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前言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鄉村文藝愛好者、作者吳尤旺

提起唱戲,不由得回憶起當年我對戲劇痴迷的往事。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縣角杯鄉宏土村自古以來就是個文化大村,村裡的家戲在全縣也是出了名的。為了成立戲班,曾經發生過鎖牢賣驢、子財賣地、月喜為唱蘆花賣了二畝棉花地的經典故事。我村的家戲在文革未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幾部樣板戲都演的非常好,分別在臨晉馮留、雲沖和東張積善巡迴演出。


01、一個痴迷演戲的學生和他的校園生活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當時我十六歲,在本村初中唸書,經常在校演節目,對演戲非常痴迷。當時學校是軍事化編制,一個年級編一個排,我是排長,我的恩師是本村返鄉教師陳協農老師,他如今還健在,已經八十七歲高齡了。他教學認真,管理嚴格,學生見他就如同老鼠見了貓,十分害怕。晚上學生上自習,他就在房內備課,也經常會到教室查一下。自習結束後時,由我把同學們帶出教室排好隊,唱一個歌就解散放學。當時農村還沒有用上電,每個學生都點個小油燈,晚上教室光線昏暗,少個學生不認真查也很難發現,因此給了我溜出去看排戲的可乘之機。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教室邊有個小門通往校外,離村裡排家戲的地方不遠,我隔三差五,多次偷偷溜出學校去排戲。事過五十年了,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負責排戲的團長給我安排的是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個小土匪,從頭到尾只有一句白語。就這樣,估計快放自習時再又偷偷溜回來。同學們心知肚明,就是陳老師不知道。有一次耍了個險乎,當時沒有表,溜回學校同學們都放了,我也偷偷回了家。躺在炕上,心裡總是忐忑不安,唯恐陳老師發現捱揍,不料第二天早早到校一看沒事。幾個和我相好的同學告訴我,昨晚放學時是他們偷偷替我通知全排同學站隊唱歌放學回家的,陳老師並不知道此事,這下子我的心總算是放到肚子裡去了。真是有驚無險,我僥倖逃過了這一劫。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人常講瓦罐不離井口破,做賊不犯次數少。誰知好景不長,遲早會失手,終於在一次晚上套戲中陳老師突然來到排戲現場,把我領回了學校。我以為他非打我一頓不可,結果批評了幾句就沒事了。


二、初中畢業回村當業餘劇團團長帶領村民排戲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初中畢業了,當時社會上颳起一陣讀書無用論,廣大青年在農村大有作為的風潮,我雖然在學校成績名列前茅,但還是毅然回鄉務農了。因我在校是團員回村就擔任了團支部副書記,村裡的業餘劇團由團支部來抓,自然而然我擔任了團長。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清楚的記著,我們排的第一本大戲是眉戶《豔陽天》。當時的階級鬥爭抓的厲害,農村群眾娛樂活動少的可憐,群眾就把看家戲做為精神上的寄託。正月初三演,元霄節演,就是天空飄著雪花,群眾也穩穩不動要把戲看完。到了七一,當時的張吳公社組織全體黨員辦整風學習班,又調我村業餘劇團為全體黨員演出豔陽天。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七四年,我們又排出了眉戶《奪印》《紅嫂》《朝陽溝》《五把鑰匙》,蒲劇《換了人間》等劇目,每年都要代表宏土村赴公社匯演。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網絡圖片


一九七五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又組織了輕騎隊,根據當前形勢和農村好人好事編寫成小演唱、快板、道情、三句半、對口詞等,在田間地頭為群眾演出,受到了大家的好評。當時我們村有一個叫呂引存的同志在縣文化館工作,便給了運城報社投了稿,讚揚了宏土輕騎隊。當時的臨猗縣委書記閆廣洪,在運城報上看到報道後,計劃把宏土的輕騎隊調到縣上演出,但因農業學大寨抓的緊,此事也就撂下了。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一九七七年、七八年國家恢復唱古裝戲,當時我也受到黨支部村委會的委託和支持,決定拍古裝戲。第一本從《十五貫》開始,先後幾年內排出了蒲劇《三滴血》《薜剛反朝》《趙氏孤兒》《下河東》等劇目,發動當時村裡的文藝愛好者,又當導演又當演員來,帶動年輕人。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作為負責人我事無鉅細啥都管,晚上排戲要早早生爐子、點汽燈,老年人沒來要到家裡叫,為了保證正月的正常演出,要騎上自行車到幾十裡外的薛公、西里村聯繫戲箱。我是七八年結的婚,按風俗是正月初三要到岳父家出門,結婚第一年的正月初三還是演完戲從舞臺上直接走的岳父家,也僅去過這一次。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提起唱戲,至今還有一件心裡後悔的事。當時我巷吳星耀在團里拉蒲劇板胡,他也是一個吹鼓手會吹嗩吶。他給我請假,說初三有個結婚的讓他去,保證在十二點鐘開戲前趕回來。我說只要能趕回來就去,不能躭誤演戲。結果快十二點了也不見他回來,我就叫了好友吳望寧,騎自行車在半路上截住他把他綁了,嚇得他臉色蒼白乖乖得跟我回村。當時的形勢厲害,群眾對幹部還是很害怕的。


03、戲路坎坷,柳暗花明,《黃水東伸》首演成功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回憶在我們村業餘劇團唱戲的這些年,一路走來,可謂坎坎坷坷,感想頗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生產隊大鍋飯時期,村裡人農閒時侯唱戲是為了多掙幾個工分......一是當時一個勞動日只有兩毛錢分紅,如果一年到頭掙的工分摺合後不夠全家口糧錢就會成為生產隊的欠款戶,所以每年排戲大姑娘小媳婦,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爭著尋我這個團長報名參加;二是每年冬季天寒地凍,要響應“農業學大寨”的號召,修水保、平梯田、拉土積糞地閒人不閒,如果能加入劇團排戲,除了掙工分至少還可以免受凍寒之難。進入八十年代,隨著責任制土地的下放,人們為著溫飽和致富夜以繼日的奔忙著。有的外出做生意,有的在村搞加工養殖,村裡排戲那一點點補貼根本吸引不住人了,農村的家戲一度擱淺,業餘劇團有名存實亡,我這個團長也成了光桿司令。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歲月飛逝,時光不居。伴隨著科技興國,文化興村的東風,逐漸富起來的莊戶人除了物質生活的享受外,更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於是,我便和好友呂宜宏商量如何把我村的家戲班子重新恢復起來。要打同聲鼓,至少三五人。我們又聯繫了本村愛好文藝的吳望寧、呂引存、吳永勝、吳衛民、吳金龍等同志,先從排小節目開始,自編自演自導,沒有幕布自己掏錢購買,並號召群眾捐款。在村委會和群眾的支持下,先後置辦了頭幕、二幕、底幕、邊幕和天幕等。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呂宜宏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村民呂宜宏多才多藝,不僅文字功底深,編寫的小戲接地氣人愛看,而且還擅長幹些技術活兒,沒有照明燈光他自己製作,沒有字幕機他用退下的幻燈機改裝,沒有音響他把自己家的音響拉來,一門心思撲在自己喜愛的戲劇上來。隨著劇組的日益壯大,我們還成立了編寫組,樂器組,劇務組,燈光音響組,外務聯繫組,責任明確,分工合作。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元上電灌站小禮堂演出留念

全體演職人員和宣傳部部長張富有,文化局局長劉武,水利局局長焦世華,文化館館長荊隨定、副館長昝來寶、處長吳尤謙,一級編劇郭啟農老師在一起合影留念

二零零零年,當地元上電灌站引黃東伸工程峻工,把滔滔黃河河水引到了黃土高原耽子、北辛一帶,千年乾旱地變成水澆田,我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便根據其間發生的故事編排了大型眉戶戲《黃水東伸》......呂引存藉著和縣委路副書記、宣傳部張部長是同學的關係,邀請二位領導觀看了我們在元上電灌站的演出。出乎意料的是演出那天,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縣委五套班子成員和水利局焦世華局長,演出結束後,領導們走上舞臺和演員們握手交談,祝賀演出圓滿成功。張部長當即表態,讓我們正月十五晚進縣大禮堂演出,要求全縣水利各部門要大力支持。不料,在臘月二十八縣委召開的年關團拜會上,有些領導提出,從解放以來,除正規劇團在縣大禮堂演出外,沒有農民業餘劇團進禮堂專場演出,如果演出不成功的話有損縣委形象。文化局長劉武馬上安排文化館,立即派出一級編劇兼導演郭啟農和文化館副館長昝來寶、張麗娟同志,正月初四來宏土連改劇本帶排戲,確保演出成功。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縣大禮堂演出留念

縣大禮堂領導和全體演職人員合影留念:政府副縣長楊建民,宣傳部部長張富有,文化局局長劉武,文化館館長荊隨定、副館長昝來寶,一級編劇郭啟農,角杯鄉鄉長張自創、副鄉長範建平,宏土大隊支部書記柴增寧等。

正月十五晚,我們如期在縣禮堂進行了演出。臺下架著三臺攝像機帶切換機,觀眾座無虛席,連過道上都站滿了人,其間掌聲不斷。在演到高潮時,突然聽到舞臺上咚的一聲,當時我正在臺前演戲吃了一驚,原來是耽子鄉鄉長張自創帶領鄉領導班子向臺上扔了兩條硬糊蝶泉牌香菸(在當時硬糊蝶泉牌香菸是很吃香的)。謝幕後,張部長代表縣委、縣政府向我們贈送了書有“歌頌現代事,譜寫時代曲”的錦旗,並和大家合影留念。更讓人欣喜的是,此時從舞臺下走上一個陌生的人,他自我介紹說:我叫程光遠,是巜光明日報》通迅員,看了你們的演出,我深受感動,並表示要將我們的演出活動及劇團情況在《光明日報》上宣傳報道。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呂宜宏

眉戶劇《黃水東伸》,新幕布,新燈光,新字幕機,再加上專門給臨猗眉戶劇團畫布景的呂明同志新畫的佈景,更是為演出增添了靚麗色彩,《黃水東伸》的成功演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讓我們倍感驕傲和自豪。當時黨支部、村委會決定在我村每年古會劇團扎戲前的頭天晚上為村民演一場。恰逢那一年蘋果價格好,客商多,也趕上我們村整改線路,地區電力工程隊駐紮在我村。看了我們的演出後,他們一致反映我們的戲不但演的好,而且非常感人。


04、酸甜苦辣,感恩有你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本文作者吳尤旺

戲是演出成功了,可這中間經歷了多少酸甜苦辣,一回想起,心裡真是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人常說:要生氣,成班戲。為了工作上的事,我們幾個劇團領頭的經常抬槓、吵架、紅脖子脹臉。但過後誰都不往心裡去,都知道是為了工作,不是為自己的事。我做為負責人更要全面考慮。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排戲要順利,角色分配是第一。自己既是團長又是演員,為了應對突發狀況,或者演員中途撂套,分配時,我先不給自己分角色,然後必須把所有男演員的臺詞都要記的滾瓜爛熟,以免出現意外自己隨時能夠替補上去。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都知道,村裡排戲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不掙錢的事,是沒人願意幹的。我們便發動自己的家屬,能演的演,不會演的幹劇務,也多虧了幾個我們從小一起演到大的幾位女同志。如:吳會芳,張愛玲,吳淑玲,吳愛女,呂芙珍,姚會霞等同志,都為宏土村的文藝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大家不計報酬,甚至有時還自己掏腰包。


記得有一年,村幹部換屆時期,老幹部不幹了,新幹部沒上任,年關熱鬧沒人管了。我們幾個領頭的就商量,每人出資二百元,為參加演戲的每人買了茶缸,用紅漆寫上(元霄演出留念)發了下去。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過全體演職人員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我們的事蹟在《光明日報》登載後,《山西日報》隨後也做了報導。中央第七套《黃土地》欄目也來到村對我們莊戶劇團進行了專門採訪並隨後在電視上播出。


05、緊跟形勢領導重視,《公僕情》收穫頗豐,《張小民》引起轟動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二零零二年的一天晚上,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學習縣委組織部發的文件《在全縣展開學習黨員幹部張小民的模範事蹟》,當時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感覺這是個好題材,就和呂宜宏商量,設想著能把它編成劇本,我們的想法同時也得到了支部書記柴增寧的贊同和支持。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說幹就幹,第二天,我們聯繫上了蔡村大隊黨支部書記丁滿倉同志,接著我們一行人趕到蔡村就張小民同志的事蹟做了進一步的釆訪……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我們到蔡村後受到幹部和群眾的熱烈歡迎,我們就張小民的模範事蹟編成了劇本的初稿,徵得了蔡村全體幹部的同意後再次修改。然後我們將劇本託我村的一個女婿轉交給縣委書記王殿民當秘書的華文同志,讓他親手交給王書記。王書記正在地委開學習三個代表大會,兩天後王書記從運城打來電話(當時農村手機很少,普遍都是坐機電話),大意是目前全國都在學習江澤民總書記的三個代表的講話,地委要求各縣要彙報出學習三個代表後的模範黨員幹部。他看到劇本後深受感動,一下子拓寬了思路,計劃把張小民的模範事蹟做為我縣的典型樹立起來向全國推廣。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當年臘月中旬,王書記帶領縣委有關領導及宣傳部、文化局的主要領導來到蔡村召開了會議,參會的有孫吉鎮黨委書記張猛,鎮長荊俊武,蔡村的支村委幹部和我村的柴贈寧書記及我們演唱團的幾位負責人。會議上王書記對宣傳張小民的事情做了具體安排,要求宏土村群眾業餘演唱團抓緊排練,正月十五日晚進縣大禮堂專場演出;要求臨猗眉戶劇團過年後趕緊編寫劇本在全縣巡迴演出;要求宣傳部先撥給宏土村業餘演唱團叄仟元做為活動經費,張部長主管此事。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公僕情劇照: 張小民扮演者吳都篩,丁滿倉扮演者吳永勝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公僕情劇照 :村裡機井發生故障,張小民親自連續幾天下井病倒,丁滿倉看望張小民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縣委書記王殿民上臺看望全體演職人員並親切交談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縣委書記王殿民上臺看望全體演職人員並與他們親切交談

我們將劇本多次修改,終於編排出了八場新編眉戶劇《公僕情》,正月十二在蔡村舞臺上演出,王殿民書記帶上縣五套班子成員在臺下觀看,孫吉鎮黨委一班人陪同,文化館副館長昝來寶跑上跑下,只怕失場。開演前由山西日報和山西電視臺對我們進行了採訪。正月十五我們再次在縣大禮堂演出,縣委要求各鄉鎮一二把手,各局一二把手務必前來觀看,又是一個爆滿全場。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這件事過後宏土群眾業餘演唱團出了名,縣文化局、縣工會頒發了各種榮譽證書,山西省文化廳頒發了宏土藝術團的光榮稱號,又為呂宜宏同志頒發了(泥腿子作家)證書。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我們業餘演唱團通過兩次在縣大禮堂的專場演出,迅速走紅……

過了年後,文化局調來了國家一級編劇郭啟農老師和臨汾地區的著名編劇小上老師,住進了縣委招待所。他們以我們宏土業餘劇團的劇本為基礎,對張小民的模範事蹟重新進行了編寫,他倆編寫的大型眉戶劇最初命名為《村委主任》後來又改為《張小民》。過後我和呂宜宏拜見了郭啟農老師,他對我們講:寫劇本必須解放思想,拓寬視野,要跳出宏土劇本這個圈子。他的話很有見解。


《張小民》的劇本經縣眉戶劇團的緊張排練,很快在縣大禮堂演出。那天我們租了一輛大客車拉上我們村業餘劇團全體演職人員前去觀看了演出。



06、宏土莊戶劇團,團結奮進譜寫時代篇章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在2003年我們又根據縣委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建設中發生的人和事,編排了眉戶劇《一枝紅杏》。正月十五晚又在縣大禮堂進行了專場演出。

當時村裡有人調侃,編了幾句順口溜:宏土村來不嫌羞,不鬧十五鬧十六。因為每年正月十五要進縣演,也只能十六在本村演出了。


在這幾年的排戲演戲中,我也加倍努力學習,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寫了入黨申請書,並獲得了全體黨員的通過,經上級黨組織批准我正式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這也是我一生中最最幸福的事。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會芳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衛民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呂芙珍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快板小品(生男生女都一樣) 表演者:張愛玲 吳娟芳 吳愛女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縣計生局荊俊武局長、縣計生協會馬曉梅會長,宏土黨支部書記吳成確同志陪同市計生負責人看望全體演職人員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縣計生局長荊俊武、角杯鄉黨委書記廉輝及地區計生委負責人看望(情暖人間)全體演職人員時他們的合影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三級分管計生領導和演員們合影留念

二零零七年我們業餘劇團又為縣計生局、省計協會編排了眉戶劇《情暖人間》,並得到省計生部門的大力支持,給我們撥了三萬元的活動經費做為鼓勵。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二O一九年農曆正月十四我們演唱團又到西張吳孤兒院為殘疾孩子們演出,受到張崇虎站長的熱烈歡迎

二零一三年,我們又為運城市福利院西張吳家庭寄生站編排了眉戶劇《情緣》並巡迴到各村和市福利院進行演出,讓這些孤殘兒童和孤寡老人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愛女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姚會霞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張愛玲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陳吉林和吳會芳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金龍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眉戶團退休職工:呂明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相禮夫妻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淑玲夫妻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尤旺 呂西蓮夫妻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吳望寧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二0一九年四月參加縣委在吳王景點召開油菜節旅遊盛會演出嵋嶺韻的劇照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宏土村演唱團成立三十年來,堅持自編自演目導,緊跟時代形勢,譜寫時代篇章。


結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臨猗六旬老農:幾十年風雨戲路,見證鄉村文化發展崢嶸歲月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我們有生之年,還要繼續為鄉村文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努力盡到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