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日記|在武漢,我請出院病人寫了一封《康復祕籍》

來到武漢幾天,遠離家鄉,甚是思親。下班後迫不及待地同五歲的兒子視頻通話,孩子問我:“爸爸,你怎麼這麼久沒回來看我們呢?奶奶帶著我看電視,說爸爸就是穿白色大衣服的人,你們看起來和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員一模一樣,你是去太空了嗎?”“不,爸爸在武漢,一個很美麗的地方,這是我們的戰鬥服,穿著它,我們才能打贏病毒,將很多人從另一個世界的邊緣帶回來。”兒子睜大了眼睛:“那你們好厲害呀!等你回來,一定要跟我說說你們戰鬥的故事哦。”我笑著回答:“一定!等爸爸回去,一定有許多故事和你分享。”

掛掉電話,抬頭看看夜空中明亮的月亮,對家人的思念揮之不去,我想,等我們凱旋歸來,我要給兒子講講“四個一”的故事,更要告訴他,在故事的背後,藏著許多值得人們,尤其是醫護工作者踐行一生的道理。

觀察與思考,不可留死角:一點“暗紅色”

我們支援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是武漢危重症定點救治醫院,這裡的病人病情危重救治難度高。雖然日常工作不在危重症科,但是多年的急診科工作經驗,讓我有著非常紮實的搶救技能;多場的護理急救技能培訓,讓我這個“新手”也有了幾分底氣。穿上這一身白衣,就不能怕苦怕累,怕危險怕困難,我來到這裡,就是希望自己能竭盡全力為人民解除病痛,同時,更希望我擅長的心肺復甦、電除顫等搶救技能在這裡沒有用武之地。當班時,不少危重患者都出現過病情變化,我們臨床上需要發現病人的細微變化並及時處理,將病情惡化扼殺在起源。

前幾日,我發現一個氣管插管的患者嘴角有些髒,於是為她進行了吸痰,氣道內痰液不多,到口腔時,發現吸出來的東西有點暗紅色,量不多。我記得麥醫生說過,每個危重症患者都需要各方面的平衡,治療手段看上去大同小異,可是平衡把控得好與不好,病人就是生與死的差別了。通過這一點暗紅色,我推測患者有可能發生一過性消化道的出血或者是臥床病人常發生的胃瀦留;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抽出胃內物,容易倒流到氣道,加重肺部感染,後果可想而知。

战疫日记|在武汉,我请出院病人写了一封《康复秘籍》

陳永昌護師在工作

我馬上報告醫生,和護理組長一起遵醫囑從抽出患者胃內的500毫升咖啡樣液體並進行負壓引流。清理乾淨後,醫生調整了用藥劑量,囑咐要監測血壓變化。我們絲毫不敢怠慢,10分鐘監測一次。前一分鐘,血壓還是120/82mmhg,彙報完後,大家心裡安穩許多,但是一轉身再查看時,收縮壓便下降到了90。雖然血壓的一過性下降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但是職業的敏感性讓我立刻警覺起來,仔細分析,病人體位沒有發生改變,血壓袖帶也沒有更換位置,於是我趕緊複測了幾次,得到收縮壓仍低於90的結果後立即報告醫生。經過幾次調節,病人的收縮壓才恢復到了110,我們也長舒了一口氣。

心貼心,同理心:一本“康復寶典”

抗擊病魔不僅需要藥物治療,也需要精神支持;護士不僅需要關注病人的生活,也需要關注病人的心理。前幾天上班時,一位剛入院的病人突然哭了起來,因為他看到同一病房內,住著兩位氣管插管的重病患者,擔心自己的病情也會惡化。後來經過醫生的協調轉床和護士的輪番安慰,患者情緒才平復下來。經此一事我想到,病人對病人的心理影響要比醫護更為有力,如果重症病人的情況會使其他患者感到擔憂,那麼痊癒病人的經驗或許要比醫護人員的安慰更加鼓舞患者。

战疫日记|在武汉,我请出院病人写了一封《康复秘籍》

陳永昌護師在護理患者

因此,我向即將出院幾個病人提出請求,請他們把住院期間的想法記錄下來,把重獲新生的希望傳遞下去。想法一說出口,幾位病友們都積極響應,除了一位寫字困難的老奶奶,每人都寫了滿滿的一兩張紙。病友們康復出院後的第二天,馬上住進來兩位年齡比較大的阿姨。我們將之前病人留下來鼓勵的信件交給阿姨,告訴她們這是剛出院的病友留下來的,裡面藏著康復的秘訣。觀察到阿姨們雖然很感興趣,但閱讀不便,我便自告奮勇讀給她們聽。但我忘了自己現在戴著眼鏡還要戴著護目鏡,閱讀時要把紙張捱得很近很近,才能看得清楚,阿姨們都笑起來,表示著實心疼我這隻“六眼龜”,還是接過去自己閱讀吧。病房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病人們的情緒明顯高昂了許多,那一刻,我們的笑聲傳得很遠,我們的心貼得很近。

親切而專業:一個“男姑娘”

2月12日,查房時我發現12床的奶奶留置針腫了,需要重新留置。老人的血管很難摸清,經過幾天的治療,她的手背上已經針孔密佈。老奶奶認為自己的血管難打,堅決要求“老師傅”扎針,我只得像哄孩子般壓低了聲音,學著大叔的嗓子安慰她道:“巧了,您運氣真好,我就是今天最老的師傅,別怕,咱先看看血管,保準一下就好了。”當時我戴著三層手套,自己也有點擔心此次不比平時只戴一層手套那麼靈活,但是經過仔細“瞄準”,我還是“精準命中”,一次成功了。老奶奶又驚訝又高興,連連讚歎“你好厲害”,甚至還和我拉起了家常。我對奶奶說:“奶奶,我是來自廣州的護士,我們廣州人喜歡叫護士為姑娘,你以後可以叫我男姑娘。”這個有趣的稱呼一下子把老奶奶逗笑了,她揮揮手同我說:“男姑娘,你的技術棒棒的!謝謝你!”

战疫日记|在武汉,我请出院病人写了一封《康复秘籍》

出院患者留下的鼓勵信

察“顏”觀色,無微不至:一位“超級奶爸”

我是兩個頑皮兒子的奶爸,有時會覺得生活不能自理的危重症病人就像嬰幼兒一般。他們很難開口說話,甚至有時意識也不清楚,難以動彈,只能躺著,但他們也有生活基本需求。雖然我們無法通過語言交流,但我們可以從病人的動作神態來觀察瞭解到他們的需求、用換位思考和基本常識來讓病人得到最貼心,最溫柔的護理。記得有一位病人,病情重,體型重,連說話和翻身的力氣都沒有,生活無法自理。我和同事們會時常給他翻身拍背,更換尿片,擺好舒適的體位,重病中的他總會流露出感謝的眼神。漸漸地,病人有所好轉,某一次我們護理完後,他艱難地抬起了手,努力向我們做出感恩的抱拳姿勢。那一刻,我們收穫的驚喜和感動難以言喻。那一刻,病房外的春暖花開,不及病房內的溫暖蔓延,心花怒放。誠如聖人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離開家鄉,站在前線,為每一個生命牽動著悲喜,因為在我們心中,這場戰疫不僅是在救治病人,更是在守護家人!

製作:永基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