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這兩天閨蜜真是有些頭大,唉聲嘆氣的和我吐槽:

網課教育下,她家兩個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是越來越長,從最初的20點全部搞定,到如今23點還在奮筆疾書……真不是老師作業留的多,而是孩子們在使用平板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撒歡”了。

作業的魅力當然沒有遊戲、小視頻來的輕鬆、自在與快樂,而隨意的刷個小視頻,一個多小時就悄悄溜走了……

閨蜜說,孩子們太不“自律”啦!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我問她,“你怎麼知道隨意刷個小視頻,一個多小時就過去了呢?”

閨蜜笑著答,“我常常就是如此啊!”

我又問她:“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在做什麼?”

閨蜜回答的理直氣壯:“我坐在他們身邊看著啊!”

“看他們寫作業?”我追問。

閨蜜喃喃的說:“看手機!”

這就對了啊,閨蜜的孩子已經5年級了,現在她所謂陪伴孩子寫作業,若非是必要的聽寫,或者是孩子請教不會的題目,哪裡會就正襟危坐的呆在孩子身邊,專心致志的看其寫作業呢?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我問她,你想象中自律的孩子應該怎樣?

閨蜜吧啦吧啦:

完全無視外面世界的紛紛擾擾,該寫作業寫作業,該學習學習;

按時起床、準點兒睡覺;吃飯不挑食,行為不出格;講禮貌、懂規矩;尊老愛幼,性格活潑;

上學不需要家長操心;放學不需要家長擔心;考試成績總是一流,為人處世也處處被點贊;

勝不驕敗不餒,不沉溺於得失,不苟同於世俗,遇到誘惑也不動心;

……

說著說著,她自己先嘿嘿笑起來。是啊,她說的哪裡是個孩子,分明是“神”啊!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自律意味著遵守規則,而規則意味著被約束】

說實話,自律的人生,真的就是開掛的人生。

自律的人,能夠堅持如一的把一個好習慣長期延續下去;自律的人,能夠隨時剋制並撫平自己內心不該有的慾望,毫不誇張的說,自律的人,真的是可怕的人,是會心想事成的人。

但往往,我們對孩子所說的“自律”,多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期許罷了。

因為“自律”的養成,更多的應該是源自於父母的堅持不懈。你若鬆懈,孩子自然會鑽空子;而善於鑽空子的孩子,一定是沒有很好的“自律”習慣……

對於大多數正常的孩子來講,這就是一種無限循環。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孩子的心智發育特點決定他們的“自律性”並不強大,若家長再沒有很好的堅持與調控,成為“脫韁的馬”是正常的,而“脫韁”後究竟會有多少的“瘋狂”程度,還在於孩子有多少的理智和自律。

那些個拿著父母血汗錢打賞主播的10歲以上的孩子,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打賞的錢是家中的真金白銀嗎?只不過他們沉迷在這種網絡的虛幻中,完全沒有了自律罷了。

那些個動輒不完成作業,考試想要打小抄,常常和校規、班規碰撞一下的孩子,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這些做法是不正確的嗎?只不過他們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某種結果罷了。或者是追求個性,或者是追求新奇,或者是追求自由……

總之,“自律”就意味著準守規則,而規則就是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誰不想要個自由自在?哪怕自己沒有孫悟空的72般變化和若干靈通。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自律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沿襲】

古人說,子不教,父之過。

而為人父母者,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扮演者怎樣的角色,維持著怎樣的形象,都是言傳身教的巨大能量。

其實,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可能恰恰是父母吃足了沒有“自律”的惡果,才會看到孩子沒有“自律”而分外著急、焦慮,從而想要通過嚴加管教來糾正孩子,莫走錯路。

若是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則,不但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還會成為反面教材。

有些父母自身的行為就缺乏長輩起碼的自制力、尊嚴和理性,大的說,比如酗酒、邋遢、大打出手、偷奸耍滑甚至背信棄義;還有親子教育中常見的,比如懶惰、撒謊、言而無信、泛泛而談空有大道理……

這些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地生活,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對孩子再嚴苛,也不過坐實了父母假、大、空的虛偽本質罷了。孩子不但會覺得苦惱,照搬下來;還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切都是父母的錯,推卸責任。

閨蜜在上學期曾經因為玩手機上癮而忽視了老師的校信通,導致孩子幾次出錯,該寫的作業沒有寫,該穿的校服沒有穿,該籤的字也沒有籤……最後在老師請家長的時候,居然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孩子。

我現在都還記得,孩子在我家哭的一塌糊塗,就是不願意回家的樣子。閨蜜還大言不慚讓孩子先認錯,不能損毀家長在老師面前的形象啊!

我簡直是無語了。

想想看,父母手機不離手,天天得空就是刷視頻、玩遊戲,還動輒對各種直播品頭論足,喋喋不休,最終還要去責怪孩子喜歡鑽空子?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自律需要時間的研磨,更需要精心的培養】

自律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不斷修行才能夠得來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

孩子們需要根據規範來限制自己的行為,逐漸成為習慣,培養自律。而其中依據孩子的年齡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尤為重要。

父母可以在家裡設定清晰明確的家庭規則,然後遵守,如果規則被破壞,那就要去承擔後果。這會教會孩子應該期望什麼,促使他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但父母不要期望一個五歲的孩子可以在沒有別人提醒的情況下自己起床、刷牙、梳頭髮以及穿衣服;也不要奢望一個玩心正濃的小學生可以每天主動做作業,預習複習功課。

父母可以嘗試把孩子每天做的事情,和孩子商討之後,制定成日程表,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的安排是什麼,最初可以詳細到吃飯、梳洗、刷牙以及穿衣服的時間,以及放學以後如何分配家務勞動、家庭作業以及娛樂的時間等等。

只有孩子知道了自己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他才會有規則感,有自律感。至於隨時想要突破規則,迴歸自由不羈的本心,那就要看在制定規則的時候,相應規則下所指定的獎懲了。

做的好,父母不要吝嗇於獎勵,而做的不好,父母也不要一時心軟忽略了懲罰。

同時,在孩子明顯需要培養自律能力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精心作伴,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提供適當的幫助。

而不是動輒不耐煩:“我正忙,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這種回答的必然結果就是孩子一定會犯錯,會違背規則。

另外,如果父母習慣用嚴格的體罰去教訓孩子,也許就需要先看清楚自己的本心,是教育?還是發洩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


“自律”,既是父母對孩子的希望,也要成為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所以,當一個孩子出現行為差錯的時候,是不是身為父母的先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提前教過孩子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是不是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在孩子出現壞習慣或者不檢行為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及時提醒和制止?對待孩子的錯,是不是自己毫無原則的包容或者諒解?

要讓孩子們學會自律,不僅需要父母的真心投入,還需要父母長期堅持表裡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恆的照顧,這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