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審美範疇中的一種,又稱壯美,與優美相對。是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特殊審美對象,是物質形式、精神品質或二者兼有的特別偉大、出眾的現象。崇高首先指那些數量、體積和力量無比眾多、巨大和有威力的自然現象和人類創造的許多偉大的工程、建築。其次,它還包括大量社會現象,如道德風貌、思想行為都超群出眾、令人敬仰的優秀人物;人類的集體創舉等。

崇高置身於藝術之中,則是上述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在藝術家頭腦裡的主觀反映。崇高的審美特徵與優美相對,是一種壯美:形象博大、雄偉、壯觀;具有內在的攝人心魄的感染力量;常常在巨大激烈的衝突(客體本身內部的衝突和客體與主體之間的衝突)中得到表現。藝術在表現崇高時,形式上往往結構龐大、線條粗獷、變化劇烈。崇高常常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心理反應和美感也是特殊的,通常稱為崇高感,它包括驚奇、狂喜、景仰、尊崇、悲壯、豪邁、勝利等心理情感反應。崇高與優美既對立又統一,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二者都與真、善有關,並能引起美感,都是人們缺一不可的審美對象。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古羅馬的朗吉弩斯。朗吉弩斯的《論崇高》在美學史上的突出貢獻即是第一次把崇高作為一個美學範疇提出來加以研究,並創立了最早的崇高學說,它對柏克、康德、車爾尼雪夫斯基都產生了影響。

朗吉弩斯所講的崇高,首先指的是文章風格的崇高,但他對崇高的理解和考察已經超出了修辭學的範圍,開始進入了美學領域。在《論崇高》中,崇高這個美學範疇當時還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朗吉弩斯首先把崇高看作是一切偉大作品共有的一種風格,是文學作用的最高價值,也是衡量文藝作品的最高標準。從《論崇高》中還可以看出,朗吉弩斯所講的崇高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具有高超的思想感情,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誘惑力和征服力的文章風格。他和賀拉斯所講的合適或得體明顯不同,合適或得體要求的是符合理性、合情合理,而崇高則要求超出一般的理性和常規。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朗吉弩斯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除了掌握語言的能力這個先決條件之外,崇高還有五種本源:

一是莊嚴偉大的思想,

二是強烈激越的情感,

三是運用藻飾的技術,

四是高雅的措辭,

五是整體結構的堂皇卓越。

他指出崇高的美學特徵是偉大和不凡,其可以產生提高情緒和自尊感的審美效果。

朗吉弩斯還講到了社會政治和自然界的崇高。他並不否認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崇高的東西,認為其中超出常規的龐大、不平凡、威嚴甚至可怕,都是崇高事物的屬性。朗吉弩斯還提到崇高和優美是有區別的,即是後來柏克、康德等關於美和崇高學說的萌芽。

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把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崇高與美嚴格區別開來的,是英國的經驗主義美學代表柏克。在柏克之前,崇高和美的範疇雖然早已出現,但二者的界限並不很明確,容易混淆。為此,柏克花了很大的力氣在自己的美學著作中闡明崇高與美的區別。首先,他指出崇高和美這兩個觀念的起源完全不同,然後,他又進一步確定了崇高與美在客觀性質上的差別。

柏克繼承經驗派美學的傳統,從生理學角度出發,重視對人類本能和情慾的研究。他把人類的基本情慾分為“自我保全”和“社會交往”兩類,前者是維持個體生命的本能,後者是維持種族生命的生殖欲及一般社交願望或群居本能。從崇高和美各自的起源來說,柏克認為“自身保全”是崇高感的基礎;“社會交往”是美感的基礎。崇高感的心理內容主要是恐怖和驚懼,這隻有在生命受到威脅、個體感受到痛苦或危險時才能產生。崇高的對象不同於實際危險,因為它“處於某種距離之外,或者受到某種緩和,危險和苦痛可以變成愉悅的”,崇高感則是“面臨恐怖的對象卻沒有真正的危險”的自豪感和勝利感。而美感的主要心理特徵是愛,愛是一種“複合的情慾”,包括異性間的性慾和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要求和群居本能。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在闡明崇高與美的不同起源之後,柏克還就崇高與美所特有的客觀性質做了研究。他把崇高和美的客觀性質只限制在事物的可感覺性上,認為這些性質“機械地打動人心”,立即引起崇高感和美感,理智和意志在這裡都不能起作用。談及崇高的客觀性質,柏克認為一切崇高的對象都有一個可恐怖性的共同點。崇高對象的感性性質主要表現在體積的巨大、顏色的晦暗、力量的強大、無限、空無、突然性等,其中力量是柏克特別強調的。再談及美的客觀性質時,柏克從唯物主義出發,首先承認了美的客觀性,肯定美是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柏克給美下了一個定義:我們所謂美,是指物體中能夠引起愛和類似情感的某一性質或某些性質,我把這個定義只限於事物的單憑感官去接受的一些性質。”

在西方美學史中,研究崇高最有影響力的美學家則數康德。他將崇高分類,認為有“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而其特徵是“無形式”。崇高是人的主觀心理反應,這種反應先是人在心理上感到對象的恐怖,並隨之產生壓力,然後引起自衛要求和理性力量,進而由恐怖轉為愉快。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康德早年就在柏克的影響之下寫過《關於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但他對美和崇高的哲學論證,是在《判斷力批判》中完成的。康德在這裡強調了崇高感的道德性質和倫理基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美的分析”中的形式主義。康德對美和崇高作了比較:一、就對象來說,美只涉及對象的形式,而崇高不僅涉及對象的形式,還涉及對象的“無形式”(即“無限制”、“無限大”)。二、美更多的是關涉事物的質,而崇高則更多的是關涉事物的量,就主觀反應來說,美感是單純的快感,崇高感卻是由痛感轉化成的快感。三、最重要的區別則是美在於對象,崇高卻在於主體的內容、心靈。

康德還把崇高分為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兩大類。在他的思想中,數學的崇高指的是體積的無限大,力學的崇高則是巨大的威力。在康德看來,不管是數量上的崇高(如大海、崇山峻嶺等),還是力量上的崇高(如雷電、火山等),都是對象的“無形式”,是人的想象力受到壓迫(產生痛感)時,理性的力量被激發出來產生一種抵抗力,從而去“支配”崇高對象。人在這種理性對崇高現象的“支配”中產生自我尊嚴感。崇高的對象在自然界(也包括一些社會現象),但本質卻在人的主觀心靈裡。因為崇高感和人的理性觀念(亦稱道德觀念)密切相關,所以人要能欣賞崇高,必須具有相當的道德修養水平。


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簡論朗吉弩斯、柏克、康德美學中的崇高思想

崇高不僅具有積極的審美意義,而且還有認識和教育意義,它可以通過美感作用幫助人們認識自然、社會和精神生活中沒有體驗過的事物,使人在道德修養上日趨完善;更重要的是激勵人從事偉大事業,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朗吉弩斯、柏克、康德對崇高的研究為西方美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們之後,又出現了像黑格爾、車爾尼雪夫斯基這樣一批哲學家對崇高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崇高的理論知識,並影響至今。(作者:待核中)

參考文獻:

李醒塵(著) 《西方美學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王世德(主編) 《美學詞典》 知識出版社 1986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