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明星的《一堂好課》以知識之“真”呈思想之“美”

由央視綜藝頻道聯合喜馬拉雅共同推出的青年人文化沉浸式類節目《一堂好課》結束了第一季的12節“大課”。

從單霽翔談“改造”故宮,到黃曉明22年前見證香港迴歸舊照曝光;從陳凱歌暢聊《大閱兵》幕後,到陳曉追憶兒時軍人夢;從作家王蒙、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到黃景瑜、鄭爽、於朦朧,以著名學者與流量明星的全新配置,《一堂好課》走進12所大學,用一種全新的形式將知識送到青年學生中去,從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開講,給觀眾帶來各自領域的知識和經驗分享。

“浪費”明星的《一堂好課》以知識之“真”呈思想之“美”


作為央視綜藝頻道最新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一堂好課》打破傳統類型的節目空間,採用露天課堂的形式,將現場搬進大學校園,於夜幕降臨之時開講。

《一堂好課》總導演湯浩稱,“我們的關注點和落腳點始終落在年青一代上,課堂的目標觀眾是年輕人,現場觀眾是年輕觀眾,現場還有年輕的明星嘉賓擔任‘課代表’,明星也是普通年輕人,他們也跟普通年輕人一樣有著對知識的渴求,有著對世界的看法,我們希望能在年輕人當中體現一種更加積極向上的追求,那就是對知識的追求,讓尚學之風成為社會新風尚。”


“浪費”明星的《一堂好課》以知識之“真”呈思想之“美”


與很多同類型節目比,《一堂好課》著實不夠“綜藝”,甚至被不少人戲稱為“最浪費明星”。來到這個課堂的流量明星們非但沒有特別的人設展示環節,甚至表演空間都被大大壓縮,即使是課程有機組成部分,如音樂課、戲曲課上的歌唱,表演課上的即興小品等也一定不佔過多的時間。

作為《一堂好課》“班主任”的康輝直言,“更多時候,他們(明星們)都只是這個課堂上的一個學生,一個聆聽者、一個思考者、一個提問者、一個交流者,甚至在他們的提問、反應中,能看到明顯的緊張、侷促、困惑和問題解決後的釋然與開朗。在這裡,他們真正迴歸到了學習中的自己,與有形課堂、無形課堂上的每一位同學一樣,而這種‘真’正是《一堂好課》所追求的、所期望實現的。”

對於十二堂課中十二個領域裡的大家,也為這個課堂提供著同樣的迴歸知識文化本身的“真”。


“浪費”明星的《一堂好課》以知識之“真”呈思想之“美”


康輝表示,“如果有一臺攝像機跟隨拍攝每一堂課的前前後後,會看到這些大家是如何一遍遍地溝通、確認、磨合、準備,一遍遍修改PPT,一遍遍斟酌每一個用詞的精確,那些我們以為的信手拈來,實是出自不斷的推敲與修正。八十高齡的王蒙先生、尚長榮先生亦如此,每每令我這個一向認真的人都汗顏。”

他特別提及學者們在“純真的熱愛”中體現出的少年感,“這種少年感就體現在他們始終心懷夢想,而且始終有追尋夢想的勇氣和行動。這種少年感,我以為,無不源於他們心中純真的熱愛,愛他們所做的事,愛他們所見的人,愛他們所在的土地。”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認為,《一堂好課》是把真實的高度、學術的深度和藝術氛圍融為一體的文化節目,為青年學子講授啟迪心靈的人生之課,用知識與榜樣的力量指引年輕一代,激發廣大觀眾的向上好學之風。

不期然,《一堂好課》第一季播出正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一方面,宅在家中的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這一難得的課堂,而另一方面,當此時,很多人也難免少了一點安安靜靜聽課的心態,對此,康輝表示,“與一檔電視節目,或邂逅或錯過,或追隨或摒棄,總是時、勢、人三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都是難得的相遇。更好之處還在於,這十二堂課就在那裡,總在那裡,還可以期待未來更多的相遇或重逢。”

對於這檔壓縮娛樂成分,“浪費”了明星的綜藝節目最終希望傳達給觀眾哪些東西,康輝認為,可以用常識、責任和美好來概括。

01

嘗試

每堂課都不故作高深莫測,甚至讓有些同行嫌內容有時未免過於淺顯,何須動用此等大家?但淺出的未必不深入,已足可令人捫心自問,即使那些習以為常、熟極而流的,又確乎入腦入心了嗎?常識如日日餐桌上的主食,不花哨,卻提供最基本的營養與熱量。科學已論證,如果戒斷主食以期減肥塑形,只會帶來營養不良。把常識不斷紮紮實實吃進肚子裡,才可能有真正持續的“新翻楊柳枝”。常識,是讓人通過不斷識見那些最基本的知識,去不斷增強那種能尊重、遵循最基本規律的見識。

02

責任

每堂課都不止於坐而論道,更重要的是起而行之。每位大家的經歷過往都告訴人們,成大事者自小處起,人生的每個階段、每次選擇,可以是主觀主動的,也可能是客觀促成的,但都有必然要承擔起的責任。此時此刻此地,能真正知道責任是什麼,知道怎樣去擔起責任,於個人,於社會,都善莫大焉。

03

美好

每堂課都不吝惜發現更多美好,創造更多美好。愛國主義喚起的熱誠是美的,博物館裡的故事是美的,影像記錄下時代真實的面貌是美的,逼真地映射生活的表演是美的,在有限的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是美的,人類最中肯的表達方式舞蹈是美的,華服峨冠濃墨重彩的戲曲是美的,給現實世界進行命名與修辭、虛構與暢想、塗染與激活的文學是美的,代表對未知領域永遠的渴望與追求的航天是美的,冬奧健兒用生命唱響的冰與火之歌是美的,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外交是美的,使人生無限趨近藝術化的美育更是導人向美的……在生命中,我們要永遠學習的是什麼?難道不是如何去發現更多美好、創造更多美好嗎?

康輝表示,“誠然,《一堂好課》剛剛開始,缺憾有之,錯失有之,從內容到形式需改進之處大大有之,特別是我這個‘班主任’,名副其實還是名不符實?更需反躬自省。而我相信,找到了那個問題的答案,就有了繼續向前走的底氣。”

正像第一季最後一堂課“航天課 ”結束的時候,康輝所言,“《一堂好課》,可能不會讓您直接獲得點石成金的魔法棒,但它可能會讓您願意在枕邊放上一兩本好書,讓您能夠在生活中不經意地一轉身多發現一點美,或是讓您在奮力追逐、浮沉、打拼時心裡能時常有一點警醒。希望每一堂課都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讓您每當想起時,都能充滿力量、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