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春風起,天氣漸暖,萬物重生的季節再次降臨。


失聯已久的陽光,驅走了潮溼,也驅散了疫情。


珠海新冠肺炎確證病例,在今日正式清零。


疫情得到了有效防控,這意味著可以正常出門撒歡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連續數週的宅家生活,怕不是要把我們逼瘋。


在長達數十天的閉關期間,房子成了我們24小時活動的地方,而它的【硬傷】也逐漸顯現,客廳太過緊湊、一個廁所不夠用……這些平時看起來無足輕重的空間佈局,竟成為了居家痛點。


畢竟在以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房子只發揮出它的基本功能,能遮風擋雨,能休息沐浴,便足矣。


但經過此次疫情,我們才終於發現居家的健康性、舒適性、服務性也同樣重要,重新開始審視居家生活的定義。


那麼這場疫情,究竟帶給我們怎麼樣的居住觀念轉變?


①超50%的人認為:通風、朝陽是關鍵


宅家的超長待機,人們對於通風、採光方面的心理需求,會被逐步強化。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數據/中地行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過半人群更偏向於南北對流、朝向好朝陽強的戶型。


眾所周知,通風是防疫的首要需求。在宅家的日子裡,最輕易做到的便是開窗透風,再強效的消毒液也不如開窗透風來得徹底。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所以,採光性好、南北通透的房子,在疫情結束之後將會更受歡迎。


②擁有可變空間 好戶型才經得起檢驗


禁足期間,家人長時間呆在一起,日常很多空間需求不高的訴求就被無限放大。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在《安家》裡有這樣一組鏡頭。


宮蓓蓓一家五口人蝸居在一室一廳房子裡,父母只能與孩子共寢一室,而丈夫卻只能睡在客廳。有論文需要修改,夫妻兩人卻連辦公的場所都沒有。最後只能抱著電腦在馬桶上靜靜辦公。


放到疫情期間的宅家模式,同樣如此。


長期不出門就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而這時候,房子的可變空間就顯得格外重要:孩子需要一個遊戲的場地、女主人需要一個安靜的書房,男主人需要一個鍛鍊的場所……僅有單一的客廳無法滿足宅家的各種休閒娛樂需求。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圖/網絡


數據調查顯示,超40%人對客廳功能不滿,對房子從居住屬性上升到娛樂功能,希望能騰出更多的地方佈置不一樣的生活場景。


③物業管理或將成頭號賣點


遇到疫情才知道,好物業真的很重要。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圖/網絡


疫情期間,好多小區出現垃圾無人傾倒、進出人員沒人管等現象。不少業主吐槽,物業太糟心了,打算換房!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圖/網絡


經此一疫,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靠譜的物業有多重要,它可以處理各種緊急事件和個性化需求。除了每日對園區進行高頻次安檢和消毒外,有的物業公司甚至還幫業主解決買菜的問題。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來源/貝殼研究院


據貝殼研究院調研結果顯示,換房一族買房最側重物業服務,有74.5%的人願意為高品質物業服務買單。


過去,有人認為,房子所謂的附加價值神馬都是浮雲。但現在看來,人們對房子的重視,往往是這些附加的價值。能決定我們生活質量的,並不只是一間四四方方的房子,買房更是買好服務。


④低密度+高綠化 才是健康人居


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生活的今天,對住宅的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能否與自然結合,與舒適並驅成為了人們置業的重要依據。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圖/香港淘大花園


在此次疫情中發現,病毒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居住區傳播的速度要高於密度小的社區。正因有了香港淘大花園的前車之鑑,人們又重新關注起低密度的住宅產品。


其次,綠化率要高,社區要夠大。


宅家的第N天,多數人的購房邏輯將被改變

圖/星河傳奇


疫情期間,人們的出行受到極大的限制,小區內的各種景觀和活動空間,便成為了【放風】的最佳場所。


此外,擁有良好的園林綠化的住宅項目更能打動人心,一方面能為業主提供賞心悅目的景觀;另一方面,有利於改善小區環境、淨化空氣。


因此,從短期內看,容積率與園林綠化會成為購房者關注的重點。


結語:


數十天的全民宅家生活,悄然改變了人們對房子的看法,以及買房的觀念。


過去人們買房,十分注重房子的地段、配套、教育。而現如今,置業者更關注住宅的舒適性以及環境的健康性。


購房者權重的對象換了,這勢必會對房企的產品設計及營銷手法帶來很大影響。


地段為王不再是唯一的黃金定律,懂得順應市場才是房企銷售的制勝法寶。


相信疫情後,我們將能看到不少房企居住產品體驗升級的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