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是歐洲印刷業的搖籃時期,泛指於1450至1500年間在歐洲用活字印刷的任何西文書籍,這一時期所印書籍被稱為“搖籃本”,版本非常名貴。

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當時歐洲剛剛出現的活字印刷工藝仍具有小規模手工作坊的許多原始特徵:如印數少,印刷和裝幀質量精良,手繪句首大寫字母,等等。然而到了15世紀末,威尼斯、里昂、巴黎和科隆等活字印刷術發達的中心城市商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隨著機械裝置的應用,印刷業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大批量印刷的商業性書籍逐漸失去了作為手工藝術品的價值。科內利烏斯·伯克漢姆於1688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一部15世紀活字印刷書目中首先採用了“搖籃本”這個術語來描述早期的西文印刷書。而著名意大利印刷商阿爾德斯·馬努蒂烏斯1501年為廉價書專門設計的斜體活鉛字正好標誌著西方印刷史上一個搖籃本時代的結束。

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搖籃本因印數少、裝幀精美,在字體、標點符號、版式與紙張等方面均與後來的印刷物有所不同,且因其稀少而彌足珍貴。

一、國外搖籃本收藏情況

現今世界上保存下來的珍稀搖籃本的數目究竟有多少呢?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知道精確的數字。自從18世紀以來,不斷有新的搖籃本被發現。20世紀初的大英博物館印刷書籍部主任A.W.波拉德曾經斷言15世紀手工印刷作坊的全部產品不會超過四萬種,總數近20萬冊。但至今已經發現的搖籃本已經超過了48,000種,比19世紀德國著名的搖籃本權威路德維格·海因所記錄的數目要多出近兩倍。

絕大部分的搖籃本都集中在歐美的一些歷史悠久的著名圖書館和博物館中,如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圖書館、大英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梵蒂岡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哈佛大學圖書館等。如英國的不列顛圖書館、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均藏有1萬種以上的搖籃本。

牛津大學圖書館藏書約650萬冊,其中包含現代人文、期刊、自然科學、稀有書籍等,包含東、西方手抄本16萬冊,搖籃本約6,500冊,另有現刊5萬餘種,地圖約117萬件.數量龐大,珍藏無數.是世界上收藏書籍和手稿最多的圖書館之一。

巴西國家圖書館藏書145萬冊,珍善本60,000冊,其中216本搖籃本學位論文60,000件;樂譜150,000件;圖象及圖片200,000件,其中地圖26,000件;縮微平片9,439張;16/35電影膠片26,000卷;錄音29,000件。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善本書收藏始於19世紀,現在有70,000卷,大約6,000卷為搖籃本,這批書裝幀精湛,是研究15世紀以來西方印刷史的絕佳資料。斯拉夫文搖籃本書多為16世紀用西里爾文印製的,分別在巴爾幹和威尼斯等地印刷。

阿爾巴尼亞國家圖書館館藏有本國文字的早期(16-17世紀)出版物、搖籃本、手稿及古代希臘和拉丁作家的著作共2,050卷,其中包括善本珍藏和最早的阿爾巴尼亞文報紙。

比利時皇家圖書館現有館藏合訂本約有400萬冊;現刊21,100種;手稿300,000件;搖籃本4,750卷;學位論文5,000件;政府文獻305,000件;樂譜100,000頁;地圖140,000張;視聽資料16,000件;錄音6,000件;錢幣、徽章205,000枚;善本書35,000卷。

希臘國家圖書館的收藏強項是紙莎草和拜占庭手稿、歐洲和亞洲語言文字的手稿、拜占庭文件等共有4,500件;搖籃本圖書200部堪稱希臘之最。其首版印刷書,包括著名的1476年拉斯卡里斯在米蘭印製的希臘文法,以及16世紀以來的許多古舊和善本。

阿根廷共和國國家圖書館藏書190萬卷;現刊22,000種;搖籃本21卷;學位論文20,000件;樂譜40,000件;地圖30,000張;錄音30,000件。

智利國家圖書館藏書160萬卷;現刊942種;搖籃本83卷;學位論文40篇;樂譜6,373件;地圖10,331張;縮微平片20,000張;16/35電影膠捲5,500件;視聽資料300件;錄音2,013件;CD-ROM36張;文獻11萬件;錄像帶115盒。

墨西哥國家圖書館館藏書刊200萬卷;現刊3萬種;手稿6萬件;搖籃本180部;學位論文3000件;政府文獻70萬件;樂譜13700件;地圖14000張;縮微品37500件。

此外,牧師會圖書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馬德里宮廷圖書館、班貝格州立圖書館、布魯塞爾皇家圖書館、馬耳他國家圖書館、愛爾蘭國家圖書館、危地馬拉國家圖書館等都有搖籃本的收藏記錄。

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王燕亭: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二、國內搖籃本收藏情況

搖籃本在西方尚屬罕見,在遙遠的中國收藏情況如何呢?

16世紀後期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發現,當時中國在經濟文化領域屬於強國,在中國傳教根本不能像在日本或者東南亞那些小國那樣通過武力達成,因此制訂了通過先進學術影響中國的策略。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正是這一策略的積極實施者。他從中國回到歐洲後,兩次周遊西歐,募集了他所能募集到的當時最好的圖書。它們用羊皮做封面,書頁上刷著金粉,有些還鑲嵌著珠寶,流傳至今已經可以說是無價的藝術品。金尼閣在歐洲募集的書籍質量之高,達到當時歐洲的最高水平,其中包括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書籍。他的目標是要在中國建設一所足以和當時歐洲任何一個圖書館媲美的圖書館。這是鴉片戰爭前,中國文明最接近西方文明的一次。

金尼閣費時兩年在西歐大陸上募集到的裝幀精美的7000多部書,在前往北京的過程中,這批書常常被留一部分給沿途的教堂,用於支持當地傳教。最後到達北京的,只是這批書的主要部分。這些書在各地教堂之間不斷的輾轉中也不時發生損毀。根據1949年的統計,當時金尼閣帶到中國的7000部書剩餘629冊,藏於北京西什庫教堂。在1958年的“獻堂獻廟”運動中,西什庫教堂被上繳國家,教堂收藏的教會藏書,包括中、日、梵、德、英、法、荷、意、西班牙、波蘭、希臘、拉丁、希伯來、佛蘭芒、敘利亞、馬來、大宛、藏、滿、蒙等語種的“搖籃本”早期印刷圖書和和一批稀見文獻,被運出教堂移交北京圖書館收藏1958年存入北京圖書館,現存於國家圖書館善本部。

400年前從歐洲抵達中國的這批歐洲古書,清晰地記載了近代西方科學傳入中國的歷程,意義非凡,對學術界來說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寶藏。很多珍品書在歐洲已失傳,這些保存在中國的歐洲古書,已經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目前國內唯一有關歐洲古書保存的記錄,是國家圖書館的北堂書目,但即使是這個書目,也是非常不完整的。

國家圖書館善本部收藏的外文善本主要由西文善本組成,共有5,600餘種,2.5萬餘冊,2010年我館基藏書庫對西文圖書進行了大規模的清點整理,發現1850年以前的西文圖書667冊,梁啟超藏書599冊,1900年以前普意雅贈書2148冊,穆林德贈書720冊,共提西文轉善本15740冊,今年還在繼續整理、陸續提善中,這樣我館西文善本圖書數量已達到4萬餘冊。

西文善本中,歐洲社會主義革命文獻佔有相當地位。例如,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的《人類思想和實踐的革命》(1849年倫敦出版)、《恩格斯致拉法格的信》(1889年3月23日寫於倫敦)、1566年巴塞爾版的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等等藏品,彌足珍貴。

收藏於我館善本閱覽室的北堂藏書中有四種(五冊)於1500年以前刊印出版的珍貴搖籃本。它們是:

1.(802)《安哲羅全集》(Angelo Carletti di Chivasso, Summa angelica, Venice: Georgius de Arrivabenis, 1492)──這是一部宗教著作,作者安哲羅是中世紀著名的神學家,曾因放棄政治生涯而成為方濟各會的會長。他在當時竭力反對意大利北部主張改革教會和取消神職的韋爾多派,並以其倫理神學而著稱。該書是一部倫理神學的典籍,共分659個條目,按字母順序排列。

2.(886)《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著作》(Aristotles Stagirita, Ethicorii Aristotelis opus, Florence: Argyropylo Byzantina, 1480)──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展了從梭倫到德謨克里特的幸福論思想,建立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完整的倫理學思想體系。他認為人的靈魂分為理性感情和非理性慾望這兩個部分,人的理性既能沉思真理,又能調節慾望,從而能獲得德行。亞里士多德批判伯拉圖思想中的神秘主義和禁慾主義成分,認為幸福是合乎理性的活動,“是善德的實現,也是善德的極致。”這種對於現世幸福和快樂的肯定在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初曾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著作》是阿吉羅皮婁·比贊廷諾翻譯成拉丁語,並於1480年首次在佛羅倫薩刊印的。書的封面呈青灰色,是布包木板,並非原始的裝訂。大概是由於封皮破損而在19世紀後期或20世紀初進行了重新裝訂。該書沒有帶標題的扉頁,最前面的空白紙上有兩個醒目的圓形印章,其中一個帶十字圖形的是北堂圖書館的印章,上面的文字為法語。文本保存了早期活字印刷書的許多特點:如沒有頁碼,大寫字首繪有單色的裝飾性圖案,正文每頁分兩欄印刷等。紙張較薄,有豎形水紋,說明這是對摺本。在歷經500多年以後,紙已經發黃,但幸而未遭蟲蛀。書中鉛字分大小兩等,字體介乎於哥特體與羅馬體之間,接近意大利人斯韋恩海因與帕納茨於1465年所鑄的鉛字風格。書中已標有帖碼(a6,aa4,b-z6,A-B6,C7),在a帖和aa帖上印有索引、目錄和前言,正文從b帖開始,前面有兩幅木刻插圖,刀法古樸凝重,內容是一位老師在給學生上課,另有兩名學生正在受試。此書還有一個特點,即它跟另一本題為《黃金著作》(Almain, J. Aurea opuscule, Parrhisiis, 1517)的書合訂在一起。

3.(2553)《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Johnnes Regisomontanus, Epitome in Almagestun Ptolomei, Venice: Joh. Hamman de Landoia, 1496)──托勒密是古希臘著名天文學家,曾於公元127至151年間在埃及的亞力山大城進行天文觀測。他發揮傑出的數學才能,把自阿波隆尼以來用偏心圓或小輪體系解釋天體運動的地心說加以系統論述,所以後人均以他的名字來代表天文學中的地心說。他的13卷鉅著原稱《數學論集》,後改稱《大天文學家》。九世紀阿拉伯的天文學家對這部鉅著冠之以希臘語中的最高級稱謂“Magiste”,前面又加了定冠詞“al”,故此書以《大成》之名傳世。

《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有棕色牛犢皮封面,可能也不是原始裝訂。空白頁上能看清由三個花盆狀圖案呈三角形烘托出一個大寫“P”的水印圖案。文本中也有單色的裝飾性大寫字首,但與前面那本書不同的是,它的正文已用單欄印刷,並以人工手寫的方式標上了葉碼。標葉碼是中世紀手抄本的慣例,即在每張羊皮紙的正面標上數碼,並以“R”(recto)表示正面,“V”(verso)表示反面。書的紙張厚薄適中,因是對摺本,所以也有豎紋。字體屬不規範的羅馬體鉛字,其中保留了一些哥特體的字母形態,但就整體來說,大部分字母都已呈圓形,接近於斯韋恩海因和帕納茨的字體。書中的眾多圖例都畫在書頁旁的空白之處,還有一些用鋼筆補畫的圖例。書頁空隙間還可見用幾種不同手跡寫下的心得評語。書帖的紙張數目不甚規則(a10,b8,c6,d8,e6,f8,g6,h8,j6,k8,l6,m8,n6,06,p8),書頁右下端尚無早期印刷書中常見的導詞,但已有註明卷數的頁頭標題。書尾提署中帶有一個代表印刷商的漂亮圖案,還註明該書為1496年出版。

4.(2948、2949)《反異教大全》(Thomas 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Venice: Franciscus von Hailbronn and Nikolaus von Frankfurt, within 1473-77)──該書與《神學大全》齊名,是中世紀著名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的名著。阿奎那於1244年就讀那不勒斯大學時就加入了多明我會,並從1252年領受神職起,先後在巴黎大學、教皇亞力山大四世、烏爾班四世、克雷芒四世的宮廷和羅馬聖撒比拿得多明我會研究院中從事神學教學、研究和論述。四卷鉅著《反異教大全》是作者應多明我會會長佩那福特的雷蒙德之請求而撰寫的。它對天主教神學信仰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並將其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加以對比和分析,以求證明前者的無比優越性。從北堂圖書館藏有該書複本這一事實中足以看出教會對它的重視。

編號為2948的《反異教大全》有藍色的封面,是用布包的硬紙板做成,所以也不是原始裝訂。扉頁上有一個帶十字的印章,上面用拉丁語寫有“Bibliotheca Domus S. S. Salvatoris”等字樣,可能它原屬於某位西方傳教士的私人藏書。這部書的印刷年代比前兩部都早,因此其特徵更接近於中世紀的手抄本。既找不到有標題的扉頁,也沒有標葉碼,就連帖碼也看不見。書中紙張較厚,其鏈紋和水印清晰可見,因是四開本,故均為橫紋。雖然有些地方已遭蟲蛀,但可以看出紙的質量不錯,歷經五個多世紀之後,其顏色仍然較白。此書最大的特點是正文中手工彩繪的大寫字首非常漂亮,用紅、藍兩色相間勾出,並用金粉作為底色,酷似手抄本。鉛字風格也近似斯韋恩海因和帕納茨的字體。書中雖然記載了兩位出版商的名字,但卻未標明確切的出版日期。根據資料記載,印刷商弗朗茲·馮赫爾布朗於1471-1483年間在威尼斯開辦活字印刷所,並於1473-1477年間與另一位印刷商尼古拉斯·馮弗蘭克福特合夥經營。據此推斷,該書的出版時間應在1473至1477年間。

我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有八部搖籃本。臺大的前身是日本人侵佔臺灣後於1929年建立的臺北帝國大學,臺大圖書館藏書就是當時帝國大學圖書館的藏書。1945年,中國收復臺灣後,才將這個學校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西方耶酥會傳教士到日本傳教是在他們來中國之前,所以日本人擁有搖籃本就不足為奇了。

國立臺灣大學特藏部陳列室的展示櫃裡擺放著八部搖籃本。它們是:

1.普林尼的《博物志37卷》(Plinius Secundus, Caius. Naturalis historiae libri XXXVII. Venetiis, Michael Manzolini de Parma, 1479.)──普林尼(23-79)是古羅馬的著名作家,他唯一存世的《博物志》網羅了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知識,同時評述了古代許多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堪稱為在古代和中世紀最流行的百科全書。該書於1479年在威尼斯出版。

2.聖格列高利一世的《對話錄4卷》(Gregorius Magnus. Dialodorum libri IV.Venetiis, Hieronymus de Paganinis Brixiensis, 1492)──聖格列高利一世(約540-604)出身羅馬貴族,曾任羅馬行政長官,後被選為教皇。他於公元586年派主教奧古斯丁率教士前往英格蘭,使基督教在那兒紮下了根。他的《對話錄》系拉丁語佈道文集,在中世紀極為流行。該書於1492年刊印於威尼斯。

3.聖伊西多爾的《語源學20卷及三卷名言集》(Isidorus, Episcop. Etymologiarum libri XX et de summo bono libri III)──聖伊西多爾(約560-636)是中世紀早期頗負盛名的西班牙基督教神學家,曾任塞維利亞大主教。他的《語源學》是從以往的拉丁語名著中摘錄而成的百科全書。《三卷名言集》是他的一部神學著作。該書沒有註明在何時何地刊印出版,但根據書的各種特徵被認定是15世紀末的版本。

4.阿維森納的《醫典》(Arnaldus Villanovanus Avicenna. De virtutibus herbarum. Venetiis, Simon Bivilaqua Papiensis, 1499)──阿維森納(980-1037)是波斯人,在哲學和醫學上均有很高的建樹,在西方被奉為醫聖。他的《醫典》也是中世紀的醫學名著。該書於1499年在威尼斯刊印出版。

5.波伊提烏的《哲學的慰藉》(Boethius, Anicius Manlius Serverinus. 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e, cum commento angelicidoctoris Thome de Aguino)──波伊提烏(?-524)是古羅馬的哲學家和政治家,曾將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著作譯成拉丁語。約在520以後因通敵罪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哲學的慰藉》。他以柏拉圖思想為依據,認為善主宰宇宙。該書還附有托馬斯·阿奎那的註釋,並由15世紀紐倫堡最著名的印刷商安東·科伯格於1495年刊印出版。

6.《健康指南》(Regimen Sanitatis cum expositione Magistri Arnaldi di Villa nova Cathellani. Venetiis, Bernardinus Venetus de Vitalibus, 1480)──該書的著者不詳,它於1480年在威尼斯刊行。

7.蘭德里的《城樓騎士論兵法,及伊索道德寓言》(Landry, Geoffroy de la Tour. Le chevalier de la Tour, et le guidon des guerres, par Geoffroy de la Tour Landry, & Les fables d’Esope moralisees, mises en vers francais)──這部書其實並非搖籃本,而是14世紀的羊皮紙手抄本。它為兩本書的合訂本。前面是部兵法書,後面部分是伊索寓言。該書所用語言為古法語。第一本書的序言開頭就告訴讀者該手抄本完成於1371年。類似的羊皮紙手抄本在內地還未有記載。

8.《奧裡巴修斯醫書17卷》(Oribasii sardiniane collectorum medicinalivm libri XVII. Ioanne Bapt. Rasario interprete. Venetiis, apud Paulum Manutium Aldi F. absque anni nota)──奧裡巴修斯(325-400?)是四世紀的著名醫生。該書在威尼斯刊印出版,但未註明出版年份。臺大圖書館以為這是15世紀的印刷本。但實際上應是一部16世紀的書,因為聯名刊印該書的是大名鼎鼎的阿爾德斯·馬努蒂烏斯(1449-1515)和保羅斯·馬努蒂烏斯(1512-1574)父子,其中兒子出生在16世紀,而老子僅是掛名而已。

三、我國搖籃本的新發現

在中國嘉德2006秋季拍賣會上,推出古籍善本等17個專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徵集到了1074部(由1300餘種合併而成)的西文書籍,這批西文圖書的年代從15世紀到20世紀,跨度500多年,文字種類眾多,涉及拉丁文、古希臘、德文、法文、希臘文、俄文、意大利文、日文、荷蘭文、科普特、阿拉伯,以及中國滿文、藏文,內容涵蓋哲學、文學、考古、天文、數學等,包羅萬象,海內外罕見。其中就有兩部成書年代分別是1483年和1485年珍貴的搖籃本,這兩部搖籃本佔據中國現有搖籃本年代排名的第三、第四位。

2010年西泠印社秋季藝術品拍賣專場,推出一批西文古印本圖書,為400年來歐洲“中國學”最重要的著作。其中的“搖籃本”堪比宋版,這些珍貴古籍均來自國內著名收藏家,多為國內“孤本”與“極罕本”,其總體水平堪稱國內私人收藏之冠。

2010年初,上海圖書館成功引進的“羅氏藏書”中,有兩本彌足珍貴“搖籃本”,也改寫了上海圖書館無“搖籃本”的歷史。這兩本搖籃本是:1477年意大利威尼斯版《世界概況》,描寫了印度和中國的遊歷,是和《馬可波羅遊記》同年印刷出版的兩種東方遊記之一;1480年意大利米蘭版《曼德維爾遊記》,是和《馬可波羅遊記》齊名的中世紀中國遊記。

此番落戶上圖的兩本“搖籃本”不但有文物價值,也有學術價值。這批羅氏藏書,可能會解開15世紀到19世紀間,西方是如何逐步瞭解中國之謎。

最近國家圖書館發現唯一存世的“天下孤本”《金言集》(APHORISMI CONFESSARIORUM),為16世紀耶穌會士、神學家、聖經學者、葡萄牙人Manuel de Sá(c. 1528 - 1596)撰寫的拉丁語宗教書,內容包括對在日本活動的神甫提出的具體建議,例如信徒下殺人罪行時應如何應對等。第一版於1595年在威尼斯出版。作者去世後,此書曾多次再版,極為暢銷。“基督版”《金言集》是以1600年馬德里版為基礎,於1603年在日本長崎印刷出版的。二十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金言集》存世狀況不為人知。經過中日學者不懈努力,終於發現並確認:唯一存世的“天下孤本”《金言集》,即藏於國家圖書館。

這樣我國搖籃本的數量已接近20冊左右。偌大的中國應該有更多的西文搖籃本,因為北堂圖書館的收藏畢竟只是當年耶酥會傳教士帶到中國成千上萬冊西文書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這些書幾百年前就已經隨著傳教士的足跡散失到了全國各地。在我國某個大圖書館的角落裡或是在某個窮鄉僻壤的閣樓或木箱裡一定還會有一些搖籃本在灰塵中被人遺忘。

寫《玫瑰的名字》的大作家艾柯在訪談中說,他有五萬冊藏書,其中有三十來本“印刷初期的珍本”,古登堡的四十二本聖經印刷年份為1452-1455年,嘉德和西泠拍賣行的搖籃本,需要關注,需要考證,需要鍥而不捨的追求。上海圖書館經過兩年不懈的努力,終於如願以償地引進“羅氏藏書”,得到珍貴的搖籃本,對我們不無啟發和幫助。

參考文獻:

沈弘:中國究竟有多少“搖籃本”?《中華讀書報》1999.1.13

本文作者:王燕亭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