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技巧:資料分析的做題邏輯

相信很多有過備考經驗的考生會覺得資料分析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專項,但真正在做題過程中或是容易做錯或是時間過長,其實本質還是沒有準確把握資料分析的做題邏輯。那麼資料分析的做題邏輯是什麼呢?做題邏輯具體來說就是做題的步驟,主要分為以下四步:

第一,瀏覽材料,把握關鍵信息。在做一篇資料分析前,首先需要通過瀏覽,對於材料有一個系統的瞭解。許多考生在做題過程中會有先讀題,然後帶著問題看材料的習慣,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如果沒有先看材料就相當於不知道已知條件是什麼,這樣顯然是比較盲目的。

比如,一道題目問:2018年我國大豆麵積是多少萬公頃?這道題目的考點到底是什麼、該用什麼公式求,其實相信大家都是不確定的,有可能是根據2019年求基期值,有可能根據農作物種植總面積求部分值,也有可能通過大豆總產量和平均產量求面積等等,所以還是需要對材料有一定的瞭解後才能快速判斷考點。那麼在瀏覽材料中重點看什麼信息呢?首先是時間線,也就是材料描述了哪些時期的指標;其次,對於文字性材料,重點閱讀材料的段間關係和段內關係,比如總分關係就有可能涉及到比重的考點,並列關係就有可能涉及到指標間的比較等;然後,對於圖表類材料,重點閱讀圖表的名稱、註解以及橫縱座標,從而方便查找和獲取已知信息;最後,對於綜合類材料,也要梳理清楚文字和圖表的關係以及圖表與圖表間的關係。

第二,閱讀題目,確定考點。在讀題目的過程中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看時期,並與材料時期做對比,從而確定考察的是現期、基期、隔年還是年均;第二部是分析考點,根據題幹表述判斷求解的是率還是量,是單一數據還是兩數之比,甚至其他考點。經過兩步分析確定題幹問題。

第三,觀察選項差距,確定計算方法。當分析完題目後,一定記得不要先找數據列式,而是先要觀察選項差距,如果選項差距較大,比如首位不同,那麼很有可能這道題目是不需要具體列式計算的,只需在材料中找到數據口頭估算即可。很多考生對此不以為然,會覺得多列一個式子又能怎麼樣呢,能浪費多長時間?那麼大家可以觀察下自己每次做完資料分析的驗草紙,是不是密密麻麻列了好幾頁式子,大家回過頭想一下,如果現在我把這些式子重新抄一遍得多長時間,顯而易見會花很多時間。因此,大家切忌在做題中列一些無效的式子,能夠口頭計算出結果的直接寫結果即可。另外,如果選項差距較小,真的需要列式,此時再結合具體的計算方法來列式,比如要用特徵數字法,那麼直接寫出百分數轉換過來的特徵數字即可,從而節省計算時間。

第四,快速檢查,避免“踩雷”。這一步更多是為了應對一些易錯點,比如大家經常會把“多幾倍”算成“是幾倍”,會將“選錯題”誤判成“選對題”等,因此在做完後一定要進一步快速確定問法,避免“踩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