華詩詞風采多樣,如層樓巨廈,畫棟雕樑。一代代詩人如能工巧匠,匠心獨運,精益求精,方才成就了中華詩詞的震古爍今。

  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用詩心,鑄匠心,一同禮讚中華詩詞的不朽芳華。


第七場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每個人都有童年,都有童心。說起童年,我們會想起無憂無慮的玩耍,那是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說到童心,會想起各種各樣的好奇,那是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童年還期望著長大,於是學爸爸敲針做釣鉤,學媽媽堂前拜新月。後來啊,在期盼與好奇當中,我們一天天長大,但是童年的光輝,卻照亮了往後漫長的人生歲月。於是我們有了勇氣,醉臥沙場;有了雄心,九天攬月;有了感恩之心,報得春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共同品味詩意當中的童心童趣,去追憶那顆,永不老去的赤子之心。

第八場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奮鬥是一種姿態,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青春年少的時候,奮鬥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兩鬢如雪的時候,奮鬥是烈士墓年,壯心不已。奮鬥讓人生更加的完整、更加成熟,也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我們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是奮鬥就會有痛苦,但有痛苦才能玉汝於成。就像詩人所說,千淘萬漉雖幸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奮鬥的篇章,跟隨奮鬥者的足跡,一同書寫奮鬥的精彩人生。


第九場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秀麗江河,寄託最美詩心;壯闊山川,成就千古詩人。淵明採菊,依依南山;太白辭親,仗劍揚帆;子美行舟,月湧大江;東坡登臨,遠近橫看。

  偉大的人格,恢弘的自然,不朽的篇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遨遊五嶽,縱橫四海,人生快意,盡在其中。


第十場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團圓,祖國統一,這是神州大地上最美的風景,也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講訴著血濃於水,骨肉情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講訴著國家利益至高無上。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崇高的敬意,匯聚華美的詞章,一同祝福億萬家和美團圓,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結束語

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重新來感受這些感人肺腑的詩句,讓我們用大愛的詩篇獻給我們壯闊的時代。

《詩詞大會》雖然結束了,但是看完你會明白,為何這個時代的我們,還要堅持讀詩。 “千百年後,也許我們的背影都已經遠去,只有詩詞的絕代風華仍然在人世間永恆流傳。”

  詩詞,於我們而言,詩意便是唐詩宋風,是書卷中的點點文墨,是胸中的山川溝壑。多讀詩詞,詩詞會變成縈繞在身上的溫潤氣質。


新起點老師帶大家一起看看黨國媒體相關時評,以供參考。

“武亦姝現象”對傳承文化的啟示

(新華網)這幾天,朋友圈被詩詞大會及其年度總冠軍武亦姝刷屏了, 古典的氣質,文雅的舉止,深厚的底蘊,這個00後才女不僅讓觀眾直觀感受到中華文化之韻,和詩詞之美,更加讓人領略“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香風範。

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經濟快速增長的年代,物質文化和財富已然非常豐富,但精神 文化卻呈現出一種貧弱的面貌,人們迫切要求汲取精神的養料。尤其在外來文化資源特別 豐富的同時,如何建構我國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自信成為迫切需求,這種需求呼喚著對傳統 文化的復興,“武亦姝現象”和《中國詩詞大會》的爆紅正是這種需求的一種反映。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日前正式公佈,這是國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從中足見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那麼,“武亦姝現象”的出現,對解決這一問題有怎樣的啟發?

首先,應多提供好的傳播平臺和傳播方式 。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常常需要具備一定 的條件。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固然一直存在,但由於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錯誤判斷了形和勢,把庸俗膚淺當成了主流文化,並沒有為傳統文化的大顯身手提供《中國詩詞大會》這樣好的舞臺。我們可以借鑑流行文化,運用其迅速傳播性的優勢,正所謂“兼食五穀雜糧”, 如果把兩種文化互相結合,才是正確的選擇。

其次,應加大詩詞等傳統文化在國民教育中的比重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回顧和交流 歷史文化,是為了發展現實和走向未來。中國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大國,文化底蘊深厚,全 民族正朝著全面小康邁進,必須要有相應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做支撐,使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旗幟。因此,必須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讓國學成 為課本中的重點內容,真正的基礎教育應該是讓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土壤,讓一代代青少年都經歷傳統文化的洗禮。

最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對傳統文化究竟是全盤吸收,頂禮膜拜,還是重新解構,煥發新姿,已經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影視傳媒要通過現代化傳播手段, 讓古典詩詞、傳統文化融入人群和生活, 成為活的文化基因。 家庭、學校和社會,也要把傳統文化和古典詩詞, 置放到各種發展的首要位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中華文化釋 放璀璨的光彩。



高三君嘗試寫一些片段議論文,再和以下學生習作進行參考對比。


在詩意裡追尋“文化原鄉”

這個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第一季節目一經推出就收穫好評如潮,第二季節目的“觀眾緣”更強,“詩詞力”更猛。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能夠以如此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再合適不過。觀眾為武亦姝、陳更、彭敏等選手的華所折服,也為白茹雲等普通參賽者的勵志故事所感動。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後、60後到00後,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尤其是在春節這個全家人圍爐夜話、共享團圓的節日裡,跟隨節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過的唐詩宋詞,讓團聚別增了思接千載的文化韻味.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漢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唸誦幾句古典詩詞.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其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觀眾不禁發出對傳統文化的由衷欽佩。“銅雀臺”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麼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在豐富觀眾眼界學識的同時,也激發起不少人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既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觸發“傳統文化熱”帶給我們的啟示。

有人疑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佔比不多,為什麼要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學生如此回應:“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不是因為他們行將消失、即將毀滅,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戀舊復古,而是因為它們記述著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支撐。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選擇多樣的時代,我們應有視通萬里、貫通中西的容納胸懷,也要激發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新力,但絕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說到底,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動的歷史,讓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讓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們才能懷著自信從容前行。

2020高考作文素材時評彙總(22):《中國詩詞大會》開場白結束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