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孩子不夠優秀,有點失望,怎麼辦?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 可能都不會有個優秀的“精英兒女”。媽媽圈發過一篇高曉松有關子女教育的文章,中心思想是,成功不可教育,我們需要教育孩子的,是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中也能過得舒服和向上。這對很多媽媽來說,可能有點殘忍。但靜心而想,也許最該調整心態的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孩子天分千差萬別,我們應該給的,是愛而不是失望。


1


有位媽媽,有知乎上提了個問題:覺得孩子不夠優秀,有點失望,怎麼辦?


覺得孩子不夠優秀,有點失望,怎麼辦?

這個問題提出來,效果是爆炸性的。

許多人紛紛跑過去吐槽獻策,但這個策一獻,才感覺有點不對大頭——題主說的不夠優秀的女兒,才3歲好嗎?

3歲的幼兒你就讓她優秀,小朋友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連負責搞笑的公號冷笑話精選,都看不下去了,斥責道:

憑什麼你自己這麼普通,卻要求3歲的孩子展現驚人的天賦涅?

有些人,自己在該奮鬥的年紀不努力,在應該學習時、該努力工作的時候消極怠工,對自己的人生極其不負責。後來他們老了,因為年輕時的放縱,被生活無情輾壓。

所以一旦有了孩子之後,便將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孩子之上,讓孩子承受那個年紀不該有的期望和壓力,只為讓自己的後代能獲得世俗上的成功,繼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罵的倒是痛快了,但這位媽媽的表現,只是一種普遍性的、焦慮心態而已。


2

2016年7月,《經濟學人》雜誌稱,中國的中產階層有2.25億人,他們是目前全球最焦慮的人。

可是,大家為什麼焦慮涅?


3


我的樹洞裡,有個很好玩的留言:

先來說說我的情況。我是農村孩子,通過高考來到北京,私企工作,有套小產權房,家庭年入不少於20萬。算是有房有車的中產。

但你知道,北京年入20萬,就是地道的窮人了。想再買套房,買不起,車子有點破,換不起。在老家,我們是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的勵志榜樣,但我們更羨慕他們,至少他們沒我們這麼大的生存壓力。

實際上還處於未起步階段,只要有點小病小災,或是工作上出點變動,一切就全完了。我們就象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舢板,生活的小船說翻就翻。

問題是孩子,沒有絲毫的努力意識,無憂無慮我們也能接受,問題是孩子不願意讀書,不喜歡學習,只知道跟人家比吃穿,買什麼東西只看牌子,不是名牌就不要。感覺跟孩子說話真的好累,現在的感覺很迷茫,完全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巴拉巴拉,這位父親說的,也是一種極度的焦慮心態。

焦慮之心,人皆有之。

但焦慮至此,就是個麻煩了。


4


為什麼中國人最焦慮呢?

原因或許不止一個,我們只說與我們自身關聯度最高、能夠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解決的。

——我們有些人,對人生成長的規律,認知不是那麼全面。

比如說吧,在我們的知識界,仍然按農業時代的常軌,把人生分成四個階段:童年、青年、成年及老年。

而實際上,當人類文明進入工業化時代,人生就已不再是四個階段,而是五個:童年、青年、成年和後成年,以及老年。

——這個多出來的後成年,是因為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的壽命延長,許多人到了農業時代該辭世的時候,發現自己還身體健康,吃嘛嘛香,這等於人生憑白多出一個階段。

而當進入全球化時代,中國這邊則是城市化狂飆猛進,整個世界財富激增,教育時段延長,人生又多出一個階段,變成了六個階段:

童年、青年、奧德賽階段、成年、後成年,然後才是老年。

——有些朋友的焦慮,可能是對人生這幾個階段,認知不足。

打個比方,人生六個階段,就好比你參加比賽,要圍著跑道跑足六圈。可是你腦殼進水量比較大,以為跑四圈就OK了。四圈跑完你就衝下場去搶獎盃——但後面還有兩圈呢親,獎盃你拿不到,只會有滿心的迷茫,與困惑。


5


人生巨大的心理創傷,都在童年。

許多人,會忘掉童年的痛苦。

——心理學告訴我們,你心裡的創痛越強烈,遺忘程度就越高。而你遺忘的越是徹底,成年後遭遇到的麻煩就越多。

童年最大的痛苦,第一是被強迫學習控制自己的身體,要花幾年的時間,於巨大的羞辱中學會起夜,而不是繼續尿在床上。第二個是試圖控制這個世界的努力失敗失敗再失敗,孩子們會發現,他們甚至連強迫父母留在身邊都做不到,從此對這個世界,產生出巨大的恐懼與失望。

許多人認為,青年比童年懂事——恰恰相反!


6


從3歲到9歲,孩子的認知力不斷成長,能夠表達自我,學會剋制——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會有一個巨大的智力回潮,年輕人的智力,會普遍性的跌落回9歲以下。

也就是說,人生第二階段的青年時期,是個智力跌停板,重返嬰幼時代。

為什麼呢?

這個,大概是青年時代的認知,並非是內心的智慧,只是無奈屈服現實。所謂的理性,不過是強迫性的剋制。但青春期體內化學激素分泌,會摧毀年輕人的強迫與剋制,內心的野性不被允許,就只能退回嬰幼狀態,以求自保。

——在農業時代,是沒人理會年輕人成長階段的苦痛心靈的。孩子長大了,給你把鋤頭下地幹活,不好好幹就打死你。

只要學會鋤禾日當午,就可以幹一輩子。

但現在,技術工種進入短命時代,一招鮮,吃遍天的美好時代早已結束。學校裡學到的那點東西,還不夠一個早晨用的。

這個時候,就多了個奧德賽階段。

多了個,以不變應萬變,通過心靈漂泊找到自我目標的階段。


7


什麼叫奧德賽階段呢?

奧德賽,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他曾經參加了特洛伊攻城戰,最有名的特洛伊木馬,就是他的計策。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最愛。

女神愛他,男神鐵定討厭他。

最討厭智慧的暴力海神波塞冬,詛咒了奧德賽——詛咒他回家找不到門。

結果,奧德賽在特洛伊戰爭之後,被迫在大海上漂泊十年。他眼看自己的小夥伴,缺乏自制而變成了豬,幸福的搖著尾巴吃飼料,然後被人宰掉吃肉。他對抗了海妖塞壬的可怕歌聲,又被一位粉絲女神困住,不啪啪啪就不放他走。

最終奧德賽終於回家了。離家前他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回來時只剩一個人。因為他多年未歸,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無數男人蜂擁而來,向奧德賽的老婆求愛。奧德賽必須要戰勝所有的求愛男,才能奪回自己所愛。

——出行萬里,漂泊十載,只為了發現你之所愛,其實就在家裡。

這個古老的寓言,被用來形容現代年輕人心靈之觴。

人生成長就是這樣,道理也好,規律也罷,幸福也好,快樂也罷,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每個人的心裡。你說了沒用,必須要他自己發現。


8


馬上要御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他的大女兒瑪莉婭,高中畢業後翻了哈佛的牌子。

但她並沒有馬上入讀。

而是要花一年的時間,去看看這個世界。

她想看什麼呢?

——她要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找到自己的目標,找到那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然後才可以傾心投入。

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她的人生,就會過得很擰巴,會對自己的工作、愛情、婚姻都不滿意。甚至有可能,會在四、五十歲的某天夜裡,突然吶喊一聲:我擦,這不是老孃想要的生活,我要找回我自己!而後打起揹包,和隔壁老王黌夜私奔!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屬於他自己。

必須經過自我尋找,才能得到。


9


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經過奧德賽時期,直接從青年跨入成年。

一切按步就班,工作,努力和同事主管搞好關係。婚戀,多是父母操辦。然後有了小寶寶。

我曾親耳聽到一位才40歲出頭的父親,對他那還讀書的孩子說:兒子耶,爹老了,這輩子也沒什麼出息了,就這樣了,以後全靠你了。

我能夠清楚的看到,孩子臉上掠過的巨大驚恐。

——拜託這位大叔,你才剛剛40歲,以現在的醫療保健技術,如不出意外,你活到80歲輕鬆。還有不少於40年的長線人生,卻說自己老了,此後40年的光陰,於你而言豈不意味著巨大的痛苦煎熬?

你此前的人生,都是聽從父母之言,從未曾為你自己活過。

此後的人生,你還不打算為自己活。

那你這輩子,到底活過沒有?


10


我們對孩子的焦慮,不過是內心迷茫的外部投射。

——要記住,你人生的成長,是六個階段而非四個。如果年輕時沒有經歷過迷茫,40歲上下必然會陷入惶惑。之所以惶惑,只是因為你以為人生賽事,該結束了,但實際上不過是剛剛開始。

——永遠不要說自己老了,就這樣了。相比於你的孩子,你擁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有著厚積的資源人脈,對人性的認知也更深刻。這麼豐厚的資源你棄之弊履,卻往蠢萌孩子的背上一趴,讓還處於人生奧德賽階段的孩子揹著你,你想想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兒?

——做為男人,20歲要野,30歲要浪,40歲智慧,50歲溫和,60歲進入後成年,70歲再創業,80歲再嗨一輪,90歲按倒80歲的小屁孩暴打。做為女人,20歲活青春,30歲活韻味,40歲活智慧,50歲活坦然,60歲人生開始,70歲再創輝煌,80歲依然絢麗,90歲私奔,拐走80歲蠢萌女生的男盆友。生命的長度不由我們決定,但生命的質量,絕不可以低下。

——把孩子的還給孩子,3歲的孩子滿心恐懼,6歲的孩子貓狗都嫌,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尋找自我。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活出自我,也給自己機會,只為自己而活。

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完美。但真正的焦慮,卻是源自於內心。對他人的過高期望,多來自於童年創傷的遺忘。只因為忘卻了自己的成長之難,才會對他人的解讀失之輕率。

張愛玲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生命的感受,源自於心靈的累積。所經越多,心越淡然。所行越少,必生焦灼。苛求之舉,不過是迷亂之心。傷之情,無非是短識雜緒。激情的時代昭示著永遠的錯亂,需要你明晰雙眼,把這個世界、和你人生漫長的路徑看清。擁有未來的人,才會真切的活在當下。正確解讀生命的人,才會以沉靜平和之心,享受波瀾起伏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