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做人,七分就好

朱伯廬在《朱子家訓》中說:"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這一生山高水長,一時得意也翻不出大風大浪,但若耽於此,再三為之,意外可能會先於明天到來。

《朱子家訓》:做人,七分就好

少時懵懂,不解其意,一時得意就會乘勝追擊,如今細品之後,只覺回味悠長。

說話做事不留餘地的人,手中的矛時刻對準著每一個人,但世界是一張網,聯繫著每一個人,傷害幾經疊加轉折,終會反過來傷了自己。

正所謂強極則辱,真正的成熟,其實是大智若愚。

不精打細算,多謝"鈍感";不鋒芒畢露,善刀而藏;不盛氣凌人,時刻為他人留一線

畢竟,來日方長,給人留餘地,就是給己留機會。

1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紅樓夢》裡的丫鬟晴雯,比小姐們還要出彩。

身為寶玉身邊的四大丫鬟之一,她在寶玉房裡過著小姐般的生活,平時講話更是直呼寶玉為"你",時常逾矩。

寶玉卻從不計較。

端午佳節那天,寶玉因跌折了的扇子與晴雯置氣,事後卻要放下身份哄她開心,還強拿了麝月的扇子任她撕著玩,美其名曰就愛聽她撕扇子的聲音。

《朱子家訓》:做人,七分就好

被寵的晴雯早就忘了自己奴僕的身份,在寶玉的偏愛下,她越來越驕縱、強橫、得理不饒人。

丫鬟墜兒偷東西,她拿起一丈青,沒輕沒重地扎她手,甚至還假傳寶玉的意思,當即要把墜兒攆出去;寶玉給麝月梳頭,她當面就諷刺兩人;紅玉沒搭理她,她就毫不留情地說她攀了高枝兒不理人。

邢夫人的"秘書"王善保家的是出了名的不好惹,晴雯竟也不假辭色。

從此,王善保家的懷恨在心,向王夫人告狀,說她恃美而驕,掐尖要強,不成體統,恐會帶壞了寶玉。

這話就此在王夫人心裡紮下了根,日積月累,最終在晴雯臥病不起時,王夫人尋個錯處把她攆出了賈府。

出了賈府,晴雯的治療條件一落千丈,最終香消玉殞。

紅樓夢中有判詞這麼說:"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晴雯受寶玉寵愛,自視清高,但其實,她終究只不過是一個丫鬟,在一眾丫鬟中拔尖抽條,只會成為所有人嫉恨的靶子。

古語說"風摧秀木",其實不是風太無情,只是秀木急於出類拔萃,一味高調生長,終高高在上。

但要知道,高處不勝寒,一旦摔倒,就是粉身碎骨。

你不甘人後,總想於生活的每個角落壓人一把,時間久了,便會發現,你與身邊的人,漸行漸遠,正應了那句"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所以,做人需謹慎。真正聰明的人,不搶人風頭,不引人注意,做人穩重有禮,做事低調謹慎。

厚積薄發,不動聲色,方能大成。

2 做人,七分就好

中國有句俗語:"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

茶倒得太滿,不僅容易溢出,還很容易燙手。我們說話做事也一樣,太過咄咄逼人,一旦"溢出來",就會給人留下把柄,反而傷了自己。

擁有大智慧的人,都深諳韜光養晦、收斂鋒芒的道理。

名臣左宗棠,在風雨動盪的晚清,平定西北,收復新疆,功績累累。

梁啟超評價他為"五百年以來的第一偉人"。

《朱子家訓》:做人,七分就好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恃才傲物,反而時常告誡自己,低調行事才能走得既遠又穩,因為深知樹大招風。

江蘇無錫梅園有一副左宗棠題的對聯,上書: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這下聯講的便是,人往高處走,但要低調做事,凡事要留有餘地。

這甚是符合《中庸》所推崇的:"極高明而道者庸"的人生哲學,在世俗生活中,持中庸之道,理應當高,意境當遠,行應當寬,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如此,才能暢行無阻,一路順風。

如果做事至剛至烈,則很可能會四面楚歌,無疾而終。

著名將領白起,帶兵打仗,堅決斬草除根。

長平之戰後,他主張乘勝追擊,一勞永逸,秦昭襄王駁回了他的意見,他因此心有不甘。

後來,秦昭襄王任他為將攻打邯鄲,他藉故推脫。邯鄲久攻不下,秦昭襄王再次請白起為將,他卻回懟:"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一下觸怒了秦昭襄王。

即便白起勞苦功高,但再能打的將領也是臣子,需要臣服於君王。將士強極,恐危及皇座。

於是秦昭襄王先是藉口奪了白起的官,削了白起的爵,又在他重病之時,將他趕出了都城咸陽。

如此還不夠,秦昭襄王仍然忌憚已經手無縛雞之力的白起,最終賜了他一把寶劍,結束了白起的命。

可憐白起在死前仍不明白:"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

如若白起懂得"茶滿七分",過猶不及的道理,就不會被君王猜忌,最終慘淡收場。

一個時刻張牙舞爪、據理力爭的人,不僅容易被人抓到把柄,而且勢必會引來位高者的不滿,最終招致禍端,功虧一簣。

但一個懂得適當退步,內斂鋒芒的人,總能明哲保身,東山再起。

智在內,柔在外,謙謙公子,溫潤如玉。

所謂茶滿七分,就是這個道理。

《朱子家訓》:做人,七分就好

這是茶道應把握的分寸,也是行事、生活中的智慧,審時度勢,韜光養晦,為人做事不滿不溢。

這樣才能真正笑傲人生。

3 三分寬人,實為寬己

"不溢出"是克己,"留一線"是寬人,懂得適可而止的人都明白寬以待人,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是真正有大格局。

前段時間,一輛邁巴赫倒車時,不小心撞了一輛勞斯萊斯。

兩輛豪車相撞,賺足了圍觀群眾的眼球,大家都在等待這一場維權大戰。

誰知,兩位車主下車查看了車輛的受損程度,然後便握手言和,互遞名片,全程都沒有探討賠償問題。

這才是真正的日後好相見。

《朱子家訓》:做人,七分就好

有句俗語叫多個朋友多條路。

勞斯萊斯車主沒有揪住對方的錯誤不放,而是選擇了寬容,一場"車禍"換來了一個朋友,失去了車損賠償卻換來了更為長遠的利益。

曾國潘曾說:"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話說盡了,事情做絕了,改日你對他人有所求的時候,只會陷入求助無門的境地。

常言道:做人只做七分,剩下三分是餘地。

留有餘地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明知能為而不為"的收斂。今日你剋制住苛責他人,來日他人必有容你之心。

如此,才能處處逢源。

所以無論說話、做事、做人,處處都要為他人留有餘地,說不定在將來,就是我們的生機。

給別人留寬路,也是給自己多條路。

4

《道德經》曾言"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好強者,會被自己逼進死角,善於扮弱者,總能絕地求得一線生機,所以不妨偶爾示個弱,給他人留一條路,也是給自己留一線生機。

柔弱不是面對困難的退縮,而是溫和的入世。

它可能給予不了你順遂的人生,但它可使:

人強而不折。即使身為秀木,懂得進退與收斂,便能強扎於林,強大於世。

路寬而不窄。即使生活常常設礙,但寬人寬己,路必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