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時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鏡頭裡故鄉的風景

作者丨劉洵

設計丨西子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青年時代的魯迅,受尼采思想的影響很深。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裡,尼采把人生的過程比喻成一座橋,他說人之所以比別的物種更了不起,是因為它有可能通過這座橋,抵達超越自我的境界,這種“超人”的境界就如大地的化身。魯迅先生在我的心中是超人,超越了“豔若桃李”的人性之潰爛,成為大地的化身。德意志的超人與華夏民族的超人,後者從不可能出現超人的殭屍般的“御儒”文化泥淖裡艱辛爬涉,頹途渺渺,難怪他要借用查拉圖斯特拉這根柺杖。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去探訪我們華夏民族的超人的“故鄉”,是我多年的夙願。

當我站在這片新文化運動的先賢遺地,我發現能激起我心中對大地聯想的,僅只有這片曠野裡的無數古老石橋及橋的四周。而尼采關於橋的箴言,也同時激發了我以橋作為這個文本的結構鏈。

畫冊裡有一些橋樑和魯迅的童年時光有直接關係,比如紹興孫端鎮的“古廣濟橋”,這座建於清代的單孔石樑橋完好如初,石廓路亭經200多年的風雨,也還在橋堍北首矗立。站在橋上,魯迅外婆家依稀可辨。少年魯迅每年必隨母親來這裡小住。先生後來的文字裡對這片鄉村的追憶一往情深。拍攝孫鎮的另一座“古大木橋”,都是出自同樣的緣故,這裡遊人罕至,景物寂然。

另一些更宏大或者更精緻的古老石橋,比如玉成橋、砥流橋、漁後橋、長生橋……它們都寂然的以大地本來的的面貌進入我們的鏡頭,都是能夠激發我去追憶這片遺地100年前那批知識分子的風雨人生,還原鄉土中國的牧歌詩情。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故鄉的風景】-1 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除魯迅先生之外,秋瑾、瞿秋白、郁達夫、範愛農、蘇曼殊、柔石,殷夫,這些名字是我在拍攝“故鄉的風景”時常想到的,在通向超越自我的風雨橋上,他們與生俱來的行為聽憑心靈指導的自由人格,生命也就孤獨而華光璀璨。還要特別提到魯迅家的一位遠房親戚,在紹興城外的小皋埠村,家主是酷愛小說與鴉片的“鄉紳”秦少尹。因為魯迅先生13歲的時候在他家避難。描述他的第二個原因是,這類嫻雅、有智識的鄉紳在清末民初,國運凋敝之際,他們也頂多弄個秀才,舉人的虛名,斷了“學而優則仕”的念想,他們就成為與鄉土中國合二為一成為“故鄉的風景”裡的人物故事。作為獨立的個體生命,他們自由選擇、懷疑生命的途徑,他們就是瞿秋白、範愛農、郁達夫革命前的生命本質。

民國的鄉紳們穿長衫戴禮帽,這稚嫩有趣的中西拼貼服飾,迤邐於古老的石橋、曠寂的大地,些許悽清的優雅於千年的“故鄉的風景”裡享受世界文明的薰風而無刻意的拓取,安靜的生活是他們存在的意義,這就是魯迅先生文字裡“民魂”的本質。這38年簡潔的雅緻,對習慣遺忘的民族似浮雲掠過,“民國鄉紳”似珍稀的物種只能屬於特定的年代,隨民國在中國大陸的消失,他們溘然長逝。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堅力量,胡適、周作人、徐志摩、林語堂是其中的代表,不妨稱他們為民國的“紳士階層”,他們儒雅、成功的光環中已經閃耀著“官魂”的魅力,這是他們學養中“御儒”的來源決定了這身不由己的宿命,從古而至今日,學界皆同此理。身名與學識化為官方版本的符號,順理成章為國人的心靈圖騰。往復千年,先賢們最初的志願就拋灑在這空寂的大地,唯古老的石橋肌理,顯示出人類“靈魂的深”……

故而,這是一本以古石橋為線索的影像圖文集。它是給人欣賞的,欣賞民國知識分子的故鄉風景,以這種“讓讀者自己看”的想法,行文中也多以故事敘述及魯迅先生的文字作主線,與圖片互為背景,還原現實裡永逝的“故鄉的風景”。

——劉洵 2017年3月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故鄉的風景】-2 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我想,我的神經也許有些瞀亂了。否則,那就可怕。我覺得彷彿久沒有所謂中華民國。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我覺得有許多民國國民而是民國的敵人。

我覺得有許多民國國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國裡的猶太人,他們的意中別有一個國度。

我覺得許多烈士的血都被人們踏滅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覺得什麼都要從新做過。退一萬步說罷,我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國的建國史給少年看,因為我覺得民國的來源,實在已經失傳了,雖然還只有十四年!”

(《華蓋集·三》——魯迅)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故鄉的風景】-3 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烏托邦之城——民國

再體悟先生的文字《華蓋集·三》,原來這裡說的革命以前或之後,全不侷限於民國革命,清王朝覆滅之後的所有革命,實情是大體相似的。

這裡說的被踏滅了血的烈士,輕易就可以想到柔石、劉和珍與徐錫麟、秋瑾這些革命前後的俠義之士,他們的血被踏滅後,華夏文人個體的俠義精神寂滅了,繼而代之的是集體意志驅縱的戰鬥英雄。

接下來:“有許多民國國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國裡的猶太人,他們的意中別有一個國度”,這句話觸動了我內心漂浮的思緒。我窺見我們族人中極少部分的高貴靈魂,他們沒有大的顯赫,如一般的國民生活於民國。這瞬間我想到瞿秋白與魯迅先生自己—唯有高貴、悲憫的心,才心懷與看上去的目的所不同的“別樣的國度”而具備了猶豫、彷徨的真性情。這真性情就是所謂自由人格,高舉自由人格的旗幟勇往直前的民國先生們倒可能並不自由。

不問時局的由著性子孤芳自賞,也可以是另一種自由。我這就想起紹興城外小皋埠村那位擅畫梅花,酷愛看小說的末世公子秦少伊。當然,這心懷夢鄉的民國國民當然包括《孔乙己》、《采薇》中的伯夷、叔齊,以及《奔月》中的后羿和異域的《藤野先生》,這是一群身份各異的善良的失意者,被魯迅先生給予了深切的眷顧與憐惜。他們敏感、才華橫溢,特立獨行或杞人憂天。他們秉承故國文脈精髓,以私密的方重構。他們守望“意中的國度”……民國,這座中國20世紀初的烏托邦之城,唯有他們才是地道的原住民,我們如今遠遠地觀察他們,發現他們看上去彼此沒有關聯,這乃是因為看歷史之眼所佩戴的不同意識形態的鏡片。

至於說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祥林嫂和單四嫂子,他(她)們在生活的重壓下久已變得麻木,魯迅先生為之吶喊,是希望撼動戕害他們的文化背景。他們是以“被描述”的故事角色而非“自述”靈性的方式出現在先生的小說裡 。

(讀《華蓋集·三》——筆者)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昨日漸遠】-1 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昨日漸遠】-2 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烏托邦之城——民國

“秋漁的兒子字少伊,家傳的也善於畫梅花,我們叫他做友舅舅,常跑去他那裡玩,魯迅尤其同他談得來。只是鴉片煙大癮,上午總是高臥,所以只有午後才找得他著。他好看小說,凡是那時通行的小說在他那裡都有,不過都是鉛印石印者,儘量的借給人看,魯迅便不再畫人像,儘量的看本文了。”(《知堂回想錄·關於娛園》——周作人》。

多年後因時局所需,周作人在回憶魯迅的文字中提及他們兄弟倆於1894年於紹興城外小皋埠村臨時避難,使得秦秋漁父子,“歪擺臺門”的家主簸足少年為孩子們念千家詩這些微末的情景,才有幸為我們所知。

瞿秋白的名字在20世紀中期以“革命的叛徒”之名為我們所知,魯迅是在更早些時候,以“紅色聖人”之名為大陸中國千家萬戶所知。這些名頭與由來,與民國這坐烏托邦城中的原住民其實本無關係。我們因此也就發現,作為個人在歷史的甬道中縹緲虛無,何其容易名存實亡或永逝於後人的視野。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昨日漸遠】-3 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他們與魯迅先生自己,是消失前的故鄉風景中最後的鄉紳、隱士,作為民國之城的守望者,魯迅先生在《華蓋集.三》的結語處,“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國的建國史給少年看”。對只知道用“御儒”這支筆來寫字的民族,做到這個很難。接下來魯迅先生自己也“覺得民國的來源,實在已經失傳了”。他們這群孱弱的城民,不可能在荒漠中守住孤城,沒有機會登堂入室的把它“史記”下來。後來的我們,在字縫間尋覓到一鱗半爪的“野史”,在人性的邏輯間穿梭、互滲,或有可能與百年前這隻尋覓“意中另一個國度”的族人相聚,是可深感慰藉的事了。

( 讀《華蓋集·三》——筆者)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故鄉的風景》-

¥168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 鄉土中國的背影丨紹興小皋埠鉤沉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 鄉土中國的背影丨紹興小皋埠鉤沉 -

在人類歷史這條漆黑的甬道中,只有少數生命和故事因存在於偉人的左近,被其光輝照亮而為後人知曉。

(《秦家往事卷》——筆者)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探訪魯迅故鄉的風景,安橋頭與皇甫莊以及上虞東關,有魯迅的文字《社戲》《五猖會》做旁註。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而小皋埠,先生在字數有限的“自傳”裡,也只寥寥數語:“……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這個“親戚家”……就是我們在序言裡已經提及的“當臺門”秦家。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白花祭】玉蘭苑 2017 -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魯迅的故家》等著作中,都有敘述。《魯迅的故家》裡說“秦家主人本名樹銛,字秋伊或秋漁(93頁);在《知堂回想錄》裡,秦氏父子的名字鎖定在秋伊與少伊了(17頁)。在文化革命前夕回憶少年往事,實在難為周老先生。若真能讀到人的故事,名字有些影綽是可以忽略的。秦家父子的境況在這裡只算得簡略介紹。還有一些“鉤沉”的途徑可“以饗讀者”。像《紹興魯迅研究》這樣的老舊內部刊物;再有“小皋埠臺門尋蹤”網站……這些垂暮者的敘述、網絡坊間閒話,固不是完全確鑿,總是可資遴選的碎枝殘葉,這些日漸稀少的往事回聲,是英雄編年史之外不可或缺的“常人”印跡。

指觸鏡頭外緣,以神經末梢的敏感與偏愛,從無窮遠的“景深”刻度回撫至不偏不倚的聚焦點……百年前小皋埠的秦家後花園“娛園”,在江南迷霧中柔和地呈現出來……秦氏父子的書香故事,不啻為一闋鄉土中國最後的輓歌。

“臺門”一詞在紹興地區如雷貫耳,種種發掘、演繹浩渺繁奧……就讓我這個異鄉客耽於簡單吧,“臺門”一詞眼下所指,實在就是這些舊時的凋敝院落。新時代的瓷磚“洋樓”,乃是人類建築史上最平庸乏味的標本,我們寄望的故事中的遺蹟就埋藏其間,在豔俗的瓷磚縫隙間偶爾諧謔地顯露出醇厚的牆質,圓潤的屋簷轉角處,人性之華冠終為人性之貧賤吞噬……村落如叢冢。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遺世村落 】紹興小皋埠河沿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娛園舊址】紹興小皋埠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昔日“當臺門”前掛過“文魁”和“孝友文章”的匾額,其內秦、胡兩大家族出過三個舉人,是為當地望族。三位舉人中的一位,便是《魯迅的故家》裡提到的秦秋漁先生,而另外兩位姓甚名誰,性情何如,已不為人知,也無人想知……他們與“鄉紳”這個詞一併成為中國人心靈視野逝卻的背影。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鄉紳】紹興小皋埠 2017 -

秦秋漁屬於喜愛吟詩作畫的風雅鄉紳,且擅長畫梅花,這種家傳的技藝被他繼承下來,還小有發展,便是專嗜繪製“倒掛梅”,冰峰崖壁上順勢而下的梅枝,生出幾小枝梅花傲然向上,象徵高潔之意。秦秋漁發現,這種寫意手法,配上程式化的構圖,雅集時是應景的拿手好戲……技藝在周邊聲名鵲起了。

秦秋漁的母親姚氏自小酷愛奇珍植物,願意由“甬”地(寧波)嫁到小皋埠秦家,是打聽到秦家家境殷實,更重要的是秦家也有收集奇珍異草的嗜好於鄉間流傳。姚氏初嫁時,秦家已有豐厚的基業。秦家公子生性曠達,家業順著先前的勢頭愈發興旺。

是年晚秋,少夫人臨盆之際,公子正在臺門臨河的埠頭觀人垂釣,聽到喜訊後心生動念,為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秋漁。這位公子爺未曾想到,多年後他兒子也秉承遺風:一日在花廳等待消息,望廳中匾文曰 :“尚友”,樓上又有一匾曰:“今雨”……。

正呆看間,聞報夫人生下一子,心思晃動間為嬰兒取下小名“友”……魯迅兄弟倆待“友舅舅”吸食完鴉片起床畫梅,這是後來的事。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無名橋雨記】紹興安橋頭村河沿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時光墜落】紹興老街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漁樵雙喜】嵊州石門村雙喜橋 2017 -

秦家公子打理家業之餘,將上輩留下的筆記當閒書觀看。偶然間發現為胡、秦兩家共有的這個“臺門”處,曾一度是個偌大的當鋪。閒時將這故事講給僕役做下酒菜,“當臺門”的俗稱就流傳開來,並且沿用至今。秦家西邊的鄰居沈家,相傳為沈青霞的後人,其時的家主是一位跛足青年。因為風水的關係,大門是偏向的,於是被鄉人稱作“歪擺臺門”,這看上去有點揶揄的稱呼,主人卻欣然當做幽默接受下來。這般於人於景,“隨興”命名的心態,實有幾分灑脫不羈的意思。與今日國人於命名、擇日這些形式慎之又慎,寄望千秋萬代的渴慕相比較,心性殊異。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光陰荏苒,秦家公子大約是裡外忙碌,終於換上肺癰早逝……兒子秦秋漁考中舉人,母親姚氏功不可沒。夫君去世後,姚氏對植物的喜愛發展到癖戀的程度,甚至在灶臺處也要放置相宜的花草,相宜的光線、花瓶……天長日久,家人和廚子奉迎之餘似也有了些雅趣。姚氏閱讀宋元筆記體小說,這對兒子秦秋漁和孫子少伊,都不無影響。秦秋漁與母親的關係自非一般的母子可比,撫育之恩外,意趣也甚相投,餐桌上主要的話題便是家裡這些植物。 姚氏初嫁時,從“甬”地帶來一支玉蘭樹枝,像是有特別的含義……家童將枝條悉心插栽於園內,沒曾想這不起眼的枝條長成一株白玉蘭樹,每年3月,樹冠幻化為一團純白的華光,疑似天物。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1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2 玉蘭苑 2017 -

栽種這玉蘭枝的院子,如今是僕役的住所。他們有心把玉蘭樹移到新建的園裡,聽說這樣做是很要冒一番風險的,無可奈何只好讓這株不可方物的樹冠留在日漸凋敝的菜園子裡……每年3月,僕役住的菜園子便有親朋“雅集”。拘禮的鄉紳則只能客室就坐,偶爾移步下房,也只“略觀”既回正廳。

隔壁胡氏家的老太公乃是有名的花痴,因屬門前掛“文魁”匾額的望族,豈可在僕役的住所悠悠然賞花,“略觀”又似隔靴搔癢……據說這老太公竟偷偷從牆下犬洞潛入菜園,意圖下人在外勞作的機會觀賞片刻原路返回。但見雪似的落英積成圓圓的一圈,花瓣不停從樹冠上撲簌簌地下墜,悽美的情形把老太公看得痴了,並沒提防保姆歸來,彼此受到了驚嚇。秦秋漁得報後,趕緊在廳堂設座款待。這件事情,終究還是傳揚開來,胡氏怨秦家不守信把事情透露出去,兩家就此不相往來。是秦秋漁說漏了嘴或者下人嚼舌頭根子,說故事的人沒有交代……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為了與母親更盡興地觀賞植物,怡情悅性 ,秦秋漁在家宅後另置地數畝,造了一座花園,取名“娛萱小圃”,簡稱“娛園”,這是咸豐丁巳年(1857)的事情。建造這座花園,不僅耗卻了秦家多半的家資,也是秦秋漁費盡心思集當時當地能工巧匠,堪稱一方園藝設計之最高水準,“娛園”成遠近聞名之著名花園。

同治初年,秦秋漁又與幾位雅士組織了一個詩社,取名“皋社”,“娛園”成為詩社主要的聚會場所。忙於“娛園”雅集,秦秋漁已不大有安靜的心境賞花畫梅……關於“娛園”與“皋社”,我們今天可資瞭解的有民國王眉叔先生《娛園記》與《娛園詩存》4卷。

《娛園記》如是描述:“……曲構雲繚,疏築花幕。竹高出牆,樹古當戶,離離蔚蔚,號為勝區”。這種套辭性的表述實在是可以張冠李戴的,以至於多年來人們誤認為王眉叔所描述的,是杭州那邊的“娛園”。後歷經詰問,指正,釋疑……發現他說的原來是紹興城外小皋埠的“娛園”。這個笑話發人反思中國文人的思維定勢與語言陋習,遣詞恢宏但疏於具體感受;抒情喻景而疏於“人情故事。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遺花記】-1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5 玉蘭苑 2017 -

時光推至光緒十九年(1893),紹興城裡13歲的少年周豫才(魯迅),因祖父科場代人行賄的案子爆發,與弟弟周作人到小皋埠秦家避難,魯迅的舅母秦氏,正是秦秋漁的女兒。“我初到那裡是在光緒甲午……已在四十年後,遍地都長了荒草,不能想見當時““秋夜聯吟”的風趣了……”(周作人)這裡所謂四十年後,是說秦秋漁修建“娛園”40年之後。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7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6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在歷史這條漆黑的甬道中,只有很少數生命和故事因存在於偉人的左近,被其光輝照亮而為後人知曉。

“秋漁的兒子字少伊,家傳的也善於畫梅花,我們叫他做友舅舅,常跑去他那裡玩,魯迅尤其同他談得來。只是鴉片煙大癮,上午總是高臥,所以只有午後才找得他著。他好看小說,凡是那時通行的小說在他那裡都有,不過都是鉛印石印者,儘量的借給人看,魯迅便不再畫人像,儘量的看本文了。”(《知堂回想錄. 關於娛園》—周作人)

是年,秦秋漁和他的母親都已相繼去世。秦少伊成為秦家的主人,他繼承了家傳的畫梅技藝;秉承祖母閱讀的嗜好。對植物的癖好,則不止是祖母在灶臺邊安插名貴花草的痴迷程度,他陶醉於自認為是獨創的製作植物標本的技術,給這些花朵安排各種節慶儀式。在僕役居住的有玉蘭樹的荒園,借這些儀式,說是在聆聽花草說話的聲音。竟還荒謬地誑語他對於去世的祖母深懷“隔世之戀”……此時距從“甬”地帶來的玉蘭樹枝栽插於小皋埠秦家後院,40年時光已然過去。老隨從張壽,費盡心力為他除去樹梢上不滿意的枝條……。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7 玉蘭苑 2017 -

在父親的故紙堆裡,發現一幀祖母的照片。祖母的家鄉“甬”地屬為數甚少的通商口岸,故而有了西洋的早期照相術。秦少伊對祖母的照片端詳凝視,說這面孔凝聚了那永逝的時代精髓……僕役們對這瘋癲話似早已習慣;親戚訕笑他不男不女的纖柔……其浸盈於勾欄的劣跡,深為鄉人不恥。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花痴】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13 玉蘭苑 2017 -

“……秦少伊也是抽鴉片煙的,但是他並不通日在床上,下午也還照常行動,那時便找他畫花”(《魯迅的故家•娛園》94頁—周作人)。“須得有興致的時候,才開始畫花,每張畫空空的就幾朵梅……倒是畫得很慢很認真的樣子……他說墨色細微的層次已經足夠,其它的顏色就是破壞了”。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遺花記】-2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遺花記】-2 玉蘭苑 2017 -

秦少伊覺得這些宋代的扇面小畫,是中國最好的畫,只有臨摹這些作品的時候,他才用一點顏色。對於家鄉的兩位前輩畫師徐渭和陳洪綬,他說陳洪綬的畫比徐渭更獨特。徐渭很有才情,但沒有逃出文人唱和的筆情墨趣。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10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11 玉蘭苑 2017 -

提到“皋社”,秦少尹的言辭在阿壽聽來是大逆不道了。他說如果父親不弄這個詩社,心裡倒可能想些與詩有關的事情……還說一塊吃喝沒錯,以風雅的名譽吃喝就是俗。這個時候,阿壽便低頭默不作聲。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少伊的好友極少,他帶魯迅兄弟倆去拜訪過西邊鄰居,這“歪擺臺門”的年輕人算是他的知音了。“秦氏的西鄰是沈姓……據說是明人沈青霞的嫡裔,但是也已很是衰頹,我們曾經去拜訪他的主人,乃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跛著一足,在廳房聚集了

七八個學童,教他們讀《千家詩》”(《雨天的書·娛園》.周作人) 兩家臺門是同樣的荒敗了。少年周作人眼裡的“衰頹”,在少伊和他的知交那裡倒說是宋人寒荒境界。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荒園之秋】-1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荒園之秋】-1 玉蘭苑 2017 -

秦少伊對先父的雅集頗有微詞;跛足青年對祖上直諫的榮耀也不當回事情,困頓而超然的鄉紳,他們對希望與未來自有一套看法。他們都有太多的閒書,“看過就扔在一間小套房裡,蒙上厚厚的灰……”而不似正經的讀書人,齊齊整整的書架上,或許只看過一兩本,但終歸是體面的。對修繕家園的建議,他們說有千秋不倒的臺門嗎……高臺闊門今何在的荒涼景觀,就像在印證他們的誑語成讖……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百年過往】嵊州谷來鎮玉成橋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書寫狹義】紹興浪橋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秦少尹因為每日中午才起床,自然也就睡得很晚。在夜間,穿黑長衫的瘦削人影,常在小皋埠附近那些古老的石橋上垂首矗立……弄得趕路的客商驚恐不安,尤其在黑漆漆的“暗星夜”。這樣的“暗星夜”,秦少尹覺得正可領悟《閱微草堂筆記》中無窮的妙趣,踏入這個橋的左近,心便可以循行於歷史的任何時光,那些小說裡的瞬間……魯迅在他13歲的避難歲月裡閱讀了“種種紅樓夢,種種俠義和別的東西”(—周作人),也包括他日後很喜歡的《閱微草堂筆記》……這一次所謂的“避難”,其實是魯迅少年時代最自由的大段時光。除了看小說,看”友舅舅”畫梅花,也有晚飯後陪他散步的機會,轉悠到“當臺門”顯赫的門庭前,左右蕭牆用細膩方形青磚呈菱形粘貼,正南門東西兩側,各有五塊六尺高的旗杆石……對大青磚鏤空雕鑿的亭臺樓榭,人物場景,“友舅舅”顯出不屑的神態,他說比之漢代的畫像磚,這些只能哄哄孩子……因為時間的關係,上面滿是青苔與菌斑,他又觀察這些痕跡去了。

秦家父子的故事就在這裡結束了嗎……“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歪擺臺門”的傳人沈正寅老師,依然居住在小皋埠清源橋側。沈老師性情隨和自然,而至關重要的是多年來筆耕不輟,且是對一方人文歷史做發乎性情的樸素記錄。這樣的情狀,在當下中國社會所謂名門後人中也並不是常常能夠遇見的,“三生有幸”這句套辭,用於我通過周毅老師、朱潮龍老師結識了沈老師這件事情,又是貼切的了。

我們沿著沈老師的回憶線索,在村裡老人們的閒聊裡還得到些斷斷續續的信息,說的是1949年後的故事。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通往】紹興小皋埠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少伊的兒子秦光華,在小皋埠念小學時與沈老師同學,經常到家裡借閱小人書,去紹興城念初中後彼此聯繫漸少,據說現在在上海搞工地……

秦光華的媽媽雖然上了年紀,生活也日益艱辛,看上去是仍不失大家閨秀的風範;紹興魯迅紀念館聘請她做講解員,無奈老太太目不識丁,一段時間後返回小皋埠。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河畔過往】紹興華舍老街 2017 -

姐姐秦瀾戴一副眼鏡,堪稱江南美女。秦瀾承繼了父親閱讀的習慣,她在火車上靜靜地翻閱。壯實的的火車司機被感動了,在不算長的旅途中,他用那個時代允許的各種方式示好。在工農做主的時代,火車司機的身份是很有誘惑力的,這趟旅行之後,秦瀾在小皋埠村永遠消失了。

他們的父親,那位與“魯迅談得來”(周作人語)的末世公子少伊,於新時代來臨之前,在祖業內懸樑自盡。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落英故事集】-14 玉蘭苑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遺花記】-4 玉蘭苑 2017 -

破敗的臺門鱗次櫛比的分佈於馬家河沿,60歲以下的居民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從下午到黃昏,每一個臺門口都有兩三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坐等歲月:你問他們家做什麼呢?他們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呀……“當臺門”也什麼都沒有了。有對往事更感興趣的老者便稍稍補充一些細節:秦少伊確是選擇了第一抹霞光降臨之前了卻塵緣,他惜夜而棄倦白晝。他對夫人說:沒事的,你沒事,婦道人家懂什麼呢,沒事的。夫人的弟弟,也就是少伊的內弟,曾勸說他攜家眷去臺灣,這位內弟在軍隊中的軍銜是可以享受這個待遇的。少伊淡然道:都是一樣的,日子都過去了。

沈老師指點地上老舊的地基石板,告訴我們“歪擺臺門”的朝向以及秦家宅們的地磚石孔,方形的石孔在地面上越來越淺,漸隱的遺蹟散佈於村舍,物是人非……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敘述】紹興小皋埠清源橋 2017 -

史料也是口耳相傳的漸微。憑其間有限的確鑿部分,似可以判斷秦少伊的睿智遠在之後被草草了結性命的鄉紳們之上。他不切身參與政治,但對時局的敏銳令其決然,而不像人們表面上看見的那樣昏昏噩噩地在床上度過一個上午。中共對魯迅的看法是家喻戶曉的,他太太后來被聘為魯迅紀念館講解員的事,以及鄉村的人,至今還把他家叫作“魯迅他們家”,都證明了他有這張特赦牌,然而,他認定“日子都過去了”……“形為心役”,他自由地選擇了生命的過程,這恰恰是以生命詮釋了“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領袖箴言,當然,他是靜寂無聲地為自己的心去踐諾。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時光之河】紹興小皋埠 2017 -

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民國先生,與少伊寂靜的生命之河並行,獨立人格之口號響亮,卻沒有普通鄉紳嫻雅獨立的個人生活。民國12年,汪精衛、徐志摩往海寧、杭州觀潮,在西湖與胡適相會,文化領袖與青年才俊心心相惜,把酒吟詩,這段雅集原本可以成為浪漫經典的傳奇,臨了胡適日記:“我同精衛回旅館,談政治甚久。”。在我的眼裡,鄉野間的秦少伊與教孩子念千家詩的跛足青年之間的惺惺相惜,是自由生命之詩。

少伊的內弟漸漸老去,思鄉之情令他在兩岸通航之後越過海峽,他希望回到紹興小皋埠與侄兒同住,他隨身所帶的錢財僅僅是他的資產的九牛一毛,這點零花錢給他帶來極度的失望和痛苦,對少伊別時說的話“日子都過去了”,他似有了更深切的領悟,辭別後再也沒有回到大陸。

“跛足青年”沈老師沒有聽父親說起過。但我根據周作人的敘述,推測應是沈老師的上一輩本家。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童話】紹興小皋埠馬家臺門 2017 -

皋社社長就是沈老師的曾祖父:“聽先叔父時常提及,他老人家在上饒作過幕僚。人稱三臂公。一篆刻,二繪畫,三寫詩”。沿臺門東西,分別豎立五塊高約一米六七的旗杆石。(旗杆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放倒,鋪作道地)臺門鬥上面,有鏤空磚雕鑲嵌,亭臺樓閣、人物栩栩如生。兩邊是正方形青磚呈菱形粘貼,肅穆而森嚴。對於沈老師關於“旗杆石”,以及“鏤空青磚呈菱形粘貼”這些描述,是我去小皋埠拍攝照片之後,才有了直觀的感受。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在少年周作人的眼裡“所見只是廢墟”的娛園,院裡有個水池,池邊單面開著門窗的房子,曰“潭水山房”。

這“潭水山房”後來的情況據沈老師回憶,大致是這樣的:

上個世紀40年代初,鄉鄰們習慣稱娛園為“後花園”,其間有兩個三、四公尺見方的水池,池四周兜底用條石砌就,青苔覆蓋池壁,池內小蝦遊弋……每到傍晚,婦女們在此洗刷馬桶,所以這裡也稱為“馬桶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門內的居民,開始各取所需地圍圈“自留地”種菜果,臺門遺蹟成為“取之不竭”的建材,壘壁至腰高。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響應學校搬到家門口的號召,村委會將臺門內的秦家大院五進中的第四進“五間頭”拆卸下來,充裕厚實的木料一分為二:一半重新搭建為大隊禮堂,供開會放電影,或批鬥之用。另一半挪至“娛園”,搭建成東西向一字平房,建成勝利小學,“娛園”走上最後消失倒計時。

又經過四十年光陰,學校三次翻建,將取之不竭的“娛園”廢墟徹底轉換為有兩幢教學樓,操場上滿是塑膠的現代化東湖鎮皋北小學。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河巷】紹興小皋埠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夜行人】紹興小皋埠 2017 -

魯迅和托爾斯泰一樣,做為“俄國革命的鏡子”與“左聯積極參與者”,革命文學運動所造成的最終結果他們並不知曉,天真善良的藝術家個人,與歷史的洪流之間,常發生詞彙上本質的誤解。

在魯迅自述性的文字裡,對其影響至深的三位恩師:啟蒙塾師壽鏡吾先生;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章太炎先以及俞明震先生。

與秦少伊這樣亦師亦友的異類邂逅,從周作人所述:“我們叫他做友舅舅,常跑去他那裡玩,魯迅尤其同他談得來。”那麼魯迅的回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就絕不是秦少伊所為,這是我個人的推測了。他在人生至為關鍵的時期,在小皋埠邂逅這位“癮君子”和他的藏書,對日後作為文學家的魯迅,對他那些特殊的潛質,鄉土的,荒瑟的詩情及深刻的悲劇性決絕,其影響都不小於有文字記載的幾位恩師。

“剛性的語言”這類描述,是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魯迅而姑妄用之的形容詞。但他同時又會影響我們去欣賞作為不朽作品的實際內容,如在《藥》當中為夏瑜(秋瑾)精雕細琢苦澀的花環;襲宋人“寒荒”意景,眷顧與悲涼同在的《故鄉》的開篇;《鑄劍》中那樣微妙的情感,玄妙言辭……甚至就在《孔乙已》中,“中秋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對個體生命的悲憫是在“慢”節奏中展開。

不朽的靈魂和作品,單用“剛或柔”這樣的詞去概括會有失膚淺。就像我們沿著“英雄”、“交響樂之王”的稱謂去聆聽貝多芬,將可能錯過他那些浪漫柔情且經久耐聽的作品,比如兩首浪漫曲;最重要的鋼琴奏鳴曲,以及音樂史上的巔峰“晚期絃樂四重奏”。當我們用“燃燒”這樣的詞來形容凡高的時候,將可能錯過他那些最精微冷靜的花園素描, “向日葵”優雅的線條,在堆砌的筆觸掩蓋下的如巴赫賦格曲般排列有序的葵瓜仁的質感傳遞。

不朽的靈魂在世上的每一天,每個時刻都在徹悟。如果在接觸到那些“外國書”之前,不是打自童年開始的每一天的徹悟,那麼到看了這些“外國書”之後,魯迅也不能成其為魯迅。魯迅的人生經歷奠定他的基本人格。

魯迅文學語言的魅力,在於將人類的廢墟審美意識凝固於100年前的鄉土中國。魯迅幾乎沒有描寫廢墟,而其文學語言本身就是一座廢墟,它沒有古埃及、古羅馬廢墟的恢弘、歷史感;魯迅的文學廢墟鑿痕樸拙,荒瑟的肌理絲絲髮顫……它低矮,無需仰視,三兩個行巡者出沒其間……它突兀的“鄉土”泥腥味,即便是在回溯歷史的《故事新編》,將這種紹興泥腥氣正兒八經地登堂入室,這語言的廢墟也就有了高貴與幽默的氣息,比如《奔月》、《鑄劍》。豐子愷為魯迅小說《藥》、《

風波》做的插圖,讓我訝異,世上竟有文學插圖可如此天然地傳遞小說語言的奇事,且又不失畫者自己的風格……那種20世紀早期鄉土中國的幽默,源於中國小說的趣味,又“民國”式地推陳出新了。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過往】-2 嵊州市谷來鎮長生橋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過往】-2 嵊州市谷來鎮長生橋 2017 -

假定他13歲的時候,紹興的師長們完全同意他看“種種紅樓夢,種種俠義和別的東西”,但並沒有邂逅那位“末世公子”,在那樣頹敗寒荒的環境裡不拘常禮地說話,那麼,這樣的閱讀趨於常態,就不大可能在生命裡生出畸變、發酵……何況是在那樣的“墜入困頓”的心境。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久逝的春天】紹興孫端鎮石屋橋 2017 -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過往】-3 嵊州市谷來鎮長生橋 2017 -

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夏目漱石,這些“外國書”起到點撥、催化的作用。但在此之前,魯迅之為魯迅,是命運(經歷)使然。日本學者山田敬三說:“如果沒有家庭內部的變更,成人後的周樹人也許最多不過是一箇舊體制的齒輪。”,這說對了第一點,因為歷經家庭內部變更的人很多。苟延殘喘是“破落戶子弟”的命運標籤。 “沒落貴族”這個詞多少有些譏諷調侃的意味,但在文學藝術家的範疇,不乏終有大成者,魯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與這位飽讀文學書籍,擅畫梅花、厭棄功名甚至日常事務的“末世公子”的忘年交好,帶著“墜入困頓”的逆境心態去感受滿目蕭瑟的娛園風景,在這個關鍵的轉折點,除了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外,中國小說的特殊趣味也同時呈現給13歲的早慧少年。

“暗星夜”,在魯迅營造純粹的文學作品的無擾時光,他獨自潛回“娛園”廢墟,與那個孱弱的夢遊者說《中國小說史略》。

——劉洵 2017年3月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百草園記·宇宙的徽記》-

¥418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封城时刻,回去的人回不去的人,都看看他镜头里故乡的风景

K空間圖像敘事:何多苓羅中立張曉剛周春芽郭偉龐茂琨尹朝陽

《伎樂·24》將世間美好呈現:無限親近又難以企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