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請謹慎使用負面語言

孩子想要幫忙倒水,媽媽害怕孩子打翻杯子,脫口而出:"不要動那個,你會打翻的。“然後果不其然,孩子把水打翻了。”我跟你說過了,叫你不要動。“媽媽忍不住再次責怪孩子.

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請謹慎使用負面語言

運動場上,孩子藉助器械玩的正開心,奶奶看到了,無限擔憂:”快下來,小心摔下來了。“奶奶的話音剛落,孩子摔下來了。”我早就跟你說過的啦。“奶奶當然不願意放過這次說教的機會,開始一輪又一輪的囉嗦。

……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真的是不勝枚舉,說也說不完啊.

也許我們說的時候是無心的,也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良後果,不過,在我親身經歷了一次事件之後,真是深有體會。

這個小故事,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溝通的,有關鼓勵的。

那年我考駕照,在考科目三的時候,沒有通過。

本來這考駕照也不是百分百能通過的,沒通過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我原本練車的時候感覺挺好的,所以沒有通過是很大的意外。

雖然還在第二次去練車的時候,教練就很用很肯定的語氣跟我說:“你肯定考不過的,你過了我跟你姓。“剛開始的時候,我心裡很大的包袱,壓力好大,真的害怕自己考不過。但是後來,我發現,教練跟每個人都是這樣說的,所以我知道,教練是在用激將法激勵我們。

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請謹慎使用負面語言

但是,樣,心裡還是免不了緊張,心裡想著:一定不要掛,一定要通過。為此我還提前去模擬了兩次,並且堅持連續幾天去踩點,臨考前一天又模擬了一次。心裡想著應該可以了。但是輪到考試的時候,我還是控制不住的緊張,腿一直在抖,一直抖,想到教練說的肯定不過的話……

結果,真的掛掉了。考完試出來,我感覺腿輕飄飄的,有站不穩的感覺。而且這狀態,後面還持續了一天。我在”一定不過”的魔咒裡出不來。

由此可見,語言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考試那天,我認識了一個女孩,她的教練送她過去的,教練一直要她放鬆,不要緊張,說她一定可以過。我們一起候考的時候,我緊張的不停的深呼吸,想要調節自己的緊張情緒,可是依然調整不過來。她卻絲毫沒有感到緊張,不停勸我放鬆。最後她滿分一次就通過了。

這就是語言的魔力。積極的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

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請謹慎使用負面語言

其實,語言是個非常奇妙的東西,特別是中國的語言,同一件事,可以用下面的語言表達,也可以用負責的語言表達。比喻“不好”和“壞”通常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

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不的指令,通常都很難接受,還記得之前我上講班體驗課的時候,導師帶領活動的時候,她在前面發出一個指令:"不要去想一頭大象,不要去想一頭大象。“明明是叫我們不要去想,可是,我們偏偏忍不住想的,就是那頭大象。

我們可能還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在前面跑,你在後面大喊:“寶貝,不要跑!”結果怎麼樣?孩子可能跑得更快,為什麼呢?他聽到了一個字——跑。如果我們換一個喊法:“寶貝,停下!”大家體驗一下結果會怎麼樣呢?寶貝停下來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哦。

有人可能會忍不住想,這是不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呀。其實這是大腦的工作程序決定的。

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請謹慎使用負面語言

我們在生活中會接受各種各樣不同的體驗,這些體驗會進入大腦,並且儲存下來,形成編碼,比如語言。當我們再聽到這些語言的時候,就會自動和大腦中的記憶進行連接,就像計算機程序和命令一樣。在那一剎那,大腦可能都來不及反應過來,事實上是根本無法區分反應,更為奇妙的是這些連接一定會影響某種感覺,從而引發某種行為。

當我們輸入一個正確的指令,就會和存儲的正面的經驗連接,從而產生正面的結果。但我們輸入一個負面的指令,就會和存儲的負面的經驗連接,從而產生負面的結果。

人的行為等於潛力減去幹擾,所以要聚焦在正確的事情上,接受正面表達多了負面的影響就越小。

所以,我們平時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也要儘量用積極的、正面的語言。

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會帶來不一樣的後果,請謹慎使用負面語言

​那怎麼用正面語言跟孩子溝通呢?

請大家從今天開始,直接這樣跟孩子說::1用“要勇敢”來代替“不要害怕”。

用“慢點走”代替“別跑了”。

用“保持安靜”代替“別吵了”。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平時你們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呢?歡迎留言一起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