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綠皮書》作為201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得主,不得不說,這的確是非常合理的,並且豆瓣也為這部影片打到了8.9的評分,不過我第一次觀看這部影片是一個非常巧合的情況下,

但當我多刷之後,發現這部片子給我的感受,與當下我國正遭受疫情,而人們做出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處,它想表達的,我們現在也在經歷著。

《綠皮書》|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我獨自受苦,因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接受,因為我並不像他們,我不夠黑也不夠白,那麼告訴我,我到底是誰。——雪利

前言

首先和大家說一說這個故事整體說的是什麼,事實上,這部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講的是一名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位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的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度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也慢慢放下的偏見的故事。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影片定位於美國的1964年,而在1964年之前的美國,種族隔離是被寫進法律中的,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黑人想要出趟遠門是很非常不容易的,他們必須仔細地規劃行程,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可以接受黑人的餐廳和旅店休息,否則就要在路上捱餓或者睡在車裡,而《綠皮書》就是幫助黑人尋找落腳點的一本實用指南。

在這部影片裡,以表達階層與種族的問題為主體,影片以白人與黑人的友誼結尾,暗含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成功,表達了不同的階層與種族之間是可以和睦相處,但在這部影片之中我卻明白了歸屬感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三點來一一剖析。

《綠皮書》|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01、從主人公唐•雪利的身上看出歸屬感是每人必不可少,且極為重要的心理需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 自我實現”。

《綠皮書》裡說: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跨出第一步。那他們為什麼會孤獨?孤獨就一定害怕跨出第一步嗎?我認為這是不一定的,並且事實上,孤獨的其中一種緣由是因為歸屬感在作祟。

影片中的主人公唐•雪利雖然是一位黑人,但可以說稱的上家境優渥,自身是一位博士又是著名的鋼琴家,按理說這樣的人可以風光愜意的過完一生,但他沒有,他選擇跑到南方去巡演,越到南邊,黑人便越被歧視的地方,你可能想,這人腦袋應該不正常,白人越歧視我,我就要離他們越遠呀,但其實這就是打破常人思維的地方。

對於唐•雪利來說他缺乏一種歸屬感,有人人說他缺乏歸屬感和他去南方巡演有什麼關係?

我們不要忘記,唐•雪利就算再優秀,再多白人請他去演奏,他始終是一名黑人,他對於自己的種族始終會有一種嚮往感,他認為,他是那個種族的一份子,但非常關鍵的一點又在於,他和平常的黑人太不一樣了。

影片中有這麼一個鏡頭,他們的車在南部的鄉間小路上出現了故障,當唐•雪利走下車,在勞作的黑人穿著破爛,身軀佝僂,與唐形成巨大的反差,這場同膚色的人的互相凝望,道出了階層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人生的不同,農民皺著眉眼裡充滿了疑惑,迷茫,不可置信,而唐明白他是不被接納的,認同的。

所以說唐•雪利缺少歸屬感,引用他自身的話:“我既不白也不黑,我到底是誰?”這場南方巡演,不僅是對種族歧視的反抗,其實也是他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尋找歸屬感的旅途,因為沒有人想當那支浮萍的草,無根無家。

《綠皮書》|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02、從這幾點告訴你,歸屬感,表現在方方面面,是自我的定義,是人的歸屬

研究表明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而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有家庭,有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或許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是誰?事實上,從我接下來的回答,你就完全可以感受到我說的歸屬感表現在方方面面的觀點。

①從家庭:我是父母,我也是孩子。

②從教育:我是某某學校的學生。

③從生活:我是XXX的朋友。

④從工作:我是某公司的老闆/職員。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對自己有定義,而這些定義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本身的一種歸屬,一種分類,一種安全感,而在影片中,另一位主人公託尼的表現其實也側面的反應了這個問題。

第一,主人公託尼因為需要錢的原因,最終答應了當唐的司機,在出發的那天有一個鏡頭,唐的私人管家將行李放在車邊,託尼和私人助理產生了長時間的對視,是誰把行李搬上車?此時兩人的心理活動是:助理認為自己作為唐的私人助理,要比托里高一級,而托里認為自己作為白人是比黑人要尊貴一些的,何況這只是個助理,兩人對自己的歸屬定義範圍不一樣。

第二,在唐與唐簽訂的合約中有一條是,唐只用施坦威鋼琴演出,此刻託尼作為負責唐巡演的管家,他就必須去每個演出場地確認這件事,這是他對自己身份的重新定義。

第三,託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妻子寫信,他有作為丈夫的意識,他是一位有家庭的人,意味這,不管他去到到多遠的地方,始終會有人等著他,那是他的歸屬地。

研究表明,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後會產生一種心安,而心安即有了歸屬感,有歸屬感的一般就是有責任感的,責任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對某些東西的歸屬,歸屬感分對人、對事、對家庭、對自然的歸屬感,而託尼在影片中將自己的責任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對家庭還是對自己為唐的工作或者是某一些小細節。

《綠皮書》|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03、尋求歸屬感,不僅是自我價值的旅途,更是愛與責任

就像我在開頭說的,這部影片給我的感受,和我國現在因為疫情,人們做出的行為,與唐的行為異曲同工。

在影片中主人公唐為什麼想去南方巡演,其實在我看來就是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感,基於尋求歸屬感而散發的責任感,是他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與其他的黑人相比,唐是幸運的,去南方是他對種族歧視的反抗,是替自己同胞的發聲,對黑人的歸屬讓他產生了這種責任感。

而我們本該溫馨和睦,歡聲笑語的度過一個新年,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在這接近2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只能呆在家裡,什麼都不能做,按理說人都是有自私心理的,會因為病毒的傳播而逃跑,會為了自身的安全冷漠他人,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卻有一批又一批的逆行者、醫護人員站了出來,為我們奔赴一線,為我們頂住了危險。

他們有些是剛出生孩子的媽媽;有些是已經退休了的醫生;有些是剛剛準備結婚的新婚夫婦;卻在此時此刻,只有一個信念,去一線,找出病因,解決病因。為了背後的我們,他們付出了很多。

他們不是我們看的美劇裡的超級英雄,他們是有血有肉,會生病,會堅持不住的普普通通的人,你說這些醫護人員不怕嗎?他們也怕,但是對他們來說,作為一名醫生,他們有自己的堅守,有自己的責任,只要還有一天作為醫生的歸屬感,他們就會往前衝。

《綠皮書》|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仔細看看這些影片裡的唐和這些逆行者多麼相似,都為了自己的同胞,勇往直前的走上了那些無比困難的道路,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醫護人員隨時面臨著感染的風險,可能隨時都會丟掉性命情況下,依然往一線衝去。

值得我們驕傲的是,當得知一線物資緊缺,民眾紛紛開始自發性的加入到抗疫的行動中來。有半夜偷偷放200只口罩到派出所的女子;有隻身拉著5噸蔬菜,趕往火神山的武漢老兵;有身在國外購買物資寄回國的華人同胞;

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責任,也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的歸屬感,在疫情之下,每個人都忘記利益,忘記害怕,團結一心,眾志成誠,不管什麼樣的困難我們都會度過,這就是對自我歸屬感的認知,是愛與責任的體現。

03、自我價值的實現,是自己心靈得到安慰,不論外界的言語,只求自身的心安

在影片的最後,唐放棄了在伯明翰的演出,有人說,那他去南方巡演的目的不是失敗了?

其實並沒有,伯明翰的管家不讓唐去餐廳就餐,甚至他的休息室也只是個雜物間,唐對管家說:"如果你不讓我進餐廳就餐,那我將會停止這場演出。",最後唐和託尼離開了,背後的管家大吼大叫:“我就知道,你們這群不講信用的黑人...”

唐需要的是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對黑人的尊重,而不是自己低聲下氣的哀求,這和他的初衷不同,就像我們的醫護人員,不是自己求著病人讓自己來為他們治療,而是內心的職業操守,至高的無上品德驅使他們主動自願的去做這些事。

最後的唐和託尼去到一家黑人酒吧,唐進行了免費的演出,這裡的快樂讓唐決定每個月都會去公益演出一次。

我看到有人評價這個畫面說,這不正說明了黑人的悲哀嗎?最後還是不被白人所接納。

其實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這一幕正好表達了唐精神世界的圓滿,是他被同胞接納的象徵,是他歸屬感的到來,實現自我價值的現象,而唐和託尼之間的友誼其實就已經反映了,白人和黑人的和解,不需要其他再多的言語。

《綠皮書》|階層、種族碰撞的背後其實暗涵歸屬感的問題

結語

縱觀影片上下,階層,種族之間的矛盾表達得一清二楚,而背後驅使人們去打破之間的這個矛盾的背後更值得我們我們去深思,就像如今我們的逆行者,驅使他們逆行的動機是什麼?

在我看來就是滿滿的歸屬感,對同胞的歸屬感,對職業的歸屬感,是責任,是心安,不管是影片中唐的行為,還是值得我們致敬的逆行者的行為,都讓我們充滿驕傲,充滿自豪。



作者:南喃喃,一位可以陪你談天說地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